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研究
2024-04-14姚静峰
姚静峰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是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在党的领导下,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方针引领,也是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愈加复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优秀的人才,在高校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下,思想政治教育走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节点上,只有进一步做好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才能深入提高育人效果,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以党建工作为主导,确保思政教育的政治引领
高校思政教育是培养青年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关系到高校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当今世界文化呈多元格局,西方思想文化加速渗透,思政教育涉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政治属性。青年大学生易被错误的思想文化所鼓动和利用,党建工作作为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必须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确定思政教育的政治方向和立场,聚焦引导学生在芜杂的信息世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教师队伍的建设出发,思政教师的政治素质、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对教育成效有重要的影响,只有在党建工作的长效引领下,才能确保教师理想信念不变,政治定力不减。组织领导是思政教育落地见效的重要保证,什么时候党对高校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就很顺利;什么时候党对高校的领导弱化,高等教育事业就难以实现健康发展。以党建工作确保思政教育的政治引领,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抵御错误思想文化和提高教育效能的先决条件。
(二)以党建思想为武装,深入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
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推动党建思想“下基层”,以思想武装筑牢基层的“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和实施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和优势渠道,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任务艰巨,高校育人工作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以党建思想武装和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纽带作用,可以有效协调各教育主体,形成育人合力。只有在党建思想的武装下,高校基层党组织才能进一步围绕选优配强院系级党政领导班子,不断完善责任议事制度,强化领导班子的整体决策效能,将工作中心放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上,选拔出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党员学术带头人[2];进一步以制度创新激发思政教学的教科研活力,全面贯彻党组织应建尽建的要求,探索由校、院、支部三级齐抓共管,由课题组、专业学系、教科研平台灵活设置的党支部建设思路,实现“管班子、管党建、管思政”三位一体。
(三)以党建成果为导向,持续培养高素质时代新人
高素质时代新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和生力军,高校党建工作必须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做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本职要务。高校的党建成果与育人实效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没有好的党建成果,育人实效就难以保证。这决定了高校党建工作不能仅停留在组织建设和领导层面,要重视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思政建设等工作,以高校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为育人主体,积极推动党建成果出优出新,把党的创新理论写进教材、带进课堂、装进头脑。教师树立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担当,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高校师生听党话跟党走,是检验高校党建成果与育人实效的重要标准。以党建成果为导向,高校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整合各方资源,创新教育方法,优化教育环境,牢牢把握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双阵地、正面教育和预防教育相结合,持续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理想信念坚定的高素质时代新人。
二、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党建主体与思政主体相互脱节,缺少合力
根据多数高校的党委体系,党建工作的主体包括党委及其下属的党建工作部门,以及负责思政教育工作的部门和教师。高校党委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对学术组织、群团组织等实行政治领导。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党委及其下属部门和负责思政教育工作的部门、教师应该加强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推动党建与思政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实现一致和协同。但在实际过程中,党建主体与思政主体也存在脱节、缺少合力的现象。例如:一些高校的党建工作部门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缺少深入了解,指导思路不充分,可能出现与教师教学安排相悖的情况,导致教师对党建工作参与和支持程度不足,削弱了党建工作的凝聚力。
(二)育人体系存在“人浮于事”的形式主义现象
高校党建工作涉及多部门层级,如党委、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团委等。在实际工作中,这些部门由多人负责,偶尔会有重复办事、形式主义等现象,“人浮于事”的形式主义风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协同开展。例如:一些高校在按要求完成数量指标的同时,没有平衡好文件学习、会议召开、数据汇报等形式与实际工作的关系,导致思政教育工作缺少实质性支持和监督,党建活动安排未能因人而异,也会占用教师的课余时间,使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专注于思想理论的深度学习和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发布的党建指导文件不够具体,使教师在具体思政教学层面不易理解和执行。
(三)党建与行政工作内容交叠,影响协同育人实效
