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弦索铿锵思先贤 心血呕沥待后生

2024-04-13孙晨荟

人民音乐 2024年3期
关键词:爱新觉罗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

2023 年9 月26 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三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弦索备考》研究暨爱新觉罗·毓峘传谱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此次会议恰逢《弦索备考》研究70 年、传承40 年暨爱新觉罗·毓峘逝世20 年之际,颇具纪念意义。

一、《弦索备考》:以备考之、参悟探究

《弦索备考》这套乐谱为蒙有面纱的中国古代音乐世界提供了一份了不起的书面遗产。从1814年荣斋等人记谱,到1953 年杨荫浏、曹安和、简其华、文彦译谱研究,再至1983 年谈龙建、郝贻凡、李萌、田再励首次试奏以及1986 年爱新觉罗·毓峘传谱于谈龙建传承与发展至今,这条由文人、音乐学者、音乐家多方合力,集记录传谱、文本研究与演奏实践为一体汇集的主线当中,倾注了数代先贤与今人的心血, 其中还有荣斋后人陶君起的赠书之举,以及谈龙建与林玲、张强、薛克,第二批民乐演奏家的合作实践等。

同时,于乐谱和音响的主线之外,更牵引出历史上在国家礼乐制度下,作为小人物的瞽目艺人门先、清廷太监乐人、民间艺人等诸多鲜为人知的承启中国音乐传统的弱势文化群体的隐现脉络。《弦索备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传统音乐自身庞大的诸多内涵,亦是中国宏大历史叙事框架中与“乐”有关的个体文化显现。

汉语字典中,《弦索备考》的“备”有具备、完备、预备、准备、筹备、备案等多层含义,“考”有推求、研究、考据、考正、考慎、考寻、考道、考求等多层含义,“备考”二字直指留作参考之意。将音乐记录于纸面之上,是人类音乐演化进程中的重要手段和难题,历经六百多年成型的五线谱在音乐文本化的道路上走在了前列, 这成为西方音乐发展模式的核心技术内涵。其他文化的音乐记录大多未脱离口头传统,乐谱文本仅为辅助手段,需要依赖活态群体传承,二者不能或缺。这遵循了音乐的自身规律,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艺术与创作的空间, 但弊端便是不利于传承而且脆弱易逝。因而《弦索备考》取字“备考”,不仅是荣斋作为传统文人的素养自谦, 更是他深谙中国音乐以及作为音响的音乐本质的理念所致。

只因古韵无记谱恐“指法失其传”“雅意亦因之不著”, 作为传统精英阶层的荣斋等文人便细细做了这个抄本,全套工尺记谱的精密讲究与专业程度已然是素来不能精确表达、作为框格骨干谱记录特征的中国传统记谱法在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一个最高水准。即便如此,用死的谱面表达活的音乐,依然有太多内容无法进行文本记录, 诸如行腔作韵、句读气口、力度与速度、音乐布局、合奏搭配、音色层次、加花变化、风格解读乃至细致的器乐指法语言等等。

荣斋之忧并非空穴来风,回顾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音乐内在的记录方法、承袭模式和其文化外在的门派之见、社会地位、政治制度、国家动荡等诸多因素导致音乐的失传并非个案乃是常态。因此,精妙细致的多套弦索之乐的文本表达用“备考”之意显而易见,荣斋等人在做了力所能及的忠实记录同时也列出了问题,更为后人在参考谱本之余留下了艺术空间。一语成谶,他失传的担忧已然成为现实,所幸有血脉留存(爱新觉罗·毓峘),并借“备考”的隐喻带来了百年之后今人参悟的复活。

二、无声古谱焕生机

中国的音乐学者对待老祖宗的重大遗产珍重万分、唯恐懈怠。赵沨曾提及历史留下的两部音乐巨著,一是工尺譜记录的四千四百多首集中国古代声乐之大成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一是工尺谱记录的十三首集中国器乐音乐之大成的《弦索备考》,1950 年代他和吕骥曾试图着手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但因社会动荡而终止。

1952 年荣斋的手抄本现世,1953 年杨荫浏、曹安和等人开启研究、译谱和出版的系列相关工作,这是古谱以现代化方式转化的第一步成果。接下来,便是40 年最艰难的从谱面到音响的呈现历程:

