“四史”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探究
2024-04-14陈志耀
陈志耀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实践育人作为思政课价值引领、铸魂培根的出发点和人才培养的落脚点,高校必须将“四史”教育创新地融于思政课教学之中,用“四史”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丰富思政教育深度,破解传统思政课实践育人案例教学、校内实践、学术讲座等“老三样”的窠臼,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育人新路子。
一、“四史”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内涵与特征
(一)基本内涵
马克思著述中经常出现“共同体”“联合体”等词汇,其阐述了三种共同体的思想,即“自然共同体”“国家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而在2014年,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强调了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意义和要求。“四史”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是围绕“增强实践教学改革、依托‘四史’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做到知信行统一”所形成的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发挥作用的结合体,是“政”“校”“企”等各主体力量按照“目标共同、机制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原则建立的实践育人共同体[1]。详细来讲,“四史”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包括目标共同、价值共识、利益共赢、资源共享、基地共建,其中“目标共同”是前提,即树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共同目标;“价值共识”是核心,即政府牵头、校企主动参与、社会有机衔接,在培养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提升实践能力等方面形成协同育人共识;“利益共赢”是基础,即使共同体各得其所、实现共赢;“资源共享”是纽带,即借助政府、社会、企业、学校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基地共建”是关键,即政府、学校及社会要发挥各自优势,搞好实践基地共建。
(二)主要特征
首先,价值取向的人本性。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必须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用“四史”中理想青年、先进人物、时代先锋的感人事迹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怀,教育引导其树立健康“三观”。其次,功能布局的整体性。高校须对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进行整体布局和协同设计,全面考虑政府、企业、社会层面等因素对思政教育的影响,从整体构建思政课实践育人新格局。最后,精准育人的实效性。高校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身心特点、年龄特点,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旨在通过精准思政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底蕴;同时,还应建立“纵向联动+横向联通”的协同发展机制,保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主体目标的一致性,旨在通过精准育人不断提高“四史”融入的实效性[2]。
二、“四史”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意义
(一)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四史”作为丰富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是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好的教科书、营养剂。“四史”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制度、历届会议内容及精神等,教师可通过特定的主题开展分析、研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多元活动中汲取真理、熏陶灵魂,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严字当头的禀赋、与时俱进的风貌,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国情、社情,正确认识国家发展的峥嵘岁月和我党百年来的丰功伟绩,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促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突出思政课针对性
通过历史档案、资料、案例及历史遗址等展示为民族复兴而英勇牺牲的英雄人物及事迹,发挥“四史”教育的“求真”功能,利用史实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予以批判和抵制,使大学生厘清历史脉络,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情怀,坚定“四个自信”;用生动鲜活的历史故事、历史成就和红色精神来丰富思政课内容,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增强理论传授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及方法,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实际结合的成果和作用,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原因,从而争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三)彰显思政课时代性
“四史”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是适应课程革新的时代性要求;而“四史”作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生动素材,暗含着宝贵的经验教训、理论资源和精神力量,“四史”与思政教育在育人功能、教育目标上高度一致,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两者的深度耦合能够有效弥补思政课理论传输的不足,有助于学生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加强历史认同;同时用“四史”新讲,以史鉴今,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自觉将自己的“小梦”同中国梦结合[3]。
三、“四史”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路径
(一)平台共同体——共享共建
1.厘清思路,提前部署
