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圈群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策略
2024-04-14周莹
周莹
(安顺开放大学,贵州 安顺 561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在当前信息爆炸的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利用好新兴媒体平台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迫切。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师生开始将这些工具作为主要发声渠道。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发现,目前全国范围内使用微信公众号或订阅号的学校比例已达到90%以上,其中大部分学校都开设有思想政治教育栏目或者官方账号。可以说,网络圈群已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应重视其传播形式并做好相关工作。
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网络圈群传播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双重空间
网络圈群既是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空间,又是由共同兴趣爱好形成的虚拟社区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信息传递速度快且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同时还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大学生网络圈群的平台有很多种类型,包括QQ 群、微信群、贴吧等。不同类型的网络圈群所涉及的话题和内容有所区别,但总体来说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一是学习交流类,如课程作业讨论、学术科研探讨等;二是娱乐休闲类,如游戏开黑、影视音乐欣赏等;三是社会交往类,如老乡会、校友会、求职招聘会等。这些话题覆盖面广、参与度高,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大学生善于运用这些圈群表达观点和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使得网络圈群逐渐演变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另一个重要场所。一方面,网络圈群为高校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教学素材和更为丰富多样的授课模式,有利于提升课堂效果;另一方面,网络圈群也给高校管理者带来了更多的管理难度和复杂性,需要他们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方法,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服务学生[1]。
(二)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通过意义导向、渗透、转化三个环节来完成,而网络圈群恰恰具备了上述所有优势,它不仅能够打破时空限制,让信息传递变得快捷高效,更能够促进意义的渗透和转化。首先,网络圈群实现了学校课堂场景向课外生活场景的延伸。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局限于教室、图书馆、宿舍等有限的物理空间之内,无法真正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然而,如今借助网络圈群这一载体,高校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一些贴近学生现实情况的新闻事件、热点问题等,吸引学生关注并引发热烈讨论。例如:针对近期发生的某明星涉嫌违法犯罪案件,许多学生在朋友圈里发表评论表示不能容忍,甚至有人转发相关文章以示支持。这种现象级的传播效应无疑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最后,网络圈群还是一个舆论发酵的中心地带,各种声音交汇融合,容易产生舆情危机。此时,如果高校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圈群的作用,积极主动地掌握话语权,引领正确的舆论方向。
(三)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价值导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肩负着向大学生传递主导价值观念的重任,而网络圈群的出现则进一步放大了这项功能。一方面,网络圈群本身是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生态系统,其所蕴含的多元化思潮和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网络圈群中存在大量的虚假消息、不良信息和谣言,很容易误导学生作出错误判断和选择。因此,高校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圈群这一平台,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圈群信息的内容大多是零碎、分散的,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因此,高校在利用网络圈群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注重发挥各部门合力,构建协同机制和平台。具体而言,可建立由党委宣传部门牵头负责、其他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体系,明确各自职责,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大学生更倾向于以异质话语来实现对传统秩序和规则的抵抗,而网络圈群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网络圈群并不仅是一种单纯的信息传播媒介,更是一种特殊的话语实践活动[2]。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网络圈群传播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化的形式,弱化话语传播的凝聚力
场景是基于客观时空的环境氛围和主观感受的综合体现,是话语传播的依托和基础。网络圈群的兴起虽然极大地方便了信息传递和意见交互,但也因其中心化、匿名性、弱监管等特点,造成了话语主体身份难以确认、话语表达方式较为随意等问题。首先,数量繁多的网络圈群实际上也意味着存在众多种类杂糅、性质不一的话语群体。这些个体之间因为缺乏必要的组织协调和规范约束,很难达成一致共识,进而削弱了话语传播的凝聚力。其次,网络圈群的多元场景催生了表达权利的泛化和分散,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却没有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这种“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局面,极易引起话语冲突和矛盾,降低话语传播的效率和质量。例如:某些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质疑或反对某种政策或决策,但由于缺乏权威解读和回应,最终不了了之。最后,网络圈群的广泛使用也加速了信息的裂变和分流,原本旨在传达统一意志和价值追求的话语被稀释。例如:某些学生在网络圈群中经常分享一些与主流话语相悖的观点和看法,但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和管控,反而成为少数派别煽动情绪、制造对立的工具[3]。
