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优化探析
——以“梦想的力量”特色沙龙课程为例
2024-04-14杨玉鹏王维
杨玉鹏 王维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威武 73300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从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应对学习、生活、人际等方面的挑战和困惑,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然而,随着网络发展,社会思潮多元化,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2023年4 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将“以德育心”作为建设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五育并举”的首要任务,提出“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理念创新,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育被融入各类课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这正与心理健康建设贯穿教育全过程紧密相通。中国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内容,笔者从中国梦出发,探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课程思政方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进路,以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梦想的力量沙龙活动为例,探讨如何更好地设计课程,完善课程思政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一)学习焦虑难以化解
学习焦虑是指学生对来自现实的或预想的学习情境对自身自尊心构成威胁而产生的担忧心理现象,是大学生最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据统计,近6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焦虑,其中超过10%的大学生处于重度焦虑之中。大学生学习焦虑的成因主要包括:高难度、更复杂的学习任务和考试压力,面对激烈的竞争和高标准的评价,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产生怀疑;缺乏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安排,遇到困难和挫折无法有效地解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合理规划,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要学什么、怎么去学。这些都会使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和不安,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二)人际关系敏感脆弱
人际交往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也关系到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当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着敏感脆弱的心理特点,表现在:对人际关系过分依赖,过度重视他人的评价和反馈,缺乏自信;对人际冲突过度敏感,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消极回避冲突,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或刻意激化冲突,不愿倾听对方意见和诉求,损害社交关系;对社交环境过分担忧,不愿意接触新的人群,或者盲目迎合他人,失去自己的个性。敏感脆弱的心理特点,不利于大学生建立、维持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利于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三)自我认知存在障碍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特征、能力水平、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是个体形成自我意识、自尊心、自信心、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品质的基础,也是个体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前提。当前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普遍存在着心理障碍,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水平低,缺乏足够的自我反思,不能客观地评估自己,不能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由于不能准确地定位自身的兴趣、性格与能力,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都没有清晰的职业方向和就业选择[2]。
二、中国梦指引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
(一)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课程思政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课程思政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学,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想和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也致力于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和生活态度,促进其全面发展。在中国梦的指引下,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更要紧密结合,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用青春梦圆中国梦。课程思政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导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树立人格,形成健康的心理认知,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为课程思政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困惑,增强自信和自尊,调节情绪和压力,培养合作和创新精神。所以,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取向,都始终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实践价值
课程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服务于共同的目标,也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价值取向。课程思政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它因时而新,有力地为新时代高校教育解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学,传道授业,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激发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热情和动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与时俱进,着眼于解决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关注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心理健康,体现出人性关怀与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与现代教育理念和社会主流价值观深度契合。因此,课程思政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把握时代精神与主流价值,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优化情绪状态和应对策略,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优化方案——“梦想的力量”沙龙式特色课程
(一)课程建设:“心理健康+思政”的特色沙龙课程设计
DUAND 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开始和基础,为了有效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笔者及团队研究设计了一套“梦想的力量”沙龙课程,旨在通过激发大学生的梦想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该课程以中国梦为基础,以“四史”故事为素材,围绕寻梦、造梦、追梦、圆梦四个篇章而设计,具体内容分别为:1.寻梦篇,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梦的基本概念、实现举措、基本路线、基本要素、主要动力、发展历程和实现目标,并与自己的个人梦想相联系。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中国梦相关内容,播放中国梦相关视频或音频,组织学生阅读中国梦相关文章或书籍等方式,让学生对中国梦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个人梦想,如何与中国梦相契合。2.造梦篇,旨在让学生探索自己的梦想和价值,并找到实现梦想的方向和方法,以“四史”故事为素材,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包括青年成长、爱国奋斗、创新创业等,并设计一些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如角色扮演、游戏竞赛、情景模拟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四史”故事中的人物和情境,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3.追梦篇,旨在让学生将自己的梦想转化为实践梦想的力量和乐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分配不同的任务或项目,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文化创作、科技创新等,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资源,让学生按计划协作完成任务,体验追逐梦想的乐趣。4.圆梦篇,旨在让学生总结前期环节中遇到的困难和收获,理解中国梦和社会责任的关系,增强社会意识,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引导学生回答一些反思性问题,如“对自己的梦想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改变?”“对中国梦有什么新的理解或感受?”等,还可以邀请知名校友、嘉宾,分享经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课程采用沙龙式的互动方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梦想、使命、愿景,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反馈。
(二)主题班会:以点带面形成沙龙课程分享机制
为了进一步扩大沙龙课程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课程还结合学习型成长小组、梦想主题班会、线上线下沙龙等多种形式,拓展了教育的渠道和影响力,将“梦想的力量”课程的内容传递到每个班级和学生。“梦想主题班会”是由学生干部在各个班级组织开展的以中国梦为主题的集体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认同国家梦想、民族梦想、家族梦想、个人梦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由学生干部在每周二、周四,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接受培训,学习中国梦的基本概念、基本实现路线、基本要素、主要动力、发展历程和实现目标等内容,然后在各自的班级中以沙龙分享、主题演讲、故事分享、游戏体验、情景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开展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3]。主题班会将“四史”故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将中国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题,使学生在感受历史文化的同时,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能够发挥学生干部的示范作用,将学生干部培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行者和践行者,使他们在接受培训后,能够将所学所得传递给其他同学,结合各班的专业背景、男女比例等因素,选择不同的“四史”故事进行分享和讨论,或者设计不同的游戏和情景剧来体验和展示中国梦。主题班会将“梦想的力量”课程内化为学生的心理感知,帮助学生树立正能量,促进系科建设和文化传承。
(三)协作共进:围绕沙龙课程打造学习型成长小组
为了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围绕沙龙课程打造学习型成长小组,实现协作共进的目标。由6~10 人组成一个小组,每周一次,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选择一个“四史”故事作为学习素材,通过故事分享、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小组内的学习、讨论、互动和分享。这种学习方式遵循互动构建主义认知理论,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来促进知识构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暴露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人际沟通模式、限制性信念、自我防卫模式和思维方式等,不仅扩展了视角,而且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和增进沟通,从而得到指导教师和小组成员的反馈和建议,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优缺点,实现自我认识和改进。同时,学生也能够从故事中汲取正能量和智慧,包括历史人物的精神力量和智慧,形成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增强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这种机制的特点体现在:利用课程思政发挥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培养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进步。结合“四史”故事的丰富内涵和启示意义,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启发与思考。通过小组内部的学习、讨论、互动和分享,从学生互动中及时获取信息,使教育与疏导相结合,解决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更深层次发挥“梦想的力量”沙龙式课程的思政作用,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在分享中感悟,在实践中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它影响着每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人格养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课程思政则是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理念创新。通过将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心理素质,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搭建起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梦想的力量”沙龙课程,将中国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可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其奋进热情,引导他们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