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思创”融合推动地方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2024-04-13殷子涵梁梅朵

秦智 2024年3期
关键词:融合艺术教育

殷子涵 梁梅朵

[摘要]“专思创”融合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作为出发点,探讨了三者融合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地方艺术高校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路径、教学评价、师资建设及运行保障等方面探索了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旨在彰显区域特色,发挥专业优势,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积极推进地方艺术高校高质量教学发展道路。

[关键词]专思创融合;地方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3.025

“专思创”融合是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度结合的教育理念,它是新时代的必然产物,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规律。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显性教育”,思政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的“隐性教育”,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创新创业教育在地方艺术高校教学体系中最接近于市场,从供给端看,为文化产业各领域、各环节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提供强大支撑;从需求端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价值与潜力。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思想品德和增强社会责任感上效果显著。针对当前地方艺术高校学生存在的单项技能强、创新实践不足,理论素养高、思政情怀薄弱,城市待就业、乡镇下不去等问题,构建和完善一套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一、地方艺术高校推行“专思创”融合的现实意义

(一)为提升我国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在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环境下,让创新成为赋能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艺术高校需要对专业精准服务产业发展和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进行思考。

(二)为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新思路

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创新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国家创新驱动的第一资源。艺术高校根据学科背景和特色,找寻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重新论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保障支持体系等内容,指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去,缩小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鸿沟问题,使学生从高校到社会实现无缝过渡。

(三)为实现人才服务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实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强调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艺术高校对教育资源、教学软硬件全面评估,厘清教学单位与行政部门、学校与学校、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之间内外协同的有效机制,建构一个符合新时代需求、专业建设视角且具有新理念、新模式、新举措的教育体系。为国家输送创新应用型人才,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投身到社会发展建设中去。

二、地方艺术高校在“专思创”融合中面临的实践困境

(一)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知偏差与滞后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某类或某种教育,不是局限在某个阶段或领域的教育,而是整个教育的整合性产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多数教学单位师生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片面地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指导学生创办公司、运营项目及参加相关赛事,仅是针对少数有该需求的学生进行培养,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培养专业技能、匠心精神、品德意志相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维度和对象。同时,相当一部分专任教师惯性思维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艺术学科专业教育方向没有相关性,主观上否定了“专创”融合。

(二)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处于割裂状态

三者之间缺乏融合性的共生环境,存在融合探索不足、融合路径不多、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艺术高校由创新创业与实践教学科设置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置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围绕各艺术形态和归属领域的内容生产方法和技能进行设计。各部门没有把三者有机融合上升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与家国情怀,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明显不够。三种教育课程习惯性各自为伍、多方协同培养力度欠缺,出现了“三张皮”的教学现象。

(三)系统思维和顶层设计尚未成熟完善

尽管高校注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成果的产出和积累,但总体上呈现出形式大于内容、教师主体地位大于学生主体地位等问题,忽略了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學的环境、思路、内容、方法、模式和师资等各环节的设计,忽略了学校“顶层设计”、教学单位“基层联动”与校外“机会资源”之间的关系。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三缺”现象,即缺乏理性认知、自身能力及实战经验。最终无法满足新技术、新局面、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要求,不能将“专思创”融合看成一个宏观系统进行思考,极大限制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三、地方艺术高校“专思创”融合下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

鉴于在融合过程中存在上述制约因素,地方艺术高校需主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采取积极有效应对措施,推进“专思创”融合下的创新创业教学发展。

(一)教学内容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产学协同角度出发,遵循分类培养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首先,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通识课。考虑到地方艺术高校的地缘特点和专业设置,教学案例教授以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民族非遗、乡村振兴等与文化艺术领域相关的主题为主,注重案例教学的“专思创”融合;其次,面向对创新创业感兴趣或有意向的学生开设教授方法论的课程。使学生掌握文化艺术市场运营的商业逻辑和模式,并指导他们参加项目实践和比赛活动;最后,面向已经迈入创业的小部分学生教授创业类课程。比如,商业计划的建构、创业项目的运营、团队成员的管理等内容。通过人才梯度培养,扩大艺术高校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氛围,实现“课、赛、践、孵”的良性循环。

(二)教学路径

地方艺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由过去教师主导的单向传播灌输式教学向个性化教学、项目式教学、翻转式教学转变。创新创业教学讲求因材施教,要将不同特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梯队划分,创建“意识引导—知识积累—实践提升—服务跟进”的金字塔教学模型。通过以上教学路径逐渐扩充“人才库”和“项目库”,前者积累项目统筹管理、内容生产、创意与策划、文案写作、设计宣传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后者积累与文化艺术领域相关的选题内容。底层逻辑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入融合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中,从而构建理论与实践教育、实战与孵化教育于一体的全链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机制是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生实践成果是否高质量完成的关键指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建构:一是从开课情况、教学内容、教学路径、师资队伍等评价教学组织能力和实施情况;二是从制度设立、经费支持、活动形式等维度评价教学氛围;三是从提供的技术、场地和信息服务等硬件评价服务保障;四是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相关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评价项目开展情况;五是从获奖数量、服务社会频率、创业率等评价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所产生的效果。

(四)师资建设

以校内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主体,以校外合作资源共享实践教学过程为保障,打造一支具有市场工作经验、项目管理能力的高水平互补型创新创业教学团队。校内教师由具有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背景的老师构成,主要负责日常教授理论与实践课程、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专业策划大赛、带领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项目、协调学生与校外导师的互动学习等内容。校外导师由本土成功企业家、创业校友构成,主要负责进行专题讲座和培训授课、引入社会实践实训项目、引荐学生进入社会单位实习与就业、为有意向创业的学生提供资源等。

(五)运行保障

构建内外结合的实践服务平台支持体系,满足新时代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体系保障。从校内方看,行政部门起到发布管理制度、提供支持保障、优化教学体系、组织竞赛活动、营造双创氛围、沟通协调问题等工作任务。开设有文化产业管理和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单位发挥统筹作用,打通不同艺术门类、专业的壁垒,解决跨专业缺乏合作的问题。不同教学单位组合的师生团队结合各自优势力量,通过项目实践搭建交流平台,实现强强联合、通力合作、互相学习,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从校外方看,应当发挥各种有利于发展创新创业教学的社会资源,如校友、其他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孵化器等利益主体。与创业校友搭建人才输送及教学实践平台、与其他高校进行教学交流活动、与政府部门建立社会服务工作、与企事业单位进行资源交互共享、与孵化器合作开展政策研究和咨询服务。

四、结语

以“专思创”融合为核心,通过分级培养、多学科组合、跨专业联动、推进赛事活动和实践基地等创新思路,构建适合地方艺术高校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解决艺术专业学科单一、学生职业适应度低、艺术专业实践训练领域不宽、学生后续发展乏力的问题,影响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工匠精神、思想品质、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探索多視角、多渠道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路径。

参考文献:

[1]曾骊,张中秋,刘燕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双创”战略需要协同发展[J].教育研究,2017,38(1):70-76+105.

[2]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

[3]李亚员,牛亚飞,李畅.我国高校“双创”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研究的成效与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4):115-124.

[4]杜一鸣,张玲.“专思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以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35(4):60-63.

[5]胡天佑,李晓.应用型本科高校“专创融合”的价值导向、阻滞因素及推进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12):127-131.

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名称:基于STEAM理念的“新艺科”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JGA263)

2022年度广西艺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项目,项目名称:“新文科”视野下艺术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22CXCY03)

殷子涵(1988.9-),女,汉族,广东湛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化品牌传播;

梁梅朵(1985.7-),女,汉族,广西南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融合艺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纸的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