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党史教育研究

2024-04-14李艳萍张全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党史思政思想

李艳萍 张全

(1.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0;2.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9)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依靠的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践行者。伴随着世界局势动荡和各种社会思潮叠加影响,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历史观念,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对党史的认识、理解与内化存在主客观方面的差异性,在大学阶段系统加强党史教育,引导他们立报国之志、践报国之行。

(一)学史明理,正确的历史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观的塑造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明理即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的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选择的道理。明理是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正确的历史观,也只有从中国共产党建设与发展历程、拼搏与奋斗成就及所取得的宝贵历史经验中,才能深刻体悟到道路选择与历史必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学史增信,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对共产主义信仰的信心与坚守。党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共同的信念和奋斗目标,只有各族人民秉持这一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因此,大学生对党的历史的认知与情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之基。

(三)学史崇德,树立年青一代“精神丰碑”

党的历史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史,是轰轰烈烈的建设史,从雷锋、焦裕禄到钱学森无不彰显着党史英雄人物的风采。各民族浴血奋战、精诚协作,共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著名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在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中率领的回族支队屡建战功,成为我党的一员杰出抗日英雄;满族人关向应对红军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土家族廖汉生,在宜川战役中顽强阻击敌军主力突围,保证了整个战役全歼敌整编第二十九军的胜利,取得了“西北大捷”。中国共产党光辉而艰苦卓绝的革命史,是各民族团结一致的奋斗史,像一盏盏明灯指引着一代代青年人前进的方向。

(四)学史力行,矢志不渝建功新时代

党史是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运动规律的专门科学,我们党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是不断学习和反思自身的实践史,是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指导现实发展的前进史。学好党史、总结规律是为了学以致用,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开创新的伟业。党的历史所凝结而成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等一系列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大学生要充分利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在学习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武装自己,积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二、大学生党史教育现状

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与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大学生党史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亟须正视,应从党史教育内容的单元化、党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创新性、师资队伍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方面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一)课程设置不足

目前,针对高职高专类大学生开设的思政课程主要包括“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并没有开设系统的党史课程,学生只能通过专任教师穿插、零散讲述或是阅读各种碎片化的网络信息来了解党史。本科类院校所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党史篇幅、内容、授课时间等方面相对有限,党史教育的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大学生对党的历史一知半解,甚至对一些历史问题存在认识和实践层面的误解。当西部偏远地区的大学生与身边的内地大学生接受同样的党史课程时,在理解和认知上力不从心,教育学习效果不理想。调研报告中显示,大学生普遍反映对党的理论、路线及方针政策理解不到位,现有的学习内容、方法和途径无法帮助他们建立起系统的党史知识框架。

(二)教学内容较单一

大学生党史教育内容包括党史的内容、基本精神、基本经验等。从纵向来看,中国共产党从最初中共一大的50 余名党员,到建党百年后的9000 多万党员,党员数量的急剧增加,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诠释的大无畏的首创精神、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包含了与时俱进、自我革命、聚人心得信任等基本经验。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基本教材主要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门课程更加侧重理论的讲述,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关键历史时期的讲解过于笼统,不能全面、系统又生动地展现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和精神内涵。同时,课堂教学中对党史知识的拓展、与专业的结合不够,第二课堂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教学方法陈旧

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1]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课堂教学形式多样性操作难度较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时效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目前,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各方面也做了大量的调整与优化,仍不能满足学生需要。调研中,大学生更多地希望能将党史教育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通过更直观的教学方法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并能更多地注重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增强情感体验。

(四)师资队伍匮乏

2019 年11 月16 日,教育部发布规定征求意见指出,高校思政教师师生比不得低于1∶350。尽管三年来思政课教师在数量上有了极大补充,但在专业能力的培养、授课能力的提升方面任重道远,特别是具有民族文化视角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思政老师严重不足,面对通用思政教材的使用和学生的特殊性,不懂得如何实施跨文化民族教育。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党史教育对策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将党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坚守主阵地上求创新,要在提升内驱力上抓典型,要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求突破,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寻求合力,从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大学生党史教育实效。

(一)守正创新,拓展党史教育主阵地

深入研究和把握受教育对象的特点,了解他们的教育背景、文化特质和成长环境,做到有的放矢。一是立足教材,将党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思政理论课。将通用教材与大学生文化背景、民族特色结合起来,分析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学习党史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党史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中,思政课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基础、民族文化,探索党史模块化、项目化教学。二是立足课堂,丰富课堂讲述形式。充分发挥大学生多才多艺的优势,通过“唱红歌、学党史、读经典”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他们关心关注的时事政治热点为抓手,将史与时、史与势相结合,通过对社会热点的剖析引入党史教育的精神内核,将党史教育生活化、时代化。同时,开设党史选修课,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趣味性。三是立足实际,用好当地红色教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这些基因库是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实践的有效场所。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党史学习与教育实践基地的方式,拓宽党史教育阵地,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红色基因库的教育效果,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贡献社会力量。

(二)注重实效,增强党史学习的主动性

一是抓典型带动,提升党史学习的认同感。挖掘和利用好各民族红色资源,特别是一些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增强党史学习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历史观。比如: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领袖向警予、郭隆真,著名地质科研领袖李四光,他们都是各民族涌现出的杰出党员代表,对于提升大学生学习党史的主动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2]。二是关注内心世界,筑牢理想信念。大学生的党史教育不是简单地对其进行基础知识的灌输与讲解,而在于帮助他们通过党史学习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这一过程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全情投入,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关注他们成长的全过程,帮助他们融入新环境,增强思想上和行动上的自觉性,从而学好专业知识,坚定回报社会、反哺家乡的决心与信心。三是注重教育合力,助力成长成才。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对于教育环境的适应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效果。学校和老师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关注,各科老师需要通力配合,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将党史教育贯通到各科教学中,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入日常教学的点滴,帮助大学生在党史学习与理解上达到融会贯通、形成完整体系。

(三)理实结合,创新党史教育方式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八个统一”。[3]坚持理实结合,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延伸至社会大课堂。一是营造党史教育浓厚氛围。利用校园文化的教育引领作用,将民族文化、民族间的友谊与交流融入校园文化景观、校报校刊、校园网站、校园广播中。结合党的重大节庆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开展演讲、征文、红歌等主题活动,将党史教育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二是充分挖掘党史教育资源。加强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做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聘请老红军、老战士到学校来讲述红色故事;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将红色经典再现荧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特别是一些精品课程,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同时,常态化开展党史实践活动,带领大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当地红色教育基地;挖掘红色资源,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契机,组织发动他们收集整理家乡红色教育资源,作为党史教育的重要补充。三是利用好第二课堂。进一步强化第二课堂建设,“第二课堂”是传统教育方式的有益补充,更具鲜活与生动的优势。教师可以组织党史学习会、党史故事讲述、红色微团课比赛、红色观影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身临其境、沉浸式的方式,让党史教育走进大学生的内心。当大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走进社会、走进社区时,使命感与责任感会自然提升,对党史中的相关人物、经历与故事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能够将党史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

(四)多方合力,锻造过硬党史教育师资队伍

思政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辅导员和班主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适时引入具有多元教育背景的辅导员、班主任等管理人员,将文化背景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开辟党史教育的新路径。与此同时,思政教师还要主动联合专任教师、辅导员、学生社团等力量,将党史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开展各类文化、教育等讲座、论坛,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多元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教育能力,用多元文化的观点来看待社会问题,把民族、宗教等相关文化主动地融入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和考试考核中,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

党的百年奋斗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的伟大历史成就是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牢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践源泉。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追求。

猜你喜欢

党史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思想与“剑”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