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提升策略探讨

2024-04-11江秀清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

江秀清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如何,不仅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且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文章分析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的必要性以及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的基本因素,提出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学信度的有效路径,即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由“情”及“信”;精心选择教学素材,由“近”及“信”;开展道德两难讨论,由“辩”及“信”;增强实践体验,由“感”及“信”。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1-0055-03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是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对所传授内容的认同程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如何,不仅影响着该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是进一步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必然要求。基于此,笔者下面对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的必要性以及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的基本因素进行分析,并指出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的有效路径,以期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的必要性

要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就要提升教学信度,学生只有在真正地、充分地信服所学理论的情况下,才能自觉地将所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导。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塑造,意义不言而喻。当然,学生在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之前并非一张白纸,他们已经通过家庭、媒体、社会等渠道初步确立了某些价值观,其中既有正确的价值观,又有错误的价值观。通过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信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纠正某些错误的思想倾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有利于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政治认同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有不少关于国家制度、国家政策、政党制度、民族观念的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坚定政治方向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要真正发挥这些内容的作用,还需要提升教学信度,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学习相关政治理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政治认同素养。

(三)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初中学生有时会出现这样令人尴尬的情况:能够运用教材知识答题,但在平时的社会交往中流露出与教材知识相矛盾的态度。这样的态度让学生言不由衷、表里不一、自相矛盾。要真正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就要提升教学信度,让学生从内心真正地认同教材知识,自觉地将教材知识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

二、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的基本因素

(一)理论讲解不够透彻

马克思曾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学生之所以会质疑一些政治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不全面、不透彻。比如,在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时,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西方资产阶级多党轮流执政更能体现民主和公平。这固然有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学生没能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对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教学信度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东西方价值观的碰撞以及新旧文化的冲突容易让学生对所学的政治理论产生疑问。比如,社会贫富差距现象和腐败现象的产生很容易让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宣传的主流价值观产生疑问。除此之外,家庭教育有时也会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产生冲突。比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育学生要关爱他人、奉献社会,而部分家长却教育孩子“不要多管闲事”。面对多重环境,学生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进而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受到影响。

(三)理论与生活的疏远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政,尤其是八年级下册的法治教育专册和九年级的国情知识,理论性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归纳、总结能力。一方面学生对国情的认识往往是来自电视、报纸、网络等的“间接经验”,缺乏直接感知;另一方面初中学生升学压力大,往往习惯于对知识的机械性识记,缺乏联系生活理解知识的机会。正是由于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不紧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信度下降。

(四)初中学生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一方面,初中学生渴望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但是由于自身认知的局限性,自己对社会的认知比较片面,只能看到局部的、眼前的现象,看不到整体的、长远的现象;另一方面,初中学生希望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但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机会并不多,这就导致他们难以通过生活体验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是由于初中学生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影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的提升。

三、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的有效路径

(一)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由“情”及“信”

教师要积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使学生由“情”及“信”。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定信仰,言传身教

教师自己相信,才能让学生相信。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要求教师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高度认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教师只有真信,才能从容自信地讲解,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教师要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真学、真做、真用,通过自身言行,让学生真信。

2.平等对待,和谐共生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就导致学生难以真正认同所学知识,不利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的提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平等地与学生展开对话和交流,将课堂转变为师生互动、分享、交流的平台,在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获得学生的认可和信服。

3.发挥魅力,情感迁移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引起学生对教师由衷的赞叹和钦佩。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学生能够实现情感的迁移,将对教师的良好情感迁移到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从而实现由“情”及“信”。

(二)精心选择教学素材,由“近”及“信”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知识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导致学生对教材知识缺乏直观体验,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精心选择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与教学内容相契合、能引起学生深度思考的素材,构建贴近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内容体系,唤起学生对教学知识的认同感,进而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

1.从学生校园生活中收集素材

现实中,一些教师经常煞费苦心地从报刊、网络等媒介搜集各种资料,但这些素材由于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共鸣。因此,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善于从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从而拉近教学与生活的距离,提升教学信度。

比如,在讲授“在集体中成长”时,教师展示了学生在校园足球比赛中的照片,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纷纷将目光投向大屏幕,有的在照片中寻找自己的身影,有的则陷入对校园足球比赛的回忆之中……在比赛中,班级学生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最终夺得冠军,由此彰显了集体的力量。这种素材源于学生熟悉的、曾经参与过的学校活动,学生对此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能够引起情感共鸣,从而提升了教学信度。

2.从学生家庭生活中收集素材

家庭对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将与学生家庭生活相关的素材引入课堂,能够提升课堂的亲切感,进而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信任度。

比如,在讲授“爱在家人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和父母发生的、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通过这种分享和交流,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亲情之爱的无私与伟大。又如,在讲授“踏上强国之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向家中老人了解改革开放以来自己的家庭在饮食、衣服、住房等方面发生的變化。通过长辈们讲故事,学生从家庭的视角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

3.从社会生活中收集素材

社会生活中蕴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热点,将社会生活素材融入教学,让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接地气”,进而让教学更有说服力。

比如,在讲授“网络改变世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学生展示了在线学习、在线医疗、网上会议、滴滴打车、美团外卖等素材,同时又给学生展示了网络诈骗、网络信息泄密、网络谣言等素材,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利与弊。这样教学不仅能提升教学信度,还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开展道德两难讨论,由“辩”及“信”

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况,其理论基础源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故事两难法”。教师营造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道德两难问题引发学生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能够让学生在观点的碰撞和交锋中辨别是非,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信度。

比如,在讲授“诚实守信”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两难情境:乐乐是学校的“小红帽”值班人员,负责在课间帮助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违纪行为。在一次值班过程中,乐乐发现同班同学小强随地乱扔垃圾,这是一种明显的违纪行为,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应该记名,并扣班集体的分。如果扣分,那么班级就可能得不到“文明班级”的称号;但是如果不扣分,“小红帽”值班的公信力就会受到损害。如果你是乐乐,你会怎么办?对于这个两难问题,学生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种:一是认为应该扣分,对所有学生都应一视同仁,否则就是一种不诚信行为,“小红帽”值班也就没有意义了;二是认为不应该扣分,因为这样可能会损害班级荣誉,被其他同学埋怨。教师引导学生对两难问题进行讨论、争辩,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进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不难发现,这样教学比直接理论灌输要深刻得多,且有效提升了教学信度。

(四)增强实践体验,由“感”及“信”

实践能够让人获得最真实、最深刻的体验。因此,要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社会服务、公益劳动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由“感”及“信”。

比如,在讲授“共筑生命家园”时,为了使学生提升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认同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如下实践活动:观察身边的“低碳微行动”,在生活中践行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到环境保护单位了解当地的水资源污染状况,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不难发现,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进而提升理论知识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育人目标和育人途径上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教学信度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广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难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影响教学信度的原因,并据此采取有效的策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参   考   文   献   ]

[1]  顾明远.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我提倡“活动教育”[J].辽宁教育,2014(22):42-44.

[2]  成平.校本资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活力元素[J].中国德育,2012(9):47-49.

[3]  周伟俊.设计课堂活动,建构道德与法治思维模型[J].教育界,2023(8):134-136.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
师生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实施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