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理念下高校特色“三全育人”格局构建和研究
2024-04-14贾凯
贾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大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是新时代推进育人理念和育人实践变革的重大命题,契合了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发展规律,是新征程赋予高等教育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一、充分认识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现实意义
(一)筑牢立德树人中心地位,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三全育人”是以“为谁培养人”为基础、以“培养什么人”为目标,聚焦“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命题而开展的顶层设计、综合谋划、协调推进,通过汇聚育人资源、贯通育人环节、整合育人路径、拓展育人载体,推动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美育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深度融合,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方位,有效破解育人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1]。
(二)完善“大思政”格局,构建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必然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三全育人”致力于打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盲点、断点,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通过促进育人主体、育人过程和育人场域的深度协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拓展到高校全体教职工,构筑多维并进、互补互动、综合融通的“大思政”格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和集成度,进而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打造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又红又专”优秀人才的现实需要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第一要务,“三全育人”致力于建设跨时空、全领域、全要素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贯通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育人体系,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立体化育人体系,通过高校、家庭、社会及学生自身等多方配合,拓展并延伸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维度、空间,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
二、准确把握当前“三全育人”工作的短板不足
当前,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加强改进、不断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作出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和特色实践,但对标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对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按照更高的标准来看,“三全育人”整体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尚须持续深入发力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头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尚须进一步健全,立体化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宣传的工作机制尚须进一步完善,面向青年学生和教师群体开展理论教育培训的形式较为单一、载体不够丰富、效果不太理想,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须进一步完善,政治理论宣讲工作常态化长效机制尚不健全,学用结合不够紧密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三全育人”共识有待进一步凝聚
教职工对全员育人的内涵理解和身体力行仍须进一步深化,部分单位、岗位对将挖掘育人元素融入工作全过程、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对协同育人未完全形成共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工作的意识和能力还有所欠缺。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还未实现从“教”到“育”的理念转变,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学术轻思政、重科研轻课堂的问题。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在培养时代新人方面的使命感、责任感不强,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够紧密[2]。
(三)“三全育人”工作统筹规划不足
在把握新时代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探寻“三全育人”工作盲区、“十大育人”体系突破点等方面不够系统,对沉下身子到一线调研育人工作存在的痛点和难点方面需要继续加强。“三全育人”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不足,“十大育人”体系相互融入欠佳、系统化不足,多部门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够理想,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发展不平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党政管理干部、后勤服务人员等岗位的育人要素未能得到充分挖掘,“教”与“育”、“研”与“育”、“服”与“育”未实现融会贯通[3]。尚须进一步围绕责任主体、经费支持、队伍建设、制度保障、评价监督等方面,健全科学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
(四)特色育人品牌尚须进一步巩固拓展
育人特色和有效载体尚须进一步丰富拓展,红色文化等特色育人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未能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以先进大学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路径模式不够丰富有效,大学文化各类形态的发展还不平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较单一。立足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在讲好新时代学校故事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须持续发力,育人工作先进典型的选树宣传不够深入。
三、科学谋划“三全育人”质量提升的实践路径
面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将“三全育人”作为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格局、深入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核心路径,不断完善具有时代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与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让校园治理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4]。
(一)开展“理论武装”提升计划,推动政治引领再加强
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龙头作用,强化领导干部带头先学多学、深学常学。持续完善示范领学、组织促学、上下联学、师生自学的理论学习教育体系,多层次、分群体、全覆盖筑牢师生思想根基。依托师生宣讲团常态化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校园巡讲”“网络巡礼”活动,加强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式理论宣传,坚持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用微宣讲传播正能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统筹推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拓展方式载体、创新话语体系,着力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契合青年学生接受习惯的话语表达。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的作用,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体系化研究和理论性阐释,努力推出一批有深度、有特色、高质量、多形式的研究成果。
(二)开展“思想共识”提升计划,推动思想共识再提升
持续深化全员育人,进一步推动“三全育人”在全校范围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和思想共识,夯实育人共同体,推动实现“教”与“育”、“研”与“育”、“管”与“育”、“服”与“育”的融会贯通。围绕立德树人构建分类、分层、分众的教职工教育培训体系,持续激发全体教职工作为育人主体的内生动力,推动“三全育人”从理念认知到行动自觉。进一步梳理明确学校各单位、各岗位的育人职责和工作标准,建立体现差异性、针对性、导向性的育人责任清单,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二级单位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在教职工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职级晋升、评奖评优、绩效分配等工作中强化育人的权重。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全员育人工作流程和机制,完善各级管理干部履行育人职责的内涵和路径。深化研究生导学思政育人机制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导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围绕教职工职业生涯全程,完善以育人为导向的教职工荣誉体系。
(三)开展“协同育人”提升计划,推动协同育人再深化
持续推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并进,推动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校内校外贯通融合,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在各个环节做到节节发力、节节作为、节节出彩,实现育人工作由点到面、多体联动、共同发力。深化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搭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联学、联讲、联研平台,强化教学资源的协同共享,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深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的定期研判和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对青年学生思想、心理及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有效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网络,拓展校友参与学校育人工作的渠道。
(四)开展“品牌塑造”提升计划,推动品牌塑造再拓展
持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内容和方法创新,使工作既体现连续性又富有创造性,做到老品牌有新亮点、新品牌有硬举措,不断激发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动能。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并体系化、创造性转化为育人资源,建好红色文化资源库,打造校史通识课程、“指尖上的红色阵地”,丰富拓展红色育人特色路径和有效载体,培育打造红色文化弘扬基地,打造历史感与时代感交融的红色文化景观和文艺精品。常态化开展育人示范项目培育,巩固拓展各类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育人品牌和活动载体。强化大数据技术赋能,推进思政工作的数字化转型,探索“人工智能+思政”育人新模式,拓展深化“智慧思政+精准思政”相融互促体系。加强学院文化建设的统筹指导,做好学院史、学科史、专业发展史等资料梳理与研究,深化“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培育,打造原创文化艺术精品。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华经典诵写讲基地等。建强用好融媒体中心,依托融媒体平台增强校园媒体矩阵聚合力,构建与校外媒体的融合机制,讲好新时代育人故事。
(五)开展“评价考核”提升计划,推动质量评价再增效
持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推动学校“三全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统筹构建内容全面、方法科学、指标合理的“三全育人”质量评价体系,完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机制,形成“评价—反馈”闭环。多维度构建基于大数据和个人画像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有效联通学生管理、经济资助、心理健康教育、学业辅导、就业指导等工作,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联动。探索构建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加强网络文明建设骨干队伍建设,培育打造一批社会网络平台导向正确、师生关注的公众号,策划推出一系列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有特色的融媒体专栏和优秀作品。建设网络舆情分析研究中心,建立突发舆情应急处置案例素材库,加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做好重大活动、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