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阶段性的持续健康教育干预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2024-04-12徐磊范静周晓清韩燕华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4年7期
关键词:盆底肌力康复训练

徐磊 范静 周晓清 韩燕华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上海 200011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属于张力性尿失禁,是孕妇产后常见的并发症,其是指孕妇分娩后在咳嗽、情绪激动、喷嚏等行为下致使膀胱内压力增高不能管束小便,引起尿液不自主溢出的现象〔1〕。该疾病发生概率较高,其产生机制是因为孕妇在分娩时盆底肌肉、韧带、筋膜等组织过度扩张使得盆底部和括约肌解剖结构发生改变,盆底部肌肉肌力不足,进而使得产妇出现压力性尿失禁〔2〕。该疾病恢复时间长,病情伴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步加重,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严重阻碍患者的康复进程。当前临床上治疗该疾病方式较多,主要是以物理方式的盆底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促进患者恢复盆底组织功能〔3〕。相关研究表明,运用阶段性的持续健康教育干预盆底康复训练中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可以安全有效缓减患者尿失禁表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本研究旨在探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用阶段式持续健康教育干预后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48例和观察组(常规护理+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干预)50例。对照组年龄23~35岁,平均(32.41±2.24)岁;病程3~7个月,平均(3.57±1.27)个月。观察组年龄22~38岁,平均(34.45±2.36);病程3~6个月,平均(3.59±1.29)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经阴道足月分娩的初产妇;②无传染性疾病和泌尿系统病史;③研究对象符合尿失禁诊断标准〔4〕。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精神障碍者;②近2个月有盆底康复训练者;③患有妊娠高血压、糖尿病者;④存在先天性输尿管异常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都在产后排净恶露后接受盆底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均给予产科健康知识教育。对照组:护理人员对产妇产后日常生活指导进行常规康复护理,再指导产妇正确进行盆底康复训练:首先嘱患者保持平卧位姿势,放松全身肌肉,缓解肌肉紧张,指引患者有韵律的呼吸,同时双腿轮流屈曲、张开运动,并通过收缩肛门带动肛门周围肌肉收缩,调节运动与呼吸的节律使之保持相互协调。再进行阴道哑铃体训练,待阴道哑铃消毒后放置阴道内,嘱患者夹紧阴道哑铃5 s后松弛5 s,维持10 min左右,再更换适宜重量的阴道哑铃,1次/d,20 min/次,1个月为1个疗程,训练期为3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阶段性的持续健康教育:①在训练前予以患者专业化的健康指导,详细介绍盆底康复训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之后每一周都通过面谈了解产妇疏导锻炼情况。②盆底康复训练时先让产妇了解提肛肌的具体位置,在盆底康复训练期间耐心指导患者逐步展开训练步骤,吸气时尽量收缩肛门,促使尿道和阴道肌肉同时收缩,呼气时全身保持放松;在进行阴道椎体训练之前,护理人员先对产妇会阴肌力进行评估,当产妇咳嗽、大笑时哑铃未脱出时可根据产妇机体承受能力选择相适重量的阴道哑铃。1次/d,20 min/次,1个月为1个疗程,训练期为3个月。③训练后的疼痛教育和心理教育:护理人员详细告知产妇盆底康复训练会出现疼痛及疼痛的原因和持续时间,并耐心讲解缓解疼痛的方法;以个性化的方式给予产妇理解和关怀的心理疏导,鼓励产妇间沟通,尽可能地转移注意力,缓解负面情绪,建立康复信心。④饮食教育:多食高蛋白和高纤维等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禁止过冷、辛辣等食物,加强营养。⑤母乳喂养教育:母乳喂养可增进母亲和婴儿之间的情感交流想,在正确的母乳喂养姿势和方法中,婴儿的吸吮在促使乳汁分泌的同时有利于促进子宫阴道的恢复。⑥随访:以电话的方式掌握产妇的锻炼状态并给予康复指导,根据产妇情况对康复计划及时调整,促进产妇的恢复。

1.3 观察指标

1.3.1两组ICI-Q-SF评分对比 参照国际尿失禁问卷表(The 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ICI-Q-SF)〔5〕在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进行尿失禁评估,通过漏尿量(0~5分)、漏尿次数(0~6分)、日常生活影响(0~10分)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尿失禁越严重。

1.3.2两组盆底肌力对比 干预前、后3个月由责任护士采用盆底肌肉康复仪(深圳德佳智联科技有限公司,粤械注准20212091225)进行检测,指标包含静息压、紧张收缩压、耐力收缩阶段压力、快速收缩阶段。

