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24-04-14周杨
彭 博 周杨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一、党史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党史故事具有高度的育人属性
1.增加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大学生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的伟大志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不懈奋斗,指引着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涌现出许多优秀党员,他们身上承载的家国故事就是波澜壮阔的党史最温柔的注脚;他们身上所散发的革命精神和道德风范,集体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党史故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故事中接受精神洗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加强自律,升华道德追求的精神能量;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故事中受到情感熏陶,帮助大学生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干扰,为高尚品德的塑造赋予充沛的滋养。
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理想信念的确立和国家的命运与前途息息相关。政治上的理想信念是否清醒,是否坚定,关键在于是否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党史故事对大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内核精华,追溯理想信念的力量来源有奇效。以党史故事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哪里,不断增强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定力和决心。
3.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斗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锤炼风骨和品质、构筑伟大精神谱系,由此铸就红色基因。思政课肩负着传承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赓续红色血脉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尤其是讲好中国故事。其中党史故事就是“中国故事”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思政课教师应用好党史故事,结合教学主题,以党史上的典型事例、革命故事为载体,讲清楚来龙去脉、历史经验、实践智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怀,激励他们将情感认同和信仰追求转化为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二)讲好党史故事的课程意义
1.让思政课更有温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与一般的知识性课程和技能型课程都不同,主要通过科学理论讲授实现政治引领和价值塑造。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史知识基础、理论认知能力都比较薄弱,喜欢以故事、视频、活动为主的参与式学习,如果课堂教学方法没有温度,一味枯燥地讲理论,学生接受度不高,课堂上的抬头率就会低。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动鲜活的党史故事则可以贴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拉近高大上的理论知识与学生个人实践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思政课单纯理论学习的刻板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党史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讨论、闯关小游戏、感受分享等,增强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历史与现实交互,将故事中蕴含的理论原理、革命精神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党领导人民所经历的艰辛探索,认识到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所有历史成就都来之不易,让学生能更深刻理解中国梦所承载的苦难与奋斗,激发学生为当代中国奋斗的决心和勇气。有了历史情怀和情感温度,思政课可以变成最受学生欢迎的理论课。
2.让思政课更有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小视角’阐述‘大故事’,将党史故事巧妙融入价值导向中实现思想引领。”通过利用好我们的红色基因库,讲好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以富含感染力的情景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故事中的革命传统、革命精神,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体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以此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将红色基因外化为锐意进取的动力,实现学习有力度。
二、党史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思政课很少融入党史故事
部分思政课教师自身对党史内容不够了解,在教学环节融入党史故事较少,课堂陷入空有理论的枯燥之中。思政课理论性强、较抽象,缺少“接地气”的历史故事的融入,宏大叙事的高深理论很难贴近学生实际,失去翔实的史实讲解难以使学生从心里信服。笔者做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数据来自三所四川省的公办高职院校大二学生,样本数为400 人),在思政课中偶尔融入党史故事的比例为42%,几乎没有的占38%。
(二)思政课融入党史故事方式粗放
部分思政课教师讲故事和讲理论脱钩。虽然有的思政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党史故事侃侃而谈,但仅停留在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的层面,学生有“听热闹”的感觉,听完以后不会留下任何印象,更不会产生自主思考和主动感悟。这种现象反映了部分思政课教师忽视了讲故事只是教学手段,没有从心里认识到只有充分挖掘故事里的理论原理、精神财富,以“小”见“大”才是真正目的。
(三)忽视党史故事的内容质量
部分思政课教师忽略了党史故事的内容和质量。随意引用网络上的事例和内容,网络上的东西有的缺乏历史考证,存在歪曲、篡改史实的问题;有的偏向娱乐性质,缺乏精神内涵。部分思政课教师在备课选取素材时通过引擎检索,追求“猎奇”“标新”,对信息来源真实性没有进行深入甄别,甚至有的结论存在偏差、错误。这样经不起考验的事例、虚假故事进课堂,会使学生产生错误认知,产生负面效果。
(四)融入方式单一化
思政课教师融入党史故事时形式单一,以“独白式”宣讲为主,缺少激发学生主体性的互动环节,课堂趣味性不足,理论联系实际不深,从而导致学生参与度较低,难以与党史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三、党史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讨
(一)打造一支专业素养好、教学技能优的师资队伍
