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核心稳定为基础的康复训练在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2024-04-12李丹陈莹姜霞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4年7期
关键词:肌群康复训练腰椎

李丹 陈莹 姜霞

1常州市中医医院骨伤一科,常州 213000;2常州市中医医院正骨科,常州 213000;3常州市中医医院骨伤五科,常州 213000

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脊柱骨折之一,老年人合并骨质疏松,青壮年多因高处坠落等原因所致,其以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可有效修复骨折,术后配合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患者功能恢复〔1〕。常规康复训练形式单一,腰椎骨折患者因肌肉组织附着点骨化、术后疼痛等原因,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后锻炼效果不佳。核心肌群是维持脊柱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腰椎骨折转归中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核心肌群的锻炼对于提升腰椎相关功能具有重要意义〔2〕。有研究表明,核心肌群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康复训练中使用可有效改善腰椎功能,减轻疼痛症状〔3〕。另有研究显示,动态扭转、低高弓步、半拜日式等核心稳定训练方式对脊柱深部肌层具有良好锻炼效果,而核心肌群训练可有效提升机体核心稳定能力〔4〕。基于此,本文将以核心稳定训练为基础的康复训练应用于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训练中,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常州市中医医院骨伤一科接受治疗的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14例,经公式〔N=(P(1-P))/(α^2/Z^2+P(1-P)/E)〕〔5〕(标准差α=0.05,概念值P=0.5,统计量Z=1.96,总量E=135)计算样本量为88例。患者同意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急性外伤引起的单纯压缩性骨折经过影像学检查证实具有典型临床症状;②年龄18~75岁;③接受手术治疗并同意配合术后康复训练。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②合并内耳平衡和/或前庭功能疾病;③有脊椎手术史;④有强直性脊柱炎等特异性疼痛;⑤配合度较差和/或体能不允许接受康复训练。剔除标准:①问卷填写错误和/或失访;②自动出院。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6〕中的医学道德准则。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1.2 方法

建立腰椎骨折康复训练小组,护士长1名为组长负责人员统筹,护师2名负责收集资料,进行数据分析,护士6名负责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护士长组织培训,培训对象为小组成员,培训内容包括腰椎骨折手术相关知识、术后康复训练指导、与患者沟通技巧等,培训时间为7 d,培训结束后以填写问卷方式评估培训效果,问卷满分为100分,≥90分为合格,不合格继续参与培训。训练全程需家属或护士陪伴,避免出现意外,出现不良事件立即停止训练。

1.2.1对照组 行常规康复训练。术后2 d开始进行康复训练。①床上翻身练习:术后2 d至1 w,协助患者从仰卧位转为左侧、右侧、俯卧位,每项10次/组,3组/d。进行踝关节背伸、背屈运动,伸、屈运动每项维持10 s,20次为1组,3~4组/d。②下肢训练:术后2~3 w,指导患者正确起床方式,由仰卧位转变为侧卧位,将双侧髋部膝部半屈曲,使用上肢支撑坐起。预防术后神经根粘连进行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和下肢踩单车式蹬腿训练,初次直腿抬高30°,维持10 s为一组,3~4组/d。③腰背肌训练:术后4~5 w使用5点支撑法,患者平卧于硬板床,使用头部、双脚、双肘5点支撑、臀部抬起,维持10 s,20次为1组,2~3组/d。术后6 w进行3点支撑法,平卧于硬板床,使用头部、双脚3点支撑,臀部抬高维持10 s,20次/组,2~3组/d。术后7 w进行4点支撑法,平卧于硬板床,双手双脚支撑身体呈拱桥状,维持10 s,20次/组,2~3组/d。术后8 w飞燕点水法,患者俯卧于硬板床,头部、双上肢、双下肢后伸,腹部接触床面成飞燕状,维持10 s,20次/组,2~3组/d。④运动训练:告知患者坚持腰背肌训练3个月以上。一般生活活动可自理,但在生活运动过程中避免提取重物,避免久坐久跑,需提取重物应采取屈膝下蹲姿势。