高校党委是学校最高领导机构,理应发挥好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决策权威,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高校存在着党建体系与行政机构职能交叠、权责模糊的现象,从而对教学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一些党建负责人员同时担负其他行政职务,可能难以胜任“一岗多责”。例如:党委宣传部的人员可能同时负责学校的网络新闻中心,一手要抓舆情管理和校园网络环境建设,一手又要抓党建宣传,在工作重心上不易协调与平衡[3];党建与行政体系交流机制建设不充分,可能导致党建部门与行政机构在思政教育工作的部署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使教师在具体领会学校政策精神、制订思政教学方案方面产生困惑或执行不到位,从而影响思政教育实效。
三、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优化路径
(一)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群策群力做好管理协同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需要充分发挥党委领导、行政管理、广大师生参与等多元主体运作,形成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具体而言:一是要坚持和加强党委对思政教育的领导,统筹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指导,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干部人才,党建部门要与思政教育部门通力协作,在思政教学的决策上达成一致。二是要加大行政管理对思政教育的支持,以校长负责制为工作关键,落实民主集中制下的“三重一大”,充分调动高校各行政部门如财务部门、后勤保障部门、技术设备部门等,打破壁垒,优化流程,为党建引领下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力支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学习氛围;党建部门要重视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可以基于实际调研向教师队伍提出建议,帮助其更好地完成党建工作目标,也可以为打通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理念交流渠道,构建思政教学的经验分享平台,促进对话,鼓励创新;教师应积极参与党建活动,根据切身体会对党建内容献言献策,也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党建、感受党建,协助开展党建工作。
(二)不同部门明确权责,各司其职做好体系协同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要实现协同育人,需要科学的运行机制。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明确权责范围,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牵头抓总,院系落实推进的工作格局。党委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履行好参与学校决策、监督二级党组织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职能;党建部门要切实制订并监督执行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基本协作方案,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和教育管理;行政部门要为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制度保障,做好学生管理和教务安排,优化教学科研环境和服务水平;各院系、教研部门要负责开展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和相关学科研究,带动教师队伍提升思政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三)人才培养灵活创新,自上而下做好队伍协同
治校之要,首在用人。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需要自上而下的人才支撑,关键要抓好上下“两支队伍”。一是党建工作队伍。党建工作者是将党组织与广大师生联系起来的纽带,要求高校党委坚持以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和质量为目标,“以专为主,专兼结合”,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意识好的党务干部。“以专为主”就是要用好党建专业人才,以党性鲜明、经验丰富、业务熟练的党建骨干为协同育人的总指挥。“专兼结合”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头雁作用,重视教师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对党建工作的补充作用,扩大党建工作队伍的覆盖面,从中选拔优秀青年人才,持续选优配强党建工作队伍[4]。二是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既包括高校思政课的专任教师,也包括非思政专业的教师。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要做到“以德为先,德才并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培养一批德才兼备、教学相长、爱岗敬业的育人教师,还要从完善教师职称评价制度、落实教师待遇保障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搭建教师成长平台着手,不断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凝聚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四)评价手段深度融合,由点及面做好效果协同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需要完善评价手段和机制,形成由点及面的评价效果。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党内思想政治评价和思政教学评价相统一,避免出现评价标准不一致、评价结果不公正、评价反馈不及时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将培育教师思政素养的目标融入教学评价环节。例如:党建部门可以根据教师的思政学习情况和思政教学效果,制订高校党员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的具体评价方案,将其纳入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中。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分层动态评价,即从学生个体、班级群体、院系单位等方面综合获取评价意见,利用长线评价动态打分机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既要考察教师在思想政治方面是否坚定正确,在业务工作方面是否勤奋尽责,在队伍建设方面是否团结协作;又要考察教师在课堂思政教学方面是否方法灵活,意识形态教育效果是否显著等。此外,还要围绕评价工作,建立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评价反馈机制应该包括定期通报、个别谈话、集体研讨等方式,既要鼓励教师在思想觉悟、教学教研方面的进步,也要及时向教师反馈评价结果和意见建议,指出其不足之处,激发教师的自我完善意识和自我进步的动力。
四、结束语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立德不息,树人不止,高校的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永远处在进行时。有效推进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刻意识到高校校园“主战场”的重要性,从治理体系、部门分工、人才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构建科学合理、规范有效、动态适应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培育“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