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唯物主义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4-04-13李如芸

秦智 2024年3期
关键词:总书记劳动马克思主义

[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针对历史唯物史观的实践观、群众史观和价值观都提出了新理念。分析概括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提出了“劳动创造幸福”“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等观点。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3.034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断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各种具有创造性的理论观念,成为了新时代中国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因此,研究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一、“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

人类社会存在的最基本要求是劳动的存在,这也是人类社会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动物并不存在劳动,而仅仅只是适应自然环境所进行无意识活动。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最重要的不是创造消费的价值,而是为人类生存带来价值,人的满足感也必须要通过劳动来创造。“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对人的现实的占有;这些器官同对象的关系,是人的现实的实现。”人的劳动是具有目的性的,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和探索,创造出了自己心中美好的世界。随着全球化进程,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紧密相连。然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思潮深受新一代年轻人追捧,给我国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极大的魄力充分认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理论性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如“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鼓励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强调劳模精神,不断深刻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深刻了劳动创造历史这一人类进步和发展的规律。物质世界是由人类创造的,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历史也是由不断的劳动所创造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深远,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用双手谱写出了一部浩瀚的中国历史。正是因为伟大勤劳睿智的中华民族人民能够不断努力创造民族历史文化的宏伟蓝图,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辉煌的历史遗产才能真正源远而流长。在新经济时代,全体中华儿女同样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创造美好生活,社会鼓励劳模精神、倡导工匠精神,不断刻苦拼搏奋斗,弘扬社会正能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经济腾飞不断贡献自己的劳动力量。

(二)树立“劳动成就美好生活”的理念

劳动不仅是满足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活动,还推动了人的本质的发展,使人类追求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获得满足。进入新时代,经济不断发展,物质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不断丰富,人类的生存问题已得到解决,但对于美好生活、对于自身价值的追求有了更高的标准,因此劳动依然是实现个人理想追求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当前的社会中,想要创造美好生活必须要靠不断的劳动,只有依靠劳动才能创造出美好生活。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能够不断发挥其潜力,还会锻炼其专业技能,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也能从劳动中获得快乐。习近平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广大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劳动中来。

(三)树立“价值由劳动创造,人生通过奋斗实现”的理念

在公有制社会中,劳动者有了同样的身份,社会劳动不分上下。正是由于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到社会劳动中,使得劳动成为了每个人实现自己价值的活动,社会成员能够通过劳动充分创造价值,获得自己的社会价值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仅鼓励每个人积极参与社会劳动,还致力于建立尊重鼓励劳动者的良好社会氛围,自此“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最光荣”等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了时代正能量和主旋律。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在所有社会实践生活,甚至是社会整个历史进程中,人类是真正具有社会目的性的具体实践主体,历史发展始终以人类实践活动本身为理论基础,是人们通过自己具体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来完成个人的自我超越历程,人类依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实践活动从而创造历史。“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正是人,现实人、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类目前存在的最后一种社会形式,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矛盾的同时,必将出现解决这种矛盾的新的社会形式,这种社会形式正是共产主义社会。基于历史主体的人,为了摆脱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将会在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巨大物质基础上,摒弃异化劳动、摒弃私有制,形成共产主义社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党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的立场”“要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工作”

(一)牢记“历史发展的主角是人民群众”的观念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谁,一直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点。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实际出发,认为历史真正的主体是处于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劳动活动的“现实的人”。这一观点批判了唯心主义所认为的英雄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广大存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再次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吸收和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将唯物史观中的群众史观作为理论来源,始终坚持站在人民的角度,为人民思考,将使命和初心与人民相结合,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也始终不忘人民,将人民的幸福放在国家发展的首位。

(二)树立“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人民群众”的理念

人民力量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力量,社会历史上发展的进程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在我国浩瀚绵长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都有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并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正是因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才使中国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不断实现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正确性,不断被国内外广大马克思主义革命者在生动的实践中得以一一验证。历史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中国人民,人民才是一切人类历史的主要创造者、决定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创造历史的是人民,国家前途和党的命运要依靠人民。”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幸福与国家命运相连,将人民群众置于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地位,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群众史观。

(三)坚持“一切工作成效的评判官是人民群众”的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实践中继续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满足群众的需要作为目标,并且要将工作结果满意与否交予人民群众进行评判,由人民群众作为评判国家工作的主体,全体人民的需求是党治国理政的根本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把人民是否拥护,是否赞成,是否高兴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党和国家的所有工作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和根本诉求,要将一切工作结果标准交予人民来评判。

三、新时代创造美好的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

哲学上认为,价值的评判标准多种多样,价值评判的正确与否,科学与非科学之分不是由主观所决定的,而是由真理所决定的,是由该价值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只有正确反应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才是科学的价值评价。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新时代要继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价值观,推动国家发展不仅要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需要,还要在经济文化上不断进步创新,因此积极践行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改革不断深化,要始终坚持理想初心,并不断探索出人生价值和最终理想。马克思认为人是按照美的尺度进行创造的,对美好的追求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和规律。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鼓励追求“美好”生活,将追求“美好”作为社会的价值观念,并倡导在实践中不断追求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实现节约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却买不来绿水青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旗帜鲜明有力地再次提出了我们要坚持实现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发展共生发展的这一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不断更新和发展。针对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创新协同绿色发展的理念,要在严格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建设,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环境绿色循环进步,为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努力奋斗,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进步就是在见证着生产力进步的历史进程,也是生产关系进步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影响我国发展的主要现实矛盾也逐步变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和我国人民热切向往社会主义美好生活愿景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提高改革发展的质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我国发展就是必须要发展以增强全体人民的幸福指数为发展目标,发展的同时也要紧密依靠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了我国社会发展已进入新时代,需要不断深化改革,推动改革发展高质量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愿景,也能够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三)为建成“美丽世界”而奋斗

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的追求就是全人类的解放这一愿望能够成为现实。“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这一论断体现了我党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肩负本民族本国人民的解放重任,更是心怀世界,积极为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努力。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参与世界制度的建立中,提出“一带一路”等创造性政策,积极促进各国之间平等友好交往,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提供积极健康的方案,为马克思主义者向往的天下大同和世界人民的解放提供具体可行的实现路径,为建设“美丽世界”的实现提供了积极正确的方案。

四、结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创造性提出了“劳动创造幸福”“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等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世界人民的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和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册)[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5]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社会主义论坛,2018(4):4-6.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19.

[8]本书编写组.之江新语[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3.

[9]习近平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李如芸(1997.8-),女,汉族,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总书记劳动马克思主义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热爱劳动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