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中和背景下推进中医药发展的逻辑向度与践行路径

2024-04-13李秋晨黄学武

秦智 2024年3期
关键词:碳中和绿色发展中医药

李秋晨 黄学武

[摘要]当前,中医药日益成为促进人类健康的伟大宝库、丰富资源和打开文明的钥匙。在我国运用碳中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战略背景下,中医药面临着绿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两者在逻辑理路上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医药哲学相契合的理论基础,致力于维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基础,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在碳中和背景下推进中医药发展,应持续发挥中医药院校导向,加强生态道德培育;坚持科技赋能,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优化中医药产业结构,推行无公害高质量中药,以促进“双碳”目标实现和中医药绿色发展。

[关键词]碳中和;中医药;绿色发展;逻辑向度

[中图分类号]R2-03;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3.018

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维护人类生命健康中持续发挥独特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1],为振兴中医药发展擘画了理论蓝图。碳中和、碳达峰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战略设计,“双碳”目标的实现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契合。在此背景下,中医药作为我国典型绿色产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探寻与“双碳”目标的结合点,以期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碳中和背景下推进中医药发展的逻辑向度

中医药与碳中和融合发展的逻辑向度主要基于三个层次:在理论基础上,碳中和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医药“天人合一”的哲学内蕴相耦合;在历史基础上,两者在历史演进中,分别从人体健康与生态健康两方面维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现实基础上,紧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眼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医药哲学相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中和系列重要论述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着眼我国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指出,“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2],必须在同自然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中生产、生活、发展。”当人类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运用自然时,自然会馈赠人类;反之,当人类漠视自然规律、过度征服自然时,自然会惩罚人类。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自然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命共同体”等概念深入人心,促使人类致力于探寻缓和人与自然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碳中和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将在新发展阶段增强科技赋能、遵循自然规律、实现绿色发展。

运用中医药事业助力碳中和达标具有相契合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于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3]其中“和”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概念在中医药事业中亦有所彰显。中医药诊疗理念及实践中倡导阴阳相合的健康观念、天人相合的整体观念、调和致中的系统观念以及医患和谐的道德观念等经典理论,折射出“辩证统一”的哲学底蕴,这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遵循和运用自然规律、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等科学自然观内在相通。因此,两者具有相通的理论基础,中医药蕴含的“和谐”内蕴,碳中和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实践设计;尤其在追求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两者皆追求“和”,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二)历史基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遵循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中医药服务于人类生命健康的伟大事业。在原始社会,从“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等古代传说来看,已有中医药物和针器使用,但此时对于使用“药”治疗人体的概念尚不清晰;奴隶社会,甲骨文记载中,提及了人体内、外、妇、儿、五官等病种,逐步孕育了中医药业,出现医学战胜巫术的重大胜利,开始使用药物为患者治病;从封建社会开始,中医药业逐步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杰出中医学家,如张仲景、扁鹊、孙思邈、华佗、李时珍等,逐步形成系统中医理论,如《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自明朝起民医民药兴旺发达,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中医药消费需求和质量节节攀升;至清代,中医药业发展到封建社会的高潮;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伴随封建社会解体,西方文明涌入,中医与西医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博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临医护人员的不足和敌人对西药的封锁等困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央苏区人民政府,依靠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促进中医药在治病救人中融合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持续繁荣。纵观人类历史演进,中医药在各种历史际遇下,始终扮演着延续生命的重要角色,从维护人类生命健康方面维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碳中和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战略设计,服务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伟大事业。纵观人类发展历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既需要人类自身健康繁衍生息,也需要自然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碳中和服务于自然界可持续发展,人生于自然且长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了自然的存在和人类的发展。中医药在历史发展中服务于人类生命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振兴中医药、发展中医药的背景下,必将在未来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因此,两者从不同方面致力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運用中医药事业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遵循。

(三)现实基础: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和国家在各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持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内涵。中国式现代化以绿色发展为底色,积极推进碳中和、碳达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满足物质财富多样性的同时,维护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平衡。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选择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从生态环境出发,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举措;是新时代破解资源环境难题,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设计。

中医药学蕴含的源远流长的养生理念和治疗经验,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将持续发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碳中和背景下,针对中医药发展主要矛盾,结合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持续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中医药应对环境问题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与自然相和谐、人与人自身相和谐,能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进一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二、碳中和背景下推进中医药发展的践行路径

在实践中推进碳中和与中医药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化、长期性的工程。在高校层面,应发挥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专业特色和鲜明导向,促进高校间交流合作,加强生态道德培育;在社会层面,坚持科技为中医药发展赋能,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在产业层面,持续优化中医药产业结构,推行无公害高质量中药,健全环境风险管控长效机制。