第一阶段,1983 年谈龙建等人首次试奏译谱,至1986 年举办音乐会。全程遵循曹安和指导,演奏严格按古谱之今译一字一音不作更改。但因后期诸多问题的反馈,再经曹安和指点,谈龙建拜师求教爱新觉罗·毓峘便成为死谱复活的关键节点, 若无此事件,这套珍贵的古谱声音可能永无真正的真身显现之日。

第二阶段,1986—2009 年历经了两个重要事件:一为转折性的,即爱新觉罗·毓峘用17 年时间传三弦谱于谈龙建,古老的《弦索备考》活态音乐得以延续。毓峘之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血脉再现,成为无数已逝的中国古代音乐/ 乐谱的万幸之事。毓峘与谈龙建师徒二人耗尽心血的努力,让所有的中国音乐专家为之振奋;二为延展性的,基于三弦血脉有底气的依托,2005 年林玲《弦索备考》及筝曲研究”课题立项,推动了古筝的相关发展和合奏的进一步配合。至2009 年,《弦索备考》的合奏与独奏经过四位演奏家多年的研究- 实践打磨,产生了今日有据可依、有乐可听,古韵盎然的参照范本。当然,这里面不乏有音乐家的二度创作成分, 一为古筝、琵琶、胡琴缺乏相关的传承,二为合奏之间的微妙计量是当今所有的乐谱都无法详细体现出来的,三为音乐承载了艺术家的二度创作。因此,“备考”之本意再次被体现出来。

第三阶段,2009 年至今,谈龙建、林玲、薛克、张强四位当代一流的学院派民乐演奏家与教师,在演奏与教学的过程中,带领各自学生团队参与实践和研究,一直秉持《弦索备考》自面世以来研究与实践两条腿前行的思路。如此的范本实验在当今的传统音乐界可谓少见, 这也正是音乐研究所杨荫浏、曹安和等前辈所赋予的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行的远见卓识之延续。实然,在老一代学者前辈学识和精神的鼓励下,每一个传统音乐事件的发生其实都有其饱含深情的寓意。

三、上下求索不言息

40 年来,《弦索备考》的实践和研究是以谈龙建为核心的四位演奏家在音乐高校中一直坚持的,其依据的六卷十册《弦索备考》原本现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该谱的研究也起始于音乐研究所。2021 年6 月3 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主办的《曹安和纪念文集》首发式上,已近古稀之年的谈龙建老师与笔者相遇,提及《弦索备考》再回母本所在地———音乐研究所的可能性。 历经新冠疫情的两年时间,在多方协调努力下,终于以这次会议的形式再现于“音研所”。

2023 年9 月26 日,“《弦索备考》研究暨爱新觉罗·毓峘传谱学术研讨会” 以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喻静、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刘东升、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李宏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三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领春、爱新觉罗·毓峘夫人朱维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等多位嘉宾的致辞拉开序幕。会议议程以谈龙建、林玲、薛克、张强四位当代民乐演奏家携学生团队以学术研讨和演奏展示的双重方式,联合多位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组成。发言当中,宏观视角的研究议题主要集中在人文与历史内涵、多声思维两个层面。

关于《弦索备考》的人文与历史内涵,张伯瑜在《从〈弦索备考〉谈中国传统音乐的人文情怀》发言中指出,作为阳春白雪的弦索乐原是旧时上层人物的精神消遣, 在脱离原语境的当代文化变迁下,谈龙建一直苦苦探索的正是弦索乐的传承与舞台化展现的可能性。谈龙建在《爱新觉罗·毓峘传谱的人文价值与学术价值》中总结了爱新觉罗·毓峘传谱拾遗补缺,形成全璧,乐曲不断丰富与衍变的轨迹并提供了珍贵的艺术风格参照,以及音乐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体现等几个方面,并提及了瞽目艺人在弦索音乐传播中的特殊作用。牟燕梅的发言《试谈瞽目艺人在〈弦索十三套〉中的角色和作用》,提及了瞽目艺人“门先”群体的承载和传播对十三首套曲产生的重要影响。孙晨荟的发言《“弦索十三套”与音乐研究所》对“弦索十三套”与音乐研究所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行梳理,强调学术与实践结合、重回音乐研究所视野的意义所在。赵倩在《浅论弦索乐的文化身份》中建议,以音乐为基础,立足曲艺学和戏曲学的立场入手弦索乐乐种的概念探讨。

