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思政课的“过程性考核”
——从“自我监控”到“过程监控”

2024-04-14王功名王逸阳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过程性考核分类学元认知

王功名 王逸阳

(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2015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界也认识到,“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更是学界重点关注的时代课题”[1]。

思政课教师在深化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的改革过程中,应当积极推动传统考核方式向“过程性考核”转变。这种新型的考核方式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实效性地结合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是一种符合教育科学原理的考核方式。从“元认知”理论的“过程监控”环节出发,阐述“过程性考核”的本质,说明这种考核方式并非简单地督促、逼迫学生背诵知识点以应付考试,而是激发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辅助手段。

“过程性考核”是一种更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它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从“元认知”理论的“过程监控”环节出发,我们可以看到“过程性考核”的本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考核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的质量。

相比传统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非仅仅关注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同时,它也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感和自信心。

一、强化思政课“过程性考核”的重要意义

元认知理论作为教育学领域一种前沿的理论,已经在中国教育学界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2]。这种理论注重自主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在强化思政课“过程性考核”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

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和调整,通过反思和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这种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在中国教育学界,元认知理论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将元认知理论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元认知理论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元认知理论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强化思政课的“过程性考核”,运用元认知理论,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心理学家约翰·弗莱维尔于20 世纪70 年代提出元认知理论,认为元认知意味着学习者“对个人认知能力的全面了解和调控”[3]。1989 年发表的《论元认知》是国内较早系统介绍、阐释元认知理论的论文,文章肯定了弗莱维尔元认知观点的前沿性,但同时也指出“关于元认知的实质的思想,即个体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4]。文章指出:尽管人们的认知活动差异很大,但是“元认知的监控、调节却是各项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也是决定各项活动效率的主要因素”[4]。该文扩展了元认知理论的应用范围,预示了元认知对成人学习、高等教育、思政教育等领域的巨大启发作用。

到了21 世纪初期,开始有更多论文关注元认知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部分学生政治课没有学好,并不是知识欠缺,也不是思维品质的问题,而是元认知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对思维的思维”,整个的学习过程不仅在于理解知识点,还要对学习进行积极的监控、调节[5]。从2000—2010 年十年间,越来越多从元认知出发探讨思政课教学的文章注意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的过程性、科学性。在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考核方式,加强过程性考核并发挥其激励功能,使学生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思政课的实效性就体现出来了。

二、思政课“过程性考核”中的“自我监控”和“过程监控”

(一)两种元认知的监控功能

21 世纪,元认知理论在中外学界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元认知学习:策略、活动与课例设计》(以下简称《元知识》),以及《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第2 版)》(以下简称《新分类学》)是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所不同的是,《元认知》侧重系统介绍元认知学习的各个部分的概念及其应用;而在《新分类学》中,元认知系统是这个崭新分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元认知》更多地从“自我监控”的角度来代称和理解元认知的监控功能,而《新分类学》对元认知监控功能的分类更有针对性,将其分类为“过程监控”“清晰度监控”和“准确度监控”,这三种类型的监控是自我监控的不同表现,其中“过程监控”更为重要。

无论是“过程监控”还是“自我监控”,都是元认知所强调的对知识学习、科学认知的监控、调节功能,只不过“自我监控”更多强调学习、认知的主体,而“过程监控”更看重学习、认知的主体和学习过程、程序的互动关系。《元认知》对于自我监控有更为详细的论述,这对于理解《新分类学》中所提倡的“过程监控”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当然,我们在新分类学框架中去看待过程监控,则更有利于揭示考核的本质,即考核更多是手段性的、辅助性的,它应当是过程性的;过程性考核的科学依据之一,正在于要激发和完善学生元认知思维的自我监控、过程监控能力。

(二)《元认知学习:策略、活动与课例设计》的“自我监控”

《元认知》的目的更多聚焦于帮助教师将学术研究应用于日常教学任务,“自我监控教学”从属于这一任务。和其他教学任务一样,经由《元认知》帮助,它们都能够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自我监控等元认知的核心过程本就是学习的应有之义,但却并非理所当然、与生俱来的,因此这就点明了进行专门的元认知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此外,《元认知》格外重视自我监控在“同伴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给出了“自我监控”的定义:“个体在学习中追踪自身思考与行动的能力”,并指出了自我监控的两种关键品质,一是“认知灵活性”,这是就个体对于知识学习和理解而言的;二是“评估一个人与他人学习的有效性”,这一点则事关学生与学生之间就学习知识所进行的互动,也就是从元认知的自我监控出发来看待团队合作、生生互动的必要性。在“贯彻自我监控之要义”和“专业实践中的自我监控”这两部分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自我监控和过程监控是辩证统一的,前者偏重学生学习,后者偏重教师教学,点出了“过程性考核”的必要性。如在“贯彻自我监控之要义”这一部分中,教师应该强调学习成绩的手段性,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我监控自然而然能够提高成绩;而在“专业实践中的自我监控”这一部分,强调教师该如何以身作则,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就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跟进评价、监督,而不是一切等到最后才做评估。