在“四史”研究方面,高校要厘清“四史”之间的内在逻辑,进一步加强对“四史”的研究,提高“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协调性,为资源共享共建打好基础。例如:社会主义发展史已500 多年,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思想理论的形成过程,苏联模式的特点、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等内容,应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等;党史已100 多年,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代表大会情况等,应讲清楚党的性质、宗旨、贡献等;新中国史已70 多年,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中国发展等,应讲清楚新中国的性质、历史成就;改革开放史40 多年,包括改革开放、党的三中全会等,应讲清楚改革开放的原因及伟大成就。在教材建设方面,高校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概)、“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简称思修)、“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的目标、大纲等进行明确,有效避免实践教学内容杂乱无章的现象,同时还须制定细化的实践育人考评体系,以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落实、落细。
2.协同共进,开辟新局
第一,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专业实践育人共同体特色。专业教师要结合课程目标来挖掘课程中隐藏的“四史”元素,加强专业课的价值引领作用。例如:农学专业教师可运用案例分析、实地参观等形式,通过具体案例培养学生热爱农业的情感;法学类专业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国家政策宣传、帮扶老弱病残、义务法律援助等实践活动[4]。第二,打造“政”“社”“校”协同育人机制。高校要形成由党委领导、院系负责、教职工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其中辅导员要对学生的思想情况、学习情况、行为方式等进行动态监管,为思政课实践育人提供支持;各职能部门要利用抖音、微博等网络媒体广泛宣传“四史”内容,加强与其他育人主体的有效联动;社会层面要积极与学校共建“四史”教育实践基地,打造“四史”思政实践育人共同体新格局。
3.整合资源,营造氛围
加强“四史”校园文化建设是彰显思政育人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有力抓手。于此,高校要将校史、本地历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挖掘和利用好校史、“四史”中英雄人物事迹,既要借助校园展板、悬挂标语、校园网站、官方微博和公众号等大力宣传“四史”教育的内涵、价值,并结合社会热门话题、时事要闻及时更新,加深大学生对“四史”内容的理解;还要以建党节、劳动节、清明节等时间节点为契机,积极开展“党史百年·天天读”宣讲活动、“学四史·传薪火”研学活动、扶贫调研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考察、“三化四史”系列专家讲座,营造以史育人的实践氛围,使“四史”教育常态化开展。
(二)师资共同体——建强队伍
1.提高能力,加强认识
一方面,加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实践育人的自觉性。高校思政课教师须从思想上加强对“四史”具体内容、历史背景的认识,知悉思政课实践育人对培养实践型人才、促进学生知行合一的重要性;高校则要组织全校教师开展“读红书·见初心”“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等系列活动;或邀请一流学校名师、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校进行专题研讨,开阔教师眼界,增强教师的知识构建,提高其“四史”教育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调动大学生学习“四史”的主动性。教师须收集学生关注的敏感问题、热点话题,并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主题辩论赛或讨论会、演讲比赛、时事评议等实践活动,使思政教育内容更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真正将思政的重音和目标落在实践育人效果上[5]。
2.优化结构,加强培训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四史”教育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尤为重要。因此,高校须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内培外引”选拔高素质人才;须加强国、省、校三级教师培训体系建设,通过加强校际交往、校企合作开展实践研修、示范培训、教学研讨等活动,保证思政课专职教师能够定期接受专业培训;须拓宽教师培训的范围和渠道,与企业共建研学教育基地,组织教师实地游览红色教育基地,支持思政课教师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考察和调研,增强教师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三)知识共同体——提高渗透力
1.史论融合,内容链接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立足学情,深度剖析“四史”与五门思政课的内在契合点,引导学生在思政课中掌握和了解“四史”。例如:在“原理”课中融入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等内容,也可融入“红军长征”“雄关漫道,三军会师”“抗美援朝”等党史故事;“纲要”课可融入彭湃、方志敏等党员的信仰和作风。通过史论结合,使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
2.创新媒介,场域链接
高校可与本地龙头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围绕思政课教学大纲、办学特色来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新平台,以产学合作为主线、专业特色为引领、协同育人为目标,形成企业“行家里手”、学校“名师名教”的实践育人机制。与此同时,高校应搭建线上思政平台,利用微博、抖音、快手等推送干货文章、时政热点等优质内容,并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重走长征路”“我的红色之旅Vlog 大赛”等活动内容;或建设“四史”VR(虚拟现实)体验中心,设置爱国主义系列、VR 红色展馆展厅、VR 全境景区等,将高新技术与“四史”教育创新性融合,建立“四史”智慧空间,让“四史”教育“燃”起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四史”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形成爱国主义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因此,高校要从“四史”中汲取宝贵经验,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将学习成果转换成开展实践活动的强大动力;还要整合多方力量,厘清思路,加强统筹规划,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新格局,切实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让思政教育在广阔社会课堂上讲,引导青年学生群体坚定历史自信、胸怀“国之大者”,敢想敢干、不懈奋斗,在推动民族复兴的实践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