《弦索备考》突出的多声思维问题,再次引发了学者的思考。项阳认为《弦索备考》是礼俗一体的多声思维与多声形态在明清时期俗曲类型中的典型范例, 中国多声思维有其体系化存在的学理机制,应夯实其相关实践。薛艺兵认为《弦索备考》研究是中国当代音乐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学案,带有中国传统音乐语境的多声不同于西方的概念,突破了当前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思维认识。

对《弦索备考》的具象研究是议题的重点,主要有演奏艺术、定弦定调、音乐本体三个方面。

演奏艺术研究是《弦索备考》传承40 年来,专业音乐高校师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综合性成果。林玲、薛克、张强分别作了古筝、二胡和琵琶领域的发言,另有谈、林、薛、张四位老师的32 篇学生文论选辑作为文本发言的环节,主题为相关的演奏艺术经验及研究解读。高艺真作为谈龙建的弟子是第二代传承代表者, 她在《〈弦索备考〉的传承研究40 年(1983—2023)》发言中,从演奏艺术研究与实践、理论研究成果三个方面对研究四十年的成果作了简要梳理。

定弦定调是演奏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吴晓萍在《〈弦索备考〉乐器定弦法和及其宫调问题考察》中认为《弦索备考》体现了清代工尺谱以上字为调首的首调记谱特点, 与同时期南方琵琶流派的在曲目、定调、记谱等方面相通,反映南北方民间及文人音乐跨越时空的流傳状况。刘禹的发言《西北地区牌子曲类曲种与〈弦索十三套〉的三弦定弦之异同》从盲艺人角度出发,认为十三首套曲的三弦定弦可能受北京地区曲种甚至西北地区牌子曲类曲种的影响。饶曦在《〈弦索备考〉筝曲定弦法研究》中提出两代人在十三套乐曲的古筝定弦和译谱问题上做出不同的选择,有待进一步考量。

音乐本体的相关探讨是《弦索备考》研究值得深挖的领域,更涉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深度思量的多重层面。李玫在《从〈弦索备考〉想到的一些事》中,从中国历代古谱角度发问,解读辨析《高和江东》琵琶谱以及朱载堉谱式、戴长庚谱式的历史价值等问题。 陈燕婷在《传统音乐的互生共荣———从《弦索十三套》与南音的关系谈起》中认为,从南音《八面金钱经》与《松青夜游》两曲联系,说明中国传统音乐互生共荣的现象,认为传承发展是内向型的两创过程,需与舞台化的外向型两创区分。都本玲在《十六板母体在藏传佛教音乐中遗存》中谈及藏传佛教寺院中保存的八板及其变体,是八板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王英睿在《〈弦索备考〉再研究的启示》发言中强调,该曲目的谱面设置并非西方“总谱”与“分谱”之关系概念。

会议的另一重头是演出。《弦索十三套》全本音乐会长达三个多小时, 唯一一次的完整演出是在2009 年。此次因时间所限选取五首,主要成员是谈、林、薛、张四位老师的演奏专业学生,演奏《将军令》《松青夜游》《阳关三叠》《海青》四首曲目。与院校传承不同的是,由笔者组建的音乐研究所“弦索十三套”传承小组演奏《合欢令》作为音乐会的开场,成员主要为音乐理论研究者,这是笔者为了此次会议对研究人员的实践操练。如此配搭也意味着在弦索音乐的传承道路上,音乐研究所是始终贯穿并从未离开过。五首乐曲古韵悠长引发来宾的热烈回应,多方交流之后,带着意犹未尽和未能全本欣赏的小小遗憾此次会议最终落幕。

回溯《弦索备考》的当代传承,活态的音乐在两代演奏者不懈的接力中得以延续。作为目前可见的独一份参考范本,正如谈龙建在此次会议总结发言中再次呼吁的———只有依靠强制性教育才能继续未来的传承与发展之路,这也是她数十年来苦苦追寻和期盼之所在。

作为70 年研究的节点, 此次会议之目的不仅在于历史回顾和成果总结,更是对后辈接力的深切期盼。对于已经和即将退居二线的第一代传承者而言,几十年来身负万般之重担、蓄水传统之河流,亦盼藉此会议更能推动未来发展之路。因为,承上的工作先贤师辈已尽心竭力,启下的接力后辈还需全力以赴!

孙晨荟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爱新觉罗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
爱新觉罗·漫娘绘画作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70周年座谈会
春拂红墙
爱新觉罗氏为什么少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捐赠作品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十周年作品选登
The Poetic Sense of the Second Coming
启先生贵姓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