(三)《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第2版)》的“过程监控”

如前所述,《新分类学》将元认知的监控功能更有针对性地描述为“过程监控”,《新分类学》的首章利用了一个近似魔方的图示来介绍知识学习的关键要素,它将知识分为三类,即“信息”“心智程序”和“心理动作程序”,将思维(心智过程)分为两个大系统、六个小层级,其中,第一个大系统是认知系统,包括——层级1:信息提取,层级2:理解,层级3:分析,层级4:知识应用;第二个大系统就是层级5:元认知系统,以及层级6:自我系统。这种思维的六个层级(两个系统)和知识的三种类型是相互交织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

元认知系统包含目标设定、过程监控、清晰度监控、准确度监控,其中后两项可以理解为包含在过程监控中。自我系统使得一个人决定投入活动,元认知系统帮助人确定活动的目标,使得人了解目标完成时候将会成为什么样,这也是教师给出学生关于学习的最终状态的承诺,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开端环节。在通往这个最终目标的道路上,还有阶段性目标;为了完成这些目标,学生要制订计划,这就是策略思维,而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明确计划、实现计划;教学设计的时间轴和人生成长的时间轴不尽相同,而计划的设定、实施、监控就是这两条时间轴的高效交汇。这自然就过渡到过程监控,目标设定“之后”的过程监控是最有效的。目标设定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教学设计而言相对静态,对人生成长是动态。过程监控使得目标设定的承诺逐渐清晰。

三、以“过程监控”推动思政课“过程性考核”的策略

《新分类学》开篇就说明了它的三个基本作用:第一,“当作工具用来设计教育目标并进行分类”;第二,“作为设计考评的框架”;第三,要为设计和改革国家和地区教育标准提供方案。可以说,我们在上述部分大致描述了过程监控的第一个基本作用,接下来将结合思政课知识点来说明它的第二个作用,这一作用使得我们更系统地思考过程性考核的意义和方法;而实际上这也符合思政“三进”工作的大政方针。

(一)《思想道德与法治》知识点“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关系”

2023 版《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三目“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对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关系探讨,使教材更为系统,更加关注和落实到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上来:

“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导向。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就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确立正确的人生追求,科学对待人生境遇,以实际行动创造有价值的人生。”[6]

借鉴《新分类学》中主张的元认知“过程监控”的相关方案,能够有效地促进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的不断提升。这种监控方案强调对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监控和评估,以确保达成教学目标。通过这种监控方案,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唤起学生的激情,促进他们积极行动,实现知行合一。

为了引导学生将思想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需要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首先,要立大志,激发学生的远大志向和抱负,让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其次,要明大德,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让他们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再次,要成大才,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才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最后,要担大任,鼓励学生承担责任和使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服务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的不断提升。同时,教学活动也要在唤起学生起而行之的激情上下功夫,在促成学生躬身践履、知行合一上下功夫。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思想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二)过程监控下的学习与考核

“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关系”的知识点,按照分类应被归属为“信息”中的“事理”。因此,对于该知识点的过程监控就涉及理解事理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监控。对此过程监控的任务:学生依据要求,对理解“价值观与人生观关系”的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监控,而过程监控中知识点是否清晰,就要求学生辨认这个知识点中无法加以区别或没有把握的方面,这也提示我们,关于价值观的教学单纯将之视为知识点的局限性,而所谓准确度监控,就要求学生对“人生观与价值观关系认识的正确程度加以确认和辩护”,在这一过程中,如《元认知》所提示的那样,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至关重要的。

而过程监控在作为考评设计的工具时,更多地体现出它的过程性质,能够为促成过程性考核提供力量。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一般问题和探究性问题”。对于“价值观与人生观关系”的考核,要向学生提问:“依据学习信息的计划,你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过程监控)“关于价值观与人生观关系,你明白了什么?哪些不明白?”(清晰度监控)“关于价值观与人生观关系,你准确了解了什么?哪些了解得不准确?”(准确度监控)。

当然,这些只是初步的方案和框架,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结合不同方法来实现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给出具体的考评方法,实现传统考核向过程性考核的转变。

四、结束语

在上述内容中,对“过程监控”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释,并针对《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的知识点“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应用。通过分类学和元认知理论,将知识点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目标进行过程监控,包括理解事理目标的实现程度、知识点清晰度和准确度的监控等。同时,还探讨了过程监控在思政课“过程性考核”中的策略和方法,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方案和框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具体的考评方法和实现路径。

猜你喜欢

过程性考核分类学元认知
基于元认知的数学焦虑研究
疫情背景下“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应用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型法学课程过程性考核方式探析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后现代中国植物志的修订——中国山矾科的分类学修订
电磁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
元认知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应用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
《植物系统分类学》教学改革模式探析——以青海师范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