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

2024-04-14赵丙阳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工匠思政院校

赵丙阳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00)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须融入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之中,能有效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优势。在“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主体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大学生社团指导教师,以及专业课教师,这一群体应主动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践之中。由于高职院校专业群分布的特殊性,工匠精神不仅须融入针对工科专业群学生的思政教育之中,还须满足非工科专业群学生的思政教育需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从广义的“工匠精神”出发,兼顾各专业群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特点,将工匠精神中所蕴含的共性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实践中来。在这里,笔者将“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共性归纳为:专注、精进、稳定、进取,即对待工作应具备专注的意识,并拥有业务精进的思想,以及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进取之心。

一、研究背景介绍

在探索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践的问题中,目前存在着以下代表性的观点和建议:第一,高职院校可以以各类课程为阵地、以多渠道实践为载体、以校园文化为平台、以加强师资队伍为抓手,将工匠精神更充分地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1];第二,高职思政教育包括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教育,为培养更多优秀的职业人才,当前要做好“融”的文章,即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堂、融入课程思政、融入校园文化、融入社会实践,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实效性[2];第三,工匠精神是社会主流文化之一,高职院校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培育[3];第四,高职院校要充分立足于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提高学生责任意识,使学生掌握先进、多元化的劳动技能技巧,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逐渐养成良好积极的劳动精神[4];第五,应在明确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从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建设校园文化、完善校企合作等角度出发,探究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5]。

从以上观点和建议出发,在这里还须提出以下几点:第一,当前须在“大思政”的视域下融入工匠精神,进而通过发挥各类思政教育主体的育人优势,形成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合力;第二,在融入工匠精神时不仅须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他们知其所以然,所以思政教育主体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就业需求和职业愿景,帮助学生实现对工匠精神的内化;第三,有学者提到了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校企合作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方面的作用,对此笔者持赞同态度,所以高职院校还须重视企业在学生思政教育中的相关作用。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

(一)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形成专注学业的意识

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共性元素之一便是“专注”,所以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须引导学生形成专注学业的意识。这里的“学业”包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对职业技能的训育。之所以将其作为着眼点,归因于:高职在校生的主业便是完成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任务,并形成前置性的职业技能,所以思政教育在融入工匠精神时,便须首先契合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经验表明,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是引导其形成该意识的必备条件,因此,专业课教师须在此担负思政教育的相关责任。

(二)以思政教育激发学生形成学业精进的理念

“工匠精神”中的业务精进元素,在这里便可转化为学业精进,且应重点在职业技能的训育中获得精进的效果。目前,“岗课赛证”融通式育人模式在高职院校得到推广,这就为学生的学业精进提供了实践的载体。从激发学生形成学业精进的理念出发,参与“岗课赛证”融通式育人任务的主体,都应担负起各自的思政教育职能,通过思政教育来配合融通式育人模式的展开,这样就能使学生在面对“工匠精神”时,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三)以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

使学生形成专注于学业的意识,以及学业精进的理念,还须以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为保障。具有工匠精神的各类人才,都普遍拥有稳定、笃行的心理素质和行为偏好。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须聚焦以下功能:第一,使学生在职业能力养成中,形成思想自信;第二,使学生在面对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时,形成道路自信;第三,使学生在面临学业困境时,形成能力自信。

(四)以思政教育激励学生形成职业进取的意愿

匠心的特质不在于求稳,而在于通过业务精进来不断超越自我,以实现自我能力眼界的提升和职业格局的提高。显然,匠人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须秉持一颗进取之心,所以在这里还要以思政教育来激励学生形成职业进取的意愿。为使学生形成这种意愿,在思政教育中便须为他们树立标杆,形成榜样效应,并能让他们在学习榜样中获得共情,进而催生出自己的职业进取意愿。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一)思政教育各主体间的协同程度不足

在将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共性元素融入思政教育实践中去时,须得到多元思政教育主体的配合与协同,这样才能形成合力。然而,目前却面临着思政教育主体间协同程度不足的挑战,具体表现在:第一,专业课教师在实践课程思政时,较为突出对学生岗位工作的专注及精进意识和理念的塑造,而并未触及“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职业进取之心”等元素;第二,辅导员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则较为突出学生对职业愿景的塑造,并对职业进取之心有所触及,但对其他元素则触及较少;第三,大学生社团则以开展专项活动的方式,也较为关注学生的职业愿景塑造。