根据前述现状分析,我们发现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对党史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最终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厚植理论功底、涵养思想境界,不断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增强教学能力。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对讲好党史故事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不要错误地认为引入党史故事就会削弱思政课的理论性,也不要错误地认为党史故事没有当代的案例有说服力。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思政课教师要根据中宣部、中组部推荐书单广泛阅读党史书籍,认真学习《习近平讲党史》,利用好学习强国平台,充实自己的党史知识,积累党史故事素材。同时,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加强党史理论学习,对收集的党史素材进行原理、方法论的梳理,分门别类建立教学资源库。这样思政课教师在授课中就可以实现表里结合,一方面故事鲜活、形式丰富,另一方面故事有深度,理论阐释明确,达到较好的育人效果。
思政课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增强备教材、备学生的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学生专业、学习特点、兴趣点选取最合适的党史故事,丰富党史故事呈现方式,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使大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另一方面,党史故事有温度,思政课才会有效果。思政课教师既要注重故事的理论高度,又要使故事具有亲和力。针对新媒体环境中的00 后,教师的教学话语应实现从“崇高叙事”向“生活叙事”转换,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大学生愿意听、喜欢听,增强党史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政课教师要重视集体备课,博采众长。党史故事和具体理论要做到紧密结合,让学生感觉这个故事融入得恰到好处。集体备课可以发挥每位老师的优势,集思广益汇集恰当的党史故事,通过集体讨论择优选取。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讲信仰,我们通过集体备课选取了朱德入党的故事。学生通过了解朱德一波三折的入党经历,感受到信仰的伟大力量。在集体备课中,思政课教师针对选取的党史故事案例还要深挖细节,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深入分析,充分挖掘故事中的原理、方法论,讲故事和讲理论结合起来、学理论与指导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党史故事的深度和厚度。
(二)开辟讲党史故事的创新路径
第一,注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讲好党史故事,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思政课教师可在课前向学生发布党史故事清单,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团队成员、展示方式等完成课题任务;课中随机抽取,分小组讲述、演绎党史故事。通过自由讨论、分享体会,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学生完成小组作业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的了解,又以同龄人喜欢的方式引导其他同学参与,改变传统课堂灌输教育的授课局面。
第二,线上开展党史故事主题影片展播。利用教学平台发布线上作业,赏析红色经典影片。学生观影后撰写心得体会,教师点评作业,跟踪、引导学生思想动态。如《我的祖国》通过讲述普通百姓的生活变迁,展示七十年来祖国发展所经历的经典瞬间,使学生感悟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与共,可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第三章的线上作业。《邓小平小道》生动再现了邓小平在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生活的故事。学生能直观感受伟人对中国社会的思考,以及与后来改革开放理论形成的关系。可安排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建军大业》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人民军队的英勇故事,真实反映残酷的中国革命斗争实际,展示了人民军队忠诚和信仰、铁一般的纪律和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第三,开展党史故事主题阅读分享会。由思政课教师发布红色经典故事书目,学生自主选择书籍阅读,选取一次课由学生分享读书心得。每一本红色经典都记录着生动的党史故事,如《红色家书》,“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的刘伯坚烈士,“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的毛主席堂妹毛泽建烈士……每一封家书都是一个故事,他们的英勇气概、坚定执着的信念、为理想奋斗的无畏精神,打动着每一个读者。如金一南的《苦难辉煌》,这本书可以让学生深刻感悟到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翻身做主人的过程,同时也能体会到这种壮举背后付出的艰辛。如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本几代人都读过的经典,从一个美国记者的视角去感受红军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和力量。大学生通过认真阅读书中的感人事迹,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并在分享会上和同学们交流、碰撞,从而激发大学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鼓励学生探索多种分享方式,如制作图文并茂的PPT、录制读书短视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第四,思政理论课和思政实践课相结合。党史既蕴含理论,更是我们党革命实践的集合。教师可将挖掘党史故事布置成思政实践课作业,引导学生通过课题调研、社会实践、参观走访等感性体验,将书本上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所见、所听、所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行动。四川是红色资源大省,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承载着丰富的党史故事。学生可以利用居住地的红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撰写实践报告、分享考察成果。如巴中学生可以去川陕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缅怀,广安学生可以去邓小平故居瞻仰,南充学生可以去朱德故居探访,等等。学生在了解自己家乡的革命英雄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把个人与家乡、社会、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由此激发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外化为实际行动,实现知行合一。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融入党史故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要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地讲好党史故事,让学生能入耳、入心,获得较高的认可度,甚至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目前情况下,我们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同时,讲好党史故事是一个全方位、系统性的宏大工程,需要学校、教师的多方努力和积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