(一)发挥中医药院校导向 加强生态道德培育

中医药高等院校所具有的鲜明中医药文化特色,植根于我国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医药人才培养不仅需要专业素养,更需要具备宽阔视角下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注重道德品质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生态道德观念。生态道德教育突破了“人际德育”的局限,它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纯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人际教育”以外,以环保、节约、人口、资源等为主要内容,自觉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以人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道德教育。[4]

无独有偶,“和谐”作为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内蕴,在中医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上亦有所体现。一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继承中医药文化底蕴中“天人合一”“和谐相生”的合理内核,结合生态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基本内核,凝练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将中医药学与伦理学等相结合,促使具有鲜明专业导向的中医药人才自觉担负保护自然、关爱生命健康的重任。二是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用好生态教育基地,深入挖掘中医药名家、学术流派等中医药文化资源,打造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和生态道德精品;加强中医药院校与其他高校间的交流,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在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中灵活通过建筑物和公共设施等,普及运用中医药学助力“双碳”目标的理念,使教育客体在隐性教育中接受生态道德熏陶,潜移默化参与生态道德学习与实践,构建生态道德观念。三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谋划社会实践,以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性,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出发,开展涉及生态道德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中医药绿色种植基地,探索稀有中药品种,唤醒生态道德情怀;定期组织野外探索、志愿服务,在实践参与中把握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四是组织宣传讲座,邀请专家团体就碳达峰、碳中和作专题报告,增强生态道德培养的专业性;以主管单位牵头,在高校间创设绿色生态中医药大赛、“双碳”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校园活动,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在提高学生参与度的过程中倡导“双碳”建设。

(二)坚持科技赋能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科技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助推中医药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应持续发挥科技的关键作用。

1.以科技助力中医理论创新。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对中医医案、文献、古籍的归纳整理,运用数据分析技术挖掘中医理疗方法、用药经验、生活方式等方面,以辩证思维方式促进中西医科学有效结合;运用大数据信息资源分析,辩证对待传统中医理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取中医药学规律,构建中医药信息网络;运用大数据分析规范解析传统中医名家坐诊经验,打造系统化、科学化体系。

2.以科技助力中医药关键技术创新。以中医诊疗理念为体,以西医先进研究技术为用,促进两者融合贯通;以现代科技手段解析中医药精髓,致力于中医药原创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加强专业前沿技术的引入与转化,充分运用前沿科技开展重点疾病关键技术的攻关,着力提升中医药运用科技力量于临床疗效与服务能力。

3.以科技助力中医药医疗器械创新。结合中医临床和诊疗实践,减少因中医理疗的艾灸、施针不循环使用、中药熬煮产生的碳污染,规避中医药医疗设备的浪费;运用现代科技开发绿色环保且精准高效的智能诊脉仪、经穴诊断仪、人体功能检测仪、红外热像检测设备、针灸理疗设备、中医疗效可视化设备及环保中医康复器具等中医医疗器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5]

(三)优化中医药产业结构 推行无公害高质量中药

中医药产业在绿色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中,理应优化自身产业结构,持续提升中医药材质量水平,加强供给和保障能力,提倡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以节能减排实现碳排放可控化,优化环保稀缺中药注册管理,加强中药新品种的创新能力。一是与相关产业不断融合发展,提升中药产业水平,[6]绿色、科学、规范种植和培育中药材,将独创炮制的中药饮片、珍稀中药材纳入中药品种保护范畴,加强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鼓励“中医药+环保”的产业模式。二是加强中医药产业的生产与管理,建立中药品种的高品质资源培育和生产基地,研究开发中药材产地、品质快速检验技术。三是做好做实安全与生态监管,提高药检机构对中药质量的评估水平,建立和完善中药质量全链条的安全监督机制,构建中药外源性有害物质的检测系统。四是强化中药的源头管理,对假冒伪劣中药的生产、销售、危害生态环境的药材的生产、销售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进行了严格的查处,建立中医药风险监控、预警、应急、召回、撤市、淘汰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8-5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EB/OL].200-8-4.

http://www.natcm.gov.cn/e/search/result/?searchid=995

[4]朱国芬.高校生态德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1.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2).

[6]高世楫,俞敏.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和变革路径[J].新经济导刊,2021(2):4-8.

基金项目: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项目名称:新安医学的道德蕴含及其新时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AHSKY2019D050)

安徽省质量工程重点项目,项目名称:新安医家“家国情怀”融入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2sxzz046)

作者简介:

李秋晨(1997.9-),女,汉族,安徽淮北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黄学武(1974.12-),男,汉族,安徽桐城人,学士,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中医药文化。

猜你喜欢

碳中和绿色发展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分析低碳经济时代转变的农业经济发展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