(二)承载工匠精神的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在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实践中时,须充分挖掘课程教育的比较优势。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感性认知,直接来自他们在课程学习中的所见所闻。然而,当前包括思政课在内的课程资源开发仍显不足,具体反映为:第一,在全国统一教材、统一大纲的基础上,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的力度不足;第二,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上,缺少与工匠精神内容的融通渠道;第三,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缺乏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入。

(三)思政教育针对学生诉求的关注不足

根据“刺激—需要—行动—满足”的逻辑要求,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实践之中,并通过思政教育将其精神传递给学生时,思政教育主体则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刺激”,进而使学生内生出对工匠精神的向往。因此,这里的“刺激”须契合学生的“需要”,即须关注学生的诉求。然而,当前在思政教学中针对学生诉求的关注略有不足,这就导致学生可能以旁观者、听众的主体定位来对待思政教育。显然,这就制约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向往。

(四)校企合作中思政教育协作能力不足

工匠精神应融入校企合作框架下的思政教育协作中来。特别在顶岗实习阶段,可使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然而,目前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着思政教育协作能力不足的情况,这就使融入工匠精神的思政教育实践存在短板。

四、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以目标管理增强思政教育主体的协同程度

由于“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共性元素主要为专注、精进、稳定和进取,为了发挥高校各思政教育主体的育人优势,高职院校应对各思政主体间的协同实施目标管理。具体而言:第一,专业教学院系应以增强学生的学业专注度为己任,主要将“专业思想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实践内容,以使学生能初步形成专注于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育的思想。在专业课学习中,任课教师须通过践行课程思政来引导学生建立学业精进的意识。第二,公共课程在帮助学生获得健全人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公共课程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应重点融入工匠精神元素。第三,辅导员、思政课教师要在思政教育中融入“进取”的工匠精神元素。

(二)以课程资源开发为重点支撑思政教育实践

在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共性元素中,“专注”与“精进”根植于学生的智力系统,而“稳定”则归属于学生的非智力系统。由于课程教学能直接为学生传递出工匠精神,所以当前须以课程资源开发为重点来支撑思政教育实践。具体而言:第一,在专业课的课程资源开发中应充实典型人物案例,在这些典型人物身上能显著地体现出所在行业的工匠精神。该案例资源不仅可供专业课教师教学应用于课程思政教育,也可以作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素材。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选择典型人物案例时,应尽可能从行业内知名工匠或者本校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择典型人物,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共情心理。第二,在社会实践课程中,可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前来为在校生开设就业和职业规划讲座,并在讲座中以现身说法式的思政教育,来突出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三)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促进学生内化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在融入思政教育中时,最终须使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不断内化工匠精神,即将“专注、精进、稳定、进取”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以笃行的姿态来践行自己的座右铭。为此,高职院校便须创新思政教育形式,通过对学生建立有效的“刺激”,来激发出他们的“需要”。具体而言:第一,辅导员可在班会活动和日常管理中,倾听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和职业规划的诉求,将这些诉求进行整理和归类,并在各思政教育主体中进行分享;第二,思政课教师可在课程教学中设计课堂讨论环节,围绕“什么是工匠精神”“拥有工匠精神对达成诉求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互动讨论,进而使学生能在触及自身利益的思辨中内化工匠精神;第三,在“岗课赛证”贯通育人模式下,专业课教师可就“职业竞赛中的工匠精神”为主题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并从本专业优秀毕业生的典型案例中引申出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四)以企业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认知

工匠精神所蕴含的进取元素,须在劳动教育中由学生通过亲身感知方能体会。此时,便须以企业思政教育为主线,来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认知。在现代师徒制下,企业方都会为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安排企业指导教师,该指导教师便承担着师父的角色。在校企合作框架下,应明确企业方的思政教育主体责任,并要求企业指导教师将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工作专注度、技能精进程度,以及岗位心理素质和进取意识等,纳入对学生实习情况的评价体系之中。在此基础上,企业指导教师须承担起工作中的思政教育职责,企业指导教师主要采取以身作则、制度管理、对学生工作行为纠偏,以及定期开展实习工作总结等方式,使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逐步从感性向理性跃迁。

五、结束语

由于“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共性元素主要为专注、精进、稳定和进取,为了发挥高校各思政教育主体的育人优势,高职院校应对各思政主体间的协同实施目标管理。由于课程教学将能直接为学生传递出工匠精神,所以当前须以课程资源开发为重点来支撑思政教育实践。高职院校便须创新思政教育形式,通过对学生建立有效的“刺激”,来激发出他们的“需要”。须以企业思政教育为主线,来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认知。

猜你喜欢

工匠思政院校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工匠赞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