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路径探究
2024-04-14吴杨
吴杨
(沈阳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学生资助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惠民生、暖民心的工程,事关教育公平与民生福祉。2017 年教育部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国当前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着力聚焦精准资助,稳固提升规范管理,创新实现资助育人,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蓄力奋进,为推动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医学院校资助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高度重视教育引领,将资助作为主要手段,将育人作为重要目标,在资助工作全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执行全员参与全员监督,在受助学生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贯彻执行国家资助政策,切实做到资助育人。学生资助是关系到教育公平的大事,它不仅帮助贫困学生改善生活条件,而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效地提升全民素质,对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型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着重要意义。
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尚处于基础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提升的重要时期,更是价值观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同时医学类作为高校的特殊种类,由于专业受限,就业难度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医学院校的特殊群体,在求学与就业的选择岔口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依靠国家的有力支持,地方与学校的全力保障,学生才能完成大学期间的学业,可以说,是国家和地方切实可行、落到实处的资助政策为学生的困难扫清了重重障碍。此外,医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职业,高度重视医学生的人才培养、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医学生的资助政策、提升医学生的资助育人实效,对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医学院校资助工作现存问题
(一)学生情况复杂多样
医学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专业学制长、专业学习难度大、学习成本高、生源地域分布广、农村生源比例较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较高、原生家庭环境多元复杂等特点,这就给学生本人及家庭带来更大的负担与压力,也为现阶段医学院校的资助工作带来了特殊性及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很多原生家庭所在地区的基础教育及经济条件相对薄弱,学生进入大学后无法快速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无法快速融入全新的学习及生活环境。然而他们也承载着来自家庭的极大期望,怀揣着极强的自尊心,极为迫切地想要成长成才。在经济、学业、家庭等多重压力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容易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何准确把握学生自身及家庭情况,如何精准做好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如何持续跟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常情况摸排,这都是资助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认定机制不完善
当前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过程中,仍存在着政策宣讲不到位、申请材料要求单一、认定标准不够清晰、实际情况掌握不及时、认定环节程序化等问题,这会使评定过程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使认定结果缺乏准确性和可靠性。2019 年起,教育部清理取消了一批证明事项,其中就包括高校学生申请资助时须由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予以证明的环节,改为申请人书面承诺。一方面简化了申请手续,另一方面考验着学生的诚信意识,增加了学校在审核认定资料时辨别真伪的难度。对于认定标准中困难程度的界定,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与学生的真实情况逐一对应。此外,受到认定工作完成时间的限制,评议审核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完成较为仓促,缺少认定前对学生具体情况的详细了解,以及认定后对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的持续追踪把握。
(三)育人效果不显著
在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转型过程中,缺乏恰当的转型媒介。在日常实际工作中,学校及各二级学院主要集中关注按时完成资助工作的既定动作,重在保障物质资助,而忽略了思想引领的重要性。部分学生也只是关注自己能获得多少资助,而忽视诚信意识及感恩意识。此外,在转型进程中,由于医学类学生日常课业繁重,不同年级学业任务各异,无法做到按时参加相关活动,加之活动开展多数流于形式、活动内容传统单一等原因,导致部分学生相关资助活动参与度较低,参与积极性较弱,从而资助育人效果不显著,无法真正实现持续的思想浸润。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知恩感恩方面,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实效性及创新性。
三、发展型资助转型措施
(一)深入了解学生个体情况,及时更新指标台账