1.3.3两组SAS和SDS评分对比 干预前、后3个月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6〕由患者进行自我评分,护士总结,总分均为100分。SAS评价标准:50~59分,为轻度焦虑,一般表现为情绪紧张,坐立难安;60~69分为中度焦虑,主要表现为警觉性增高、记忆力降低、头晕等;>69分为重度焦虑,出现心悸心慌、头晕呕吐、甚至呼吸困难等表现。SDS评价标准:<53分为无抑郁,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重度抑郁;分数越高表示心理状态越差。

1.3.4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干预前、后3个月,采用国际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Incontinence Quality Of Life,I-QOL)〔7〕对限制性行为、形成社会尴尬、影响社会心理3个方面进行评分,极端1分、相当多2分、中度3分、轻度4分、一点也不5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ICI-Q-SF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ICI-Q-SF评分都降低,且观察组的ICI-Q-SF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ICI-Q-SF评分对比分)

2.2 两组盆底肌力比较

干预后两组盆底肌力都升高,且观察组的盆底肌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盆底肌力比较

2.3 两组SAS和SDS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SAS和SDS评分都降低,且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SAS和SDS评分对比分)

2.4 两组I-QOL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I-QOL评分都升高,且观察组的I-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I-QOL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主要是因为产妇分娩时盆底肌肉和韧带等组织过度拉伸导致盆底肌肉和筋膜组织松弛,引起膀胱、尿道正常的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减小尿道阻力,使产妇出现不自主溢尿〔8〕。倘若患者未及时接受治疗会促使盆腔脏器发生移位和脱垂,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当前,临床上对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广泛采用盆底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盆底功能,是一种非手术的治疗方式。相关研究表明,盆底功能是否有效恢复与康复护理方式、康复训练强度、不同阶段内达到的康复训练目标等因素紧密相关〔9〕。因此,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盆底康复非常需要护理人员做好盆底功能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工作。

阶段性的持续健康教育干预能够针对患者不同阶段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康复护理计划,改变了以往没有时间限制、没有计划性、没有针对性、没有感情的填鸭式康复护理干预计划,在常规的康复护理内容上更具有针对性地衡量患者身体变化,重点关注患者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不管是在内容方面还是方式层面都能够促使患者更加轻易接受〔10〕。相关研究表明,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治疗过程中,阶段性的持续健康教育干预可发挥重要作用,能够较明显改善患者盆底肌功能〔11〕。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康复健康教育,加深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并且指导患者进行盆底康复锻炼,促使患者掌握正确的康复方法,进一步增强患者控制排尿的能力〔12〕。本次研究结果中,干预后两组ICI-Q-SF评分都降低,且观察组的ICI-Q-SF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了在阶段性的持续健康教育干预后,经过规范合理的盆底康复训练,促进盆底肌相关组织的血液循环,加速受损神经的修复和肌肉的生长,有效改善了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症状。持续性护理模式是近几年新型的护理方法,得到很多患者和护理人员的认可。传统的常规护理只是很简单的监督式教育,无法保障患者出院后自觉主动地训练,而阶段性的持续健康教育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指导,有效弥补了传统常规护理院后追踪随访的不足〔13〕。本次研究结果中,干预后两组盆底肌力都升高,且观察组的盆底肌力高于对照组,表明护理人员在护理阶段期间,借助电话访问和家访等多种形式,及时接收到患者盆底肌肉锻炼的真实情况,进而根据患者需求和病情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康复护理方案,进一步提高了会阴肌的肌力,增强了盆底肌肉的收缩功能。相关文献表明,患者在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时,有利于激发患者建立康复训练的目标,逐步提升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依从性〔14〕。阶段性持续健康干预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和发送康复护理技巧小视频,使得患者更加直观地接收有效信息,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心理指导,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焦虑烦躁情绪,降低患者心理压力和负担,祛除患者对盆底康复续训练的排斥情绪〔15〕。本次研究结果中,干预后两组SAS和SDS评分都降低,且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阶段性的持续健康干预在开展个性化心理护理后,极大地舒缓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的程度,降低疾病引起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阶段性的持续健康教育给患者带来一种新的护理体验,其着重围绕患者展开康复工作,不仅护患关系和谐融洽,而且可以实时了解患者身体恢复情况,掌握患者的生理状况,有利于健康教育方案的调整和实施〔16〕。本次研究结果中,干预后两组I-QOL评分都升高,且观察组的I-QOL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阶段性的持续健康教育具有科学性和整体性及系统性的优势,可针对患者整个康复训练期间身体和心理不同变化进行重点护理健康教育,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阶段性的持续健康教育应用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可有效缓解其负面情绪,改善尿失禁的严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盆底肌力康复训练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