(二)碎片化形式,解构话语体系的完整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肩负着向大学生传递主导价值观念的重任,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抽象性,而网络圈群作为新兴事物,其话语表达方式和呈现形态相对简单直接,更符合年青一代的思维习惯和语言风格。信息碎片化传播首先破坏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完整性。在网络圈群中,很多信息只是截取了其中一部分或者某一特定角度,缺少对整个文本的全面理解和把握。这种断章取义的行为,既不利于深入挖掘话语内涵,又容易引发歧义和偏见。例如:某位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了“四个自信”,但随后却列举了一些不相干的例子予以反驳。这种片面强调个别案例而忽略总体规律的做法,会破坏话语体系的完整结构和内在逻辑。另外,碎片化传播颠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知习惯和语境背景。在传统的话语情境下,人们通常会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和事实依据进行思考和交流,而在网络圈群中,人们常常采用跳跃式、发散式的表达方式,将话题快速切入主题,迅速转移注意力。这种快节奏的沟通方式,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视觉图像和语音语调,从而忽视了文字所承载的丰富含义和情感色彩。
(三)信息化的形式,降低话语资源的吸引力
“信息过载”是指当接收到过多冗余无用的信息时,受众会感到无所适从,逐渐失去耐心和兴趣。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海量涌现,加剧了信息过剩和信息超载的状况。首先,信息过载容易导致主流话语“失声”。网络圈群由于信息来源多样、渠道复杂,往往会形成不同程度的信息割据和话语霸权,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由于自身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很难与其他社会思潮争夺话语空间和解释权。其次,对于教育客体来说,信息过载分散了大学生对主流话语的关注度和认同感。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从小接触并熟悉各种新媒体技术和应用软件,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主流话语接受能力较差。最后,信息成瘾容易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意义和说服效果。过度沉溺于网络圈群中的信息海洋,不仅会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还会让学生产生麻痹心理和娱乐心态,进而淡化学生对主流话语的学习热情和思辨能力[4]。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网络圈群传播的策略
(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辐射力
网络圈群呈现的是一个分众化、差异化的话语传播新格局。首先,要打通圈群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关节点,加强校内外各方合作,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和研究力量,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坛、专题网站及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宣传阵地。其次,高校要增加网络圈群中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供给,发挥引领作用。一方面,要注重培养一支具备扎实学识和开阔视野的思政教育队伍;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分析和研判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趋势,及时调整话语内容和方式方法,增强话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高校要掌握大学生网络圈群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生态,要建立健全网络管理机制,落实实名认证和舆情监测制度,严厉打击不良信息和谣言散布。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引导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观照现实、服务发展。因此,要以贴近师生需求和期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引导力。首先,高校要完善网络圈群的舆情话语传播管理模式,制订科学合理的话语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方案。同时,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等错误倾向。其次,我国要保护学生网络圈群内的合法行为和言论自由权利。一方面,要依法依规加强对各类网络平台和媒介的监管,规范信息发布和传播秩序;另一方面,要构建起一套完备的纠纷解决机制和平台,保障学生群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最后,高校要注重对圈群内大学生的利益进行疏导和维护,帮助其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可以采取开设专门课程、组织集体活动等多种形式,激发广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校园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进步[5]。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
首先,圈群内外的话语传播要采用多元化和综合性手段。既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博客、微博等现有平台,也要开辟抖音、B 站等新型传播渠道。同时,还应该结合线下面对面交流、课堂讲授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主流声音和正面能量。其次,高校应通过协商方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和交往,倾听学生意见建议,回应学生热点问题和难点疑惑,增进彼此信任和支持。最后,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通过普及网络知识技能、强化网络道德意识、培育网络审美情趣等多方位举措,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和媒介使用能力,倡导文明上网、理性发声,充分尊重和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鼓励其开展有益探索和创新实践,有效避免因网络沉迷或不当使用引发的一系列负面效应。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网络圈群传播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育人工作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之一。面对错综复杂的舆论环境和话语竞争,需要认真审视和反思现有的话语传播策略,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和功能职责,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