在“高中—大学新生”的衔接阶段就需要精准识别贫困生,从源头上开展精准资助[1]。新生入学前,各学院应做好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及家庭现实情况的普查摸底工作,全面细致掌握各项指标基础数据,形成学生经济状况的初步画像,为日后了解学生及开展资助工作带来可靠依据。此外,应定期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情况、学习生活状态、兼职工作情况等予以了解掌握,及时更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础台账。一旦学生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或支出发生变化应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将学生的日常消费,不同专业培养计划的学杂费,结合学生家庭收入等情况进行数据整合并深度剖析,构建学生经济状况的“精准画像”,从而做到应该资助的学生不遗漏。通过全方位大数据的综合分析、对比研判,不仅能够帮助学校提升困难认定的科学性,实现差异化“精准滴灌”式资助,也能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的动态化监管,建立能进能出的困难认定动态调整机制[2]。为此我们应多措并举,通过个人说明、同学反馈、家长陈述、数据支撑等方式,尽可能精准定位每名受助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持续做好心理疏导
资助工作,一方面及时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以笔者所带学生为例,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村,家中人口多,劳动力少,家庭成员文化程度较低,受自身家庭条件所限,加之进入大学后适应性较差,医学类专业课繁多,其内心承受着各种压力。长此以往,学生呈现自卑焦虑的心理状态,反映到现实中可能导致厌学、孤僻等表现。同时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使得学生在时间和空间的自由感得以提升,面对当前的学习生活不能合理有度安排,容易引起心态失衡。
把握学生个体特点,靶向定位学生阶段状态,共情理解学生现实处境,精准开展心理疏导。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实时动态台账,摸清底数,压实责任,一对一个别谈话,必要时接入专业咨询,持续推进正面引导,使学生负面情绪值降到最低。重视朋辈作用,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让其与存有自卑、敏感、偏激、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聊天发现问题,进行劝导,若情况严重,可及时通知家长、与家长共商解决办法,合理分工,避免出现严重后果。健全三级包保制度,以“学院领导—辅导员—学生干部”为主线,加强协同管理,共同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情况。
(三)加快完善保障资助体系,精准实施助学扶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工作是实现精准资助的重要前提,是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全面梳理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流程,在提交申请、民主评议、复核审查阶段等,应对标有序完成,严把认定关口。结合入学前后整体资助工作的部署,全面整合重要时间节点,精准地向所有学生传递相关资助政策信息,让学生清晰明确“什么是资助,资助的目的,如何申请资助”等。在认定工作之前,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资助宣讲工作,使所有学生对资助政策了解透彻,为后续认定及奖助评选工作夯实根基。同时应有效做好评议小组的前期培训,让小组成员清晰认知各环节的意义与具体内容。在认定过程中,应将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把关。加快完善保障资助体系,精准实施助学扶困。在认定工作完成后,精准施行公示制度,实现认定工作的透明化。严格按照认定程序和时间表开展认定工作,一方面确保认定程序认定内容公开透明,另一方面确保申请认定学生个人及家庭隐私不泄露,避免学生互相比困公开诉苦。此外,在全面实施“奖助免减补贷”的无偿资助基础上,精准设计一些有偿资助方式,以此促进学生自立自强的品质养成。通过设置具有实质性作用的长期勤工助学岗位,让我们的学生融入学校的发展与建设中来,亲身参与亲身经历,增强受助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四)积极打造资助品牌活动,着力提升育人质量
《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把资助工作落在“育人”上。全校学生工作者应积极参与、相互合作、彼此配合,建立协调统一的资助机制,在资助和培育过程中加强人文关怀,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切实落实完善育人体系。创新资助模式要将“他助”与“自助”完美结合,使学生完成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实现能力提升[3]。
从传统活动中寻找新创意,借助新形式,实现新突破。结合不同场域环境,借助多种平台,采用线上线下形式,从知行情等角度,逐层深入学生内心,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知恩感恩的良好品质。从物质到精神,使学生由内而外感知到资助带给自己的是什么,在日后学习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开展学业帮扶教育,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课程设置情况,选优配强一支专业辅导团队,分阶段分学科开展个性辅导与集体辅导,帮助学生克服课程难点,提升学习效率;积极拓展校内科创项目学生岗位,提升此群体参与的活跃度并提供相应的技能辅导。开展励志教育,以头雁领航为关键点,引领学生通过举办表彰典礼、选树榜样典型、与榜样面对面等活动激励学生对标看齐,坚毅奋进。开展诚信教育,促进知行合一,通过签订诚信承诺书、预防诈骗等主题行动,培养学生契约精神,增进诚信互助。开展感恩教育,常怀感恩之心,通过书信告白、主题视频等活动引导学生懂得知恩感恩,励志成才回馈社会。
四、结束语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我国实现教育强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工程,且医学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医疗人才的重任,直接关系到国家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工作者,应时刻牢记以生为本的职业信念,用心用情用爱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关爱学生,准确把握最新资助政策,做到学懂悟透;准确定位学生自身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准确跟进学生日常动态,做到因时而进。此外,在新时代新形势视域背景下,应及时准确捕捉国家经济发展变化、高校办学政策变化、学生时代特征变化等方面,促使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方向及实施路径适时作出调整。面对医学院校中相对较大基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应进一步提升资助育人精准度,提升协同育人交融度,全方位让学生物质有保障,思想有引领,行动有方向。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将与时代并进,不断精进资助育人水平,持之以恒,细化资助工作体系,做好“扶智”与“扶志”双促进,力争用好用足资助政策,帮助贫困学生,培养更多人才,为推动建设教育强国、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