1.2.2研究组 在对照组腰背肌训练的基础上行以核心稳定为基础的康复训练。小组成员通过文献检索初步建立训练方案,文献检索来源包括万方、中国知网数据库,通过题目关键词结合方式输入“核心肌群”“腰椎骨折康复训练”等关键词,组员筛选文献,根据相关内容制定方案:①术后4~5 w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基本坐姿1次,半拜式1次,上身向左右扭转3次,弯腰够脚尖,韧带拉伸6次,侧倾左右3次,低弓步左右各1次,高弓步左右2次,椅子式2次,骨盆前倾3~5次,骨盆卷起3~5次。②术后6 w加骨盆前倾4~5次,骨盆卷起4~5次,直腿弯3次,左右碰膝3次,低弓步左右各1次,膝盖侧垂5次,卷曲起坐3次,V形坐姿1次。③术后7~8 w在以上基础上增加椅子式2次,左右扭转+高弓背左右1次。腰背肌训练坚持3个月以上,其余训练和注意事项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1.3.1腰椎功能 采用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7〕,该量表包括疼痛程度、下肢麻木程度、翻身、坐起、站立、睡眠、行走等问题,采用0~5级评分法,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13~0.861。本研究使用该量表家务劳动及工作问题不做评价,剩余7项问题,共0~35分,评分与腰椎功能障碍程度成正比。

1.3.2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躯体生活自理量表(PSMS)〔8〕,包括大小便、进食、穿衣、梳洗、行走、上下楼梯6项,采用4级评分法,总分为0~24分,评分与生活能力成反比。

1.4 资料收集方法

护师指导患者在医院独立办公室内填写量表问卷(ODI及PSMS),护师详细讲解量表维度条目,问卷填写结束,面对面回收问卷。本研究共发放88份问卷,对照组1例患者因量表填写有误予以剔除,研究组1例患者因失访剔除,有效回收86份,有效回收率为97.73%。

1.5 质量控制

为避免组间沾染,将两组患者置于不同病区,禁止两组患者及家属私下交流有关研究内容。护师收集资料进行数据分析时存在异议时征求护士长意见,保证数据准确客观性。护士长监督训练干预全程。 两组康复训练延续至术后3个月,出院前日,护士建立微信公众号,每日向公众号内推送康复训练相关知识,每周进行2次电话随访,监督其康复训练依从情况。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腰椎功能对比

术后1 w,两组患者ODI量表各条目评分及总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ODI量表各条目评分及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ODI量表各条目评分及总评分对比(分,

2.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

术后1 w,两组患者PSMS总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PSMS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PSMS总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本研究提示以核心稳定功能为基础的康复训练对患者的训练效果优于常规训练,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以下有关。机体躯干屈曲运动是常见运动方式,在运动中椎体被动活动结构、腰腹肌主动收缩结构和神经控制等共同维持脊柱的稳定性,腰椎骨折后患者腰背肌功能因疼痛发生肌肉痉挛和主动活动不足的适应性改变。雷玮等〔9〕研究指出,核心肌肉群是机体整体运动的重要环节,具有稳定重心传导力量的作用,对上下肢的运动起到枢纽作用,患者核心肌群力量下降,深浅肌群不协调,可能影响腰背肌的稳定性,从而影响腰椎的正常功能,故骨折后需要康复训练恢复正常的腰椎功能。常规康复训练中腰背肌训练是重点内容,但该训练方式存在训练模式单一的局限性,深层肌群得不到充分训练。黄茹等〔10〕研究指出,进行腰部核心肌群训练可有效缓解患者腰部疼痛,提升腰椎功能,与本文研究结果相似。另有研究表明〔11〕,重力肌群锻炼可阻断肌群疼痛,降低收缩能力,缓解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帮助重力肌群对脊柱的承重能力,维持脊柱重力平衡,缓解患者脊柱不稳定导致的功能受损,改善胸腰椎功能。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入核心稳定训练以意识动作为重点,包括坐姿、半拜式运动等基础瑜伽、舞蹈等动作,其中腹部卷曲、左右扭转、腹部屈曲等运动针对腹横肌、膈肌及多裂肌,提升核心肌群的剂量,改善患者的控制和稳定能力,提升腰椎功能。

本研究提示以核心稳定为基础的康复训练对患者日常功能活动能力的提升效果优于常规训练,分析原因可能与以下有关。腰椎作为脊椎的重要组成部分,脊柱的屈曲、旋转、侧弯等运动均需要腰椎的参与,腰椎骨折患者术后极易出现腰椎损伤和活动障碍,术后康复训练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12-13〕。

综上所述,腰椎骨折患者应用以核心稳定为基础的康复训练可有效提升其腰椎稳定性,提升腰椎功能,使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提升。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肌群康复训练腰椎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产后盆底肌群康复训练对初产妇顺产后尿失禁的防治效果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针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0例
青少年跖屈肌群力量耐力对平衡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