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2024-04-14赵玉洁张志荣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华培育政治

赵玉洁 张志荣

(大连海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3)

文化自信是影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探析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势在必行。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培育的必要性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1]文化自信体现在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对我国文化价值的充分赞许和肯定,对自身文化发展和前途的高度信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源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包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大,也不是妄自菲薄,而是要求大学生面对西方文化思潮涌入时能够冷静辩证看待,包容并蓄其合理成分,并始终认可与传承本民族文化。

文化自信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培养接班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是有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是培育大学生思想文化修养的重要场所。落实文化自信培育能够发挥“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侵害,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具备较高思想文化素养和政治觉悟的时代新人。二是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文化自信突出培育个体精神和心灵世界。从思想政治教育维度进行文化自信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理论品质,涵养文化底蕴,培育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三是助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当下西方国家不断向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加艰巨的育人任务,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思想文化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有利于增强他们抵御不良思潮的内涵和底气,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现实困境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总体良好,但是仍存在部分实际问题。正确认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面临的不足,能够有效构建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存在认知偏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道德规范、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但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并未完全展现其特有魅力。当前,大部分大学生比较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应该尊重并传承其精华,否定其过时的糟粕,但是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有限,还存在一些认知误解。00 后大学生生活在快节奏时代,他们追求个性与自由,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在“泛娱乐化”的文化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比其他娱乐文化显得亲和力不够。部分大学生误以为传统文化内容陈旧,乏味无趣,难以入眼入心,他们不愿静心钻研经典文学作品,缺少学习耐心与知识积淀,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缺乏兴趣和信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偏弱。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培育能力有待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作为课堂阵地的核心要素,其理论功底、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效果。当前,一些教师理论功底欠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知识储备不足,对文化自信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无法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水平提升。部分教师自身文化底蕴不足,对文化自信培育不够重视,讲授文化自信的内容浅显,不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导致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融合,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部分教师讲授内容与形式枯燥乏力,缺乏灵活运用多种载体的教学能力,未采用启发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和充满体验感的教学情境设计。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吸收知识的状态,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流于形式,育人效果难以实质性提升。

(三)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渠道挖掘不充分

文化自信培育不仅是理论灌输教育,还需要实践教育作为重要渠道。目前,部分高校不重视文化自信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一是部分高校缺少形式多样的互动式课堂实践教学,导致学生不能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学习,缺乏主动思考的自觉性和积极宣传意识。二是校园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实践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学生参与程度不高。三是部分高校主要局限在校内实践活动,与社会相关产业关联性较少。许多高校都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革命基地、历史博物馆等,但仅停留在形式化的走访参观,没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实践培育渠道还有待挖掘和创新。只有发挥实践活动的文化渗透力和感染力,才能持续深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与信心,使他们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

(四)复杂互联网环境影响大学生文化选择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文化多元化、复杂化发展。一是互联网信息传递的便利性,加剧了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媒介、影视作品等手段对我国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文化渗透,向大学生输入不良腐朽思想来满足他们的政治诉求。部分大学生出现盲目跟风的情况,表现在喜欢西方文化节日,追求外国奢侈名牌,热衷于国外电影和明星等。二是一些西方反华势力宣扬历史虚无主义,企图扭曲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诋毁英雄人物,歪曲革命历史,欺骗和诱导大学生质疑我国历史文化事实,动摇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大学生正处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猎奇心理强,追求自由解放,思想心智不成熟,理性辨别能力不强。三是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增大了网络规范管理的难度,某些消极大众文化在利益的驱使下过度追求所谓的热点和点击率,逐渐走向泛娱乐化。部分大学生沉迷于娱乐综艺文化,失去对主流文化的兴趣,在价值选择时极易产生偏颇,弱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探析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尤为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培育的质量和水平。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针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帮助和借鉴。

(一)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设

高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主体性,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解释权,正确理解和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消除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误解,引导他们正确感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和辩证否定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适用于新时代的文化精华。高校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相融合,对其内容进行时代性阐释,最大限度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文化自信必须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立足于中华民族之本。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抢占舆论主阵地,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质内容的输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的创新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和滋润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守住文化自信的底气,展示实至名归的文化自信[3]。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要从理论功底、文化素养、教学能力入手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首先,夯实教师队伍的理论功底。教师应具备大量的文化知识储备,尽可能挖掘教材中隐藏的文化育人元素,将理论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西方文化知识融合教学,不断扩充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素材。其次,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传道授业解惑时须端正文化态度,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做到言传身教。最后,探索创新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教学方式。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多变。教师要改变传统灌输式教育,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研讨式教学、经典阅读、大学生文创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文化情境,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文化自信培育,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教师人文素养和教学水平,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师资保障。

(三)拓展大学生文化自信实践渠道

为契合新时代大学生个性鲜明的特点,高校须创新发展多样性的文化实践活动,以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行为养成,强化文化自觉意识。一是拓展课堂实践。教师在课堂中采用角色扮演、历史话剧表演、主题演讲等趣味性形式,增加学生的代入感和体验感,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的自觉性。同时,鼓励大学生主动加入文化宣传队伍,利用自媒体平台制作文化宣传视频,拓展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二是丰富校园实践内容。建设校园文化实践培育基地,创建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等,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思想文化需求。高校可以吸纳优秀人才举办讲座,组织学生学习交流文化经典,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塑造自我,感悟价值。三是参与社会实践。高校应积极与社会文化产业衔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带领他们参观走访博物馆、历史遗迹等,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将文化自信融入社会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在现实中感悟文化的力量,强化自身的文化使命担当,增强文化自信的自觉意识,实现从自省到自信的升华。

(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创造了众多机遇,也带来了许多潜在危机。网络空间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使大学生频繁接触带有西方意识形态烙印的文化产品,极易受到外来文化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蛊惑。因此,打造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环境十分必要。高校应完善监督和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内容的鉴别筛选,抵制网络空间不良信息的肆意传播,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文化资源,维护校园网站的和谐环境。高校要引导学生分清主次矛盾,提高鉴别分析能力,坚决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理性对待西方文化的渗入,绝不能忘记根本,沦为西方文化的附庸。同时要注重价值观的正向引导,组建专业监管维护校园网站的队伍,壮大网络平台主流思想舆论的力量,发挥网络及时有效的文化引领作用。高校要帮助学生学会理性甄别,抵御不良文化的浸淫和侵蚀,突显自身的文化自信,彰显我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结束语

新时期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软实力的发展水平。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者,是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因此,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进行分析,夯实高校文化自信培育的基础,有助于新形势下高校顺势而变,逐步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这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中华培育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