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工作的逻辑与路径研究
2024-04-14赵楠
赵楠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伟大建党精神是对历史先驱为中国共产党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全面肯定,是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全面总结,明确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问题,对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而奋斗、怎样去奋斗作出了历史之鉴。探索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能力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关联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容
探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我们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容的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包括以下四方面。坚守真理、坚持理想,指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主义理想。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在追求社会主义理想的不懈奋斗中,不断走向胜利。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指的是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我们党一路的奋斗中,坚决贯彻初心,自觉肩负使命,以切实行动体现党的性质宗旨[1]。不畏牺牲、勇于斗争,指的是我们党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在任何年代,任何时期都有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为民族复兴作出牺牲,这是共产党人普遍的历史觉悟,更是崇高的精神品格。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对共产党人的最基本要求,体现着伟大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2]。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在中国共产党精神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从无到有的前提,是贯穿始终的红线,是我党独有的鲜明底色。
(二)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理共性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来源,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征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紧紧相连,演绎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催生中国共产党诞生、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进行伟大创造的历史图景[3]。马克思主义是开展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指导,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伟大建党精神本身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所包含的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生动历程及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信仰,所体现的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都是受教育者的丰厚养料,使得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高度一致,表现在其科学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六方面工作目标高度契合,表现出的持续的先进性、鲜明的实践性、彻底的革命性、突出的政治性也是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武器[4]。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逻辑
要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富有成效,就应该抓住关键,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首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要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探索其在“认知”“使命”“担当”“情怀”四重维度的育人效用[5],要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在思政课堂、专题活动、实践项目中,立足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筑牢学生理想信念之基;着手于“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涵养学生忠诚爱国情感;着力于“不畏牺牲、勇于斗争”,锤炼学生坚韧顽强意志;落脚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夯实学生建设祖国本领[2]。其次,要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不断探索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结合规律、学生发展规律、教育实践规律,深入挖掘思政工作的现实矛盾,坚持问题导向,树立系统观念,做好统筹规划,集中统一领导。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重要引领
伟大建党精神始终与党同行[6]。新时代,机遇与风险共存,稳定与创新共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秉持伟大建党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在守正的同时不断创新。
我们要坚持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觉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路线方针变成为人民服务的自觉行动,把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反映在顶层设计中。要坚定教育自信,利用好伟大建党精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创新、方法创新、内容创新,把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在守正创新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精神武器
伟大建党精神立意深远、内涵丰富,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相连,又凝聚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深厚底色,是立党兴党强党的丰厚精神滋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和实践环节的育人效能,有助于青年学生在认识、掌握、信仰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过程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到群众中去,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深厚情感,在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斗争精神的过程中,锤炼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并在坚守理想、遵循初心、践行使命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不畏风雨、勇挑重担,最终绽放出青春的光彩。
(三)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制胜法宝
思政教育的育人成效,与教育环节中的被接受程度和实践教学模块的丰富程度密切相关,如何讲好红色故事,利用好校内外、互联网与实体教育资源,给学生开展春风化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义重大。伟大建党精神闪耀着中国共产党人为理想不懈奋斗的光辉,是丰富的教育内容,在整体结构上呈现出立体感、层次化、多维度,在叙事结构上节点鲜明、逻辑清晰、引人入胜,在实践中既能叙述宏大史诗,又能带点破面挖掘特定情境,是鲜活的育人题材,对于扩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丰富实践教学载体具有重要价值。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析
(一)处理好顶层谋划的设计主张与“以人为本”工作理念的矛盾关系
要认识到“以人为本”工作理念与顶层谋划之间并非对立的关系,而应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发挥好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密切关注学生的教育需求和发声权利,处理好资源投入与队伍建设的平衡关系,从顶层设计开始,确保教师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7]。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的教育事业要始终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站稳政治立场,把工作开展到国家全局的高度,落实到人民群众的深度。二是坚持统筹规划和集中领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分布广泛,通常包括校党委、校团委、学生工作处、各二级党组织及其团委、思政课教师等,各部门通常在各自建设和上级要求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了避免各自为政,高校应该加强统筹规划和集中领导,针对“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常态化建设,作出实质性的顶层设计。三是夯实团队建设。打造一支心系学生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政队伍,把人才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结合起来,注重过程管理、强化组织规范,在推动团队发展过程中,凝聚育人品牌,树立核心思想,激发创新意识。
(二)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建设与新媒体泛娱乐化的矛盾关系
当下,青年学生习惯性利用互联网获得信息和娱乐消遣,很多学生成为互联网平台的忠实用户,每天投入大量时间,不仅影响其学业发展,还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阻力。高校要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叙事优势,辩证看待新媒体的泛娱乐化现象,意识到泛娱乐化现象的形成规律及互联网平台的信息传播规律,打开话语体系建设的新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与深度[8]。一是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叙事可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率先学习好伟大建党精神、学习好党的奋斗历史,利用文字、视频、图片等形式进行叙事,注重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可以从过程叙事、情景叙事、思想叙事等方面入手,建立清晰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设置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紧凑的叙事结构,在引人注目的同时又寓意深长。二是注重平台分层和针对性传播。以不同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质来提升用户黏性,对于不同的青年群体也要针对其口味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范围,提升育人效能。例如:微博上可以用“超话”来增加红色故事曝光度,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要更注重音乐节奏与故事的匹配程度,在B 站等长视频平台上可以用影视剧剪辑、线性视频叙事来提升育人影响,在微信上可以用朋友圈转发来扩大受众范围。
(三)发挥好伟大建党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和育人价值
高校要在守正创新中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把伟大建党精神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不断开拓思想政治课教育新形式。一是在理论研究上下功夫,以整体视角、历史视角、发展视角看待伟大建党精神,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驱动效能和时代内涵;二是探索课程建设,聚焦思政必修课程,例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以“坚定理想信念、践行使命担当”为主题,引导大学生激发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青春动能;三是强化课程联动,推动思政课堂这个育人主渠道,与其他课程、其他环节共同守好责任田,通过发挥课程、科研、网络等方面的育人效用,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以实现育人方式的最优化和育人效果的最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以确保其稳步发展,关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效果,鼓励学生在思想道德和社会实践方面的积极表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发挥好伟大建党精神协同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发挥好伟大建党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协同关系,对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强化内容设计。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更要深入人心。要在实践活动的内容阐释和育人思想上下功夫,把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贯彻到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成体系、有组织、讲方法、有思想的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好环境育人的浸润作用。二是进行资源整合。高校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校史馆、图书馆、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校园基础设施,搭建伟大建党精神学习专区,以此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各地革命历史资源,如历史博物馆、战役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还可以依托新媒体,打造线上教育载体,提升教育教学的便捷度。三是构建协同体系。在完善领导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合理设计、合理运行,明确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联合校外教学资源、思政教学及各二级党组织,拓宽育人主题及育人形式,形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