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几点思考
2024-04-14郭夏
郭夏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4)
立德树人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初期的积累和投入已经可以从新发展阶段取得的各项进步中看出成效。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及技术能力的进步都与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1]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高等教育的建设,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对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具有世界性的、时代性的价值和意义。对其实现路径的思考首先要分析其中所凝练的具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意义,同时,要从理论上深化优秀团队对立德树人的支撑作用,以此为基础,才能够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即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团队。这三点承载了其理论路径、实践路径及价值路径。
一、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探索推动立德树人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国高等教育问题既要坚定不移地立足中国实际,又要具有世界历史眼光。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曾指出世界性的现代化进程给人类带来的三个巨大问题:“首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是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次,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是资本逻辑的发展所造成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相关问题;最后,从人与自我的关系上说,是文化虚无主义所造成的文化危机和人的精神家园问题。”[2]这三个问题都涉及人们的普遍意识的提升,只有全民素质的提高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可持续发展、资本的无序及人类的文化危机。在此基础上,我国提出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通过教育引导人类在实践中认同新的价值追求并达到新的世界图景,就其指导意义而言,是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相关问题的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高等教育在推进立德树人过程中秉持着“人类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正是践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教育的实践意义之所在。
首先,立德树人传承了中华民族不变的使命,中国的优秀传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它可以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为我们提供坚定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支撑。就高等学校的教育发展而言,继续加强优良学科的建设不但需要老一辈的积累,同样要求青年学者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继续发扬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精神,坚持用中国的哲学话语阐述“人类文明新形态”,继续引领中国人文学科的时代步伐。
其次,立德树人为学术理论的创新和国际话语权的构建提供了保障。新时期的教育发展要求学术的精准性和方向性,好的创新能够加速人民素质的提升,社会运行的健康发展,而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创新只会阻挠社会的进步,造成社会整体意识形态的混乱和经济的动荡。精准地体现和把握时代命脉,为时代掌舵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国际话语权的构建是全球化时代中国为世界提供“思想力”,走向世界共同发展的必然之路。
高等教育需要集中自身的学术资源、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建设起一支国际一流团队,以具有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推进学科的理论研究在当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研究和回答世界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具有领先水平的学术群体进一步培养新世纪的专门人才,将立德树人作为开放国际视野、沟通学术交流的基础,才能在新时期建设形成既具有中国特色、具备优良传统又会说世界性话语的高质量学术团队。
二、以优良的学科团队建设支撑立德树人
优良的学术传统和高质量的学术团队对学科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新时期立德树人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一个“精品学科”,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基础工程。它要求课程上的新内容、科学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及实践发展中对新经验的总结和把握。把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新教材,推动课堂革命,打破课堂沉默,活跃思想,启迪智慧,利用重点学科走向高端学科。在学科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精品学科的发展优势,注重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的产出,注重学科的传承性和完整性,注重学科配置均衡发展,以精以优带全面,利用国家和学校的政策发展,形成自上而下的灵活机制,使学科建设稳步前行。“精品学科”是体现团队成果的重要标志,同时,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科的品质,教师队伍的培养选拔是建设一个高素质学科的重要方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国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需要高校以全新的教育理念迎接全新的挑战。
首先,良好的学术氛围能够激发团队的凝聚力。良好的学术氛围需要高校的行政团队对教师服务意识的贯彻及因地制宜的教学改革来推进教师减负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改革的人本性体现在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师减负,让教师团队能够轻装上阵,更好地从事科研和教学活动,这就需要行政队伍真正了解教师的需要,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个性化地为教师在政策范围内自由发挥自己的学术能力提供制度的保证,由此来提升教学效果。
其次,要在增加团队体量的同时注重增强团队的学术竞争力,发展一流学科的学科建设。组建高素质的专业团队需要把优秀敬业教师充实到本科岗位,优良的团队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本质理念。教师即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好为祖国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发挥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教给学生能够驾驭未来的智慧和力量。
三、以新时代人才培养凸显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要培养一流人才方阵。2021 年4 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应该把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人才培养成为新时代一流学科教育的重中之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谁培养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就成为新时代教育的必答题和必修课。
首先,要把握新时代教育的政治方向。高校在新时代仍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马列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不变准则,将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放在专业知识教育的主导地位。新时代,伴随着不同思潮的不断涌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需要结合新时代的特征,为大学生创建有利于其学术和精神成长的优良环境。这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包括在校园里以多样化的创新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普及和推广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及科学研究精神。大学校园的校风、教风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同样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发展。高等院校一直在努力构建和谐宽松、积极向上的教学育人环境,而其构建的关键在于,通过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教育资源,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心理互动。高校应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工作重点,以此为基础形成以学科助力理想信念的教育体系。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营造一个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生态教育环境,使广大学生在这样的生态教育环境中能够全面发展、互动对话,充实新时期的青年人才队伍。
其次,教育改革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本科教育与国家发展相结合。要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因势而行。高校的优势在于人才资源和科研团队。在这一优势的基础上,高校要努力拓宽大学生爱憎荣辱观教育途径与形式,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有机结合,理论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及教师的言传身教有机结合。实践关联着教育与国家发展,通过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造、善于创业的精神。以学校为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在科技竞赛和人文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申报业余科技发明、社会调查,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实践与校园教育、实践育人和理论育人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实现具体学科、具体领域的具体分析。
最后,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彰显优势特色,是高等院校的生命力之所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校办学特色之所在,也是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进入新时代,突出人才培养优势成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新时期,高校立足自己明显的优势,要始终确保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很多高校引入了基于OBE 教育理念的教育改革,对大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学生技能和知识学习情况,在教育开展过程中,与新时代发展保持一致,融入多元化的评级制度,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这表明了我国教育工作着眼全球发展,吸收先进经验,重视教学改革,努力优化培养方案,创新培养过程的实际决心。高校一直注重科研和教学的互动,加强制度建设,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应用型和融通型开放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在此基础上,才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综合化特征。这种显著的产品差别,构成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核心竞争力。
新时代教育给高校提出了新的考题,指明了新的方向,点明了新的发展目标,在对新课题的思考探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继续沿着过去成功的正确道路,加快脚步,还要开创新的思路,拓宽视野。在学科建设中,要充分利用精品学科的发展优势,注重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的产出,注重学科的传承性和学科的完整性,注重学科配置的均衡发展。在国际化进程中,要加强国内外学者之间交流,提高国际成果的产出质量,提高国际化意识和水平。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以本为本”“以德为本”,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参考国内外各高校的优秀模式,灵活调整课程体系,推动专业人才培养,充分突出高校的优势,创建高品质的精品高校,为社会各个领域培养输送更多的精英人才。真正做到让高校学生自信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谋划发展,自信从容地参与国际竞争和治理。创建更多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从而建设世界级高等教育的新的战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