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科与课程思政融合路径的探索
2024-04-13石钧仁付蔚魏旻黄健
石钧仁 付蔚 魏旻 黄健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课程思政”概念自提出后便受到高校与社会的广泛关注。工科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积极融入“课程思政”理念,以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文通过查阅资料、总结经验等方式研究高校工科与课程思政融合路径,先分析了高校工科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意义,指出两者的融合不仅可以顺利达成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还能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接着针对高校工科与课程思政融合路径提出几点建议: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明确育人目标;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增强学生体验;拓展延伸教学内容,丰富课程内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榜样力量。
[关键词]高校;工科;课程思政;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3.028
引言
在“课改”持续推进的背景下,高校对“课程思政”展开了一系列探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建立了具有代表性的课程。然而,专业与专业、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不能生搬硬套,有的专业和课程在思政建设上已经成熟,而有的专业和课程却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就目前来看,高校工科专业在课程思政的保障机制、效果评价、实施路径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撑,而且建设不够规范、课程思政内容的广度、深度不够、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在国家大力倡导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如何解决高校工科课程思政成效差、融入难的问题,以此达到“润物无声”效果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工科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意义
高校工科专业肩负着为社会培养科技研发与应用推广的人才的重任,这类人才并非只是纯粹的技术工作者,而是技术人文主义者,他们既要熟练掌握工程知识与技能,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将工程问题放置到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人文、生态、经济、政治以及伦理等综合思考的能力。在高校工科专业教学中,教师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除了加强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锻炼,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升人文素质,这不仅可以顺利达成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还能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二、高校工科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具体路径
(一)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明确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教师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思考,是教育意图、教育目的的体现。在高校工科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渗透课程思政理念,要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即弄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育人计划,对学生进行行为与思想的价值引导。工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深度结合产业结构变革、科学技术发展、国家发展战略等需要,所以教师可以将育人目标设置如下:
1.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工科专业注重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注重国际性发展,这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高校是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重要时期,教师如何在激烈的科技人才竞争和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引导他们把握好人生总开关至关重要。因此,课程思政理念下,教师应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引导他们理解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责任担当、爱国主义教育、家国情怀等内容,引导他们坚定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立志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2.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工科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这是学生今后适应和融入社会、发挥自身价值的“钥匙”,表现为忠于职守、专注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等,是爱岗敬业与追求卓越的统一;还体现在注重细节、追求精益求精等职业信仰与不断钻研的敬业精神上。在工科专业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引导他们深入、全面思考专业领域的难点和热点問题等,守正创新,既要借鉴和继承前人成果,还要持续创新、探索未知、积极思考、主动质疑、追求真理等。
3.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工科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品质,包括尊重他人、团队意识、全局观念等。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工程科技也在持续更新,而且体现出跨领域协作与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出现了以智能制造、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为主的很多新兴领域,这需要有不同经历和学科背景的人才协同合作。所以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写作能力,适当地突出实践内容、项目制等比重,让他们学会倾听、沟通、对话等以此增强协作能力。
(二)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增强学生体验
在高校工科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结合课本上的知识以及搜集的相关案例给学生讲解工程知识与重要技能等,忽略了他们的参与、感受、需求,教学效果良莠不齐。这样的教育方式无法满足课程思政需求,这是因为思政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情感教育,需要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这样才能做到内化于心继而外化于行。因此,教师应结合课程思政需求创新教学方式,比如运用实践教学法,即组织学生开展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阅历浅,价值观、人生观尚且不成熟,存在很多误区、盲区,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到社会课堂中,通过真实的认知与体验广泛了解国情、接触社会、感悟社会等,这样可以更加公正、客观地评价社会全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真正实现从理论到实际,从知识到能力,从学习到生活,从接受到创造,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体验理论,形成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整体认识。
除了社会实践活动以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某个作品,在实践活动结束后要求通过视频录制、PPT讲解、现场操作等方式讲解自己设计的作品,并以个体或团体为单位阐述设计思路与操作步骤等,再针对设计作品的难易程度、设计目的、设计思路等进行多方面评比,最终选出最具有创意的作品,给予获奖小组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这样的教学评价与分享既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的平台,充分肯定他们的价值,从而促使他们在此后学习中投入更大的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纠正,在这个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优化改良。
(三)拓展延伸教学内容,丰富课程内涵
课程思政不同于专业的思政理论课教育,后者是以思政教育为目的有系统、有组织、有领导的思想品德教育,而前者则是在工科教学中适当地渗透思政教育、强调智育与德育的融合。因此,教师要关注工科课程背后的专业道德,深入挖掘,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道德使命与社会责任等,具体来说,教师除了给学生讲解工科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外,还可以引入关于工业科技道德问题等,指导他们认识行业领域中各种不道德的科技行为,教育他们在工作中要反对一切损害社会长远利益的技术行为;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展个性,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深入钻研、积极探索、勇敢发表意见,克服“既成事实就是真理”“习惯就是真理”以及迷信权威、不求甚解等偏见,提升科技道德水平;此外,教师还可以从专业技术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影响这一角度拓展内容,基于两者协调关系引入关于只注重技术经济价值而不顾社会文化价值导致严重后果的案例,和学生共同分析消除这些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尽管这样的思政教育是以隐性的教育的方式融入到工科课程教学中,但是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更是课程的重要延伸与补充。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榜样力量
与高校其他的文化知识教育不同,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工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仅需要发挥真理的力量,还需要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人格力量,教师的言行举止、威信、人文内涵等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所以,高校工科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不仅要从课程教学目标、方式与内容入手,还要从教师入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这可以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促进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作为工科教师,不仅要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平、政治素质,渊博的社会学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要懂得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并且具有文字写作能力、演讲能力、组织能力、经济效益观念、效率观念与时间观念等。教师要加强自我教育,通过参与培训、网上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具备不断进取的开放精神、独立思考的自主精神、改革创新的开拓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等。
教师的科研态度、工作精神以及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规范好自身的行为,既要将工科专业的基础知识、技术应用等传授给学生,还要遵循工科领域的基本准则。此外,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用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比如在学生就业、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提供自己作的过往经验,用学生不具备的远见、经验等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帮助其更好地迈入社会。
三、结语
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课程思政对于高校工科教学而言并非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也并非是标语口号与政治标签,而是课程育人的内在需要。教师应摒弃传统教育思想、方式等,秉持着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原则组织教学活动,有意识地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强化教学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灵活地融入课堂,构建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工科专业与课程的育人价值,最终实现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石钧仁,付蔚,黄学达,等.“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研究[J].才智,2024(3):101-104.
[2]肖磊,陳德富,王敏.基于新工科、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三位一体观的创业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3,25(6):99-105.
[3]宛汀,孟庆民,王全全,等.“互联网+”时代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J].高教学刊,2023,9(31):151-154.
[4]王敏容,程碧荣,黄钢,等.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现状调查及分析[J].高教学刊,2023,9(30):172-176.
[5]周莹,达波,宋卫丽.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构与实践——以工科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42):110-113.
重庆邮电大学校级课程思政项目,项目名称:物联网专业基础实验(项目编号:XKCSZ2312)
重庆邮电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项目名称:工科院校实验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以物联网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为例(项目编号:XJG23232)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校-园-企”联合的产教融合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jg222023)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双创”背景下科技竞赛驱动的电气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33228)
石钧仁(1987.10-),男,汉族,甘肃兰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混合式教学改革;
付蔚(1981.10-),女,汉族,四川江安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实验教育教学改革;
魏旻(1982.9-),男,汉族,贵州贵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产教科教融合改革;
黄健(1989.4-),男,汉族,四川西昌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