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现代诗话搭建通往古诗词的桥梁

2024-04-11赵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解读现代汉语古诗词

赵明

[摘 要]诗话作为一种评论诗歌、诗派、诗人创作风格和记载诗人逸闻轶事的文体,对读者知人论世、解读诗歌背后幽微绵邈的思想情感具有积极的辅助作用。中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存在语意理解困难、诗情感悟疏浅、思考深度不足的问题。用在现代汉语语境下创作的诗话,解读以地区文旅资源为依托的古诗词,有助于中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历,唤起情感共鸣,引发深度思考。多篇现代诗话汇集成册,将成为古诗词教学的有效补充,为学生的研学旅行提供学习资料,助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现代诗话;古诗词;现代汉语;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1-0021-03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话》中说“诗话之源,本于钟嵘 《诗品》”。宋代许[凯] [页]则在《彦周诗话》里概括:“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所以诗话作为一种评论诗歌、诗派、诗人创作风格和记载诗人逸闻轶事的文体,对读者知人论世、解读诗歌背后幽微绵邈的思想情感具有积极的辅助作用。朱光潜先生在《〈诗论〉抗战版序》中说:“诗话大半是偶感随笔,信手拈来,片言中肯,简练亲切,是其所长。”由此可见,相对于传统的诗歌鉴赏,诗话既忠于原著、内蕴真情,又轻松有趣、鲜活生动,是帮助中学生与时代久远的古诗词建立连接的工具。 本文所论“现代诗话”,特指现代汉语语境下的,评论诗人的创作风格、还原诗人的创作背景、讲述诗人的创作故事、再现诗人的心路历程,且依托地区文旅资源,能够助力研学旅行的诗话。

一、拉近时空的距离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古诗词创作年代久远,文字洗练,句式、语法及语气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和现在的中学生是有距离的。古诗词中诗人的人生境遇、家国情怀,需要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进行深度的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度思考,深入理解古诗词是有困难的。借助现代诗话还原历史背景,再现人物形象,挥洒悲欢离合,有助于消弭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感,引导学生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加深情感体验,增强阅读鉴赏能力。

古诗词的语言辞微旨远,且隽永又富有哲理,想要获得深刻的认识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在一些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对作品创作背景的认识往往来自教师导入时的寥寥数语,书中注释的几行文字,以及PPT中的几页图文……虽然这些也基本覆盖了解读作品必需的要点,但留给学生品读、涵泳、思考的时间非常有限,更多是外在的告知或输入,缺少了内在的吸收与消化,即内化过程简单化甚至缺失。囫囵吞枣般死记硬背古诗词的字词句,标签式地标注古诗词内蕴的情感和主旨,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作用是有限的。

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凡是古代书籍对现代人普遍有用的,应当组织力量把它正确地改写成现代语文,让读者直捷爽快地接触它的实质,而不是凭不容易认清楚的古代语文的外貌而去揣摩它的实质。西方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多少知道些古典的东西,荷马的神话故事、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等等,他们都不是读这些作者的原著才知道的,他们是从改写成现代语文的书本里知道的。”

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一文中提出:“读一些古典作品对于认识古代社会,对于认识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于提高某方面的文学修养,都是有益的;对于提高语文能力也有某些积极作用。然而,依靠文言来全面的有效的提高现代所需要的语文能力,是不可能的,并且越来越不可能。一代一代的是离开文言越来越远,决不是越来越近。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现代诗话通俗易懂、鲜活生动,能帮助学生在实地研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有据可依地知人论世,在“轻松而不废弛、浅近而不流俗”的氛围里穿越时空,用贴近现实的语言来理解诗词,用共情共鸣的方式来理解诗人,使学生更好地通过游学结合、知行合一来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和“審美鉴赏与创造”学科核心素养。

二、解读诗词的密码

在高度凝练的古诗词里包含着许多有助于解读的密码。现代诗话则可以借助作者的文笔和相应文体,通过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古诗词进行现代汉语语境下的诗意解读。

时间密码。古诗词中出现的季节与时间往往与诗人的情感息息相关。创作于万物复苏的春日、繁花似锦的夏日、衰草迷离的秋日、万物寂灭的冬日的诗词具有不同的感情基调。甚至创作于同一天的不同时间段的诗词其情感基调也有所不同。清冷安静的早晨、炎热蝉躁的午后、暮色四合的黄昏、月朗星稀的夜晚,人的心情会受环境影响而有所不同。诗人的作品倾向会随着他生命阶段的变化而改变。无论是“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少年得志,“中年许国邯郸梦”的中年雄心,还是“老人七十仍沽酒”的暮年豁达,时间都在不动声色地烘托氛围、渲染情感。

地点密码。古诗词中出现的山林隐庐、长城雄关、胡尘塞外、长江黄河、大漠雪山、十里长亭、客舍驿站、阳关古道、风陵渡口等其实都与诗人的心理活动有关。这些特定的地点,如同一个个无言的暗示。通过现代诗话里的环境描写,将这些浓缩的地理或地点标签加以还原,以更好地探究它们的象征意义。

景物密码。古诗词往往寄情于景、托意于物,因此出现在古诗词中的景物便由客观的存在变为寄托了作者主体情感的意象。如果能用丰富生动的现代文字酣畅地描摹这些意象,那么就可以取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例如,杜鹃代指深深的哀愁,如“杜鹃啼血猿哀鸣”“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餐风饮露的蝉,被古人当作高洁的象征,如虞世南这样写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以琴瑟代指夫妇,琴瑟和鸣便是夫妻关系和谐的象征,如“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秋水代指女子深情的眼眸,如“西邻有女真仙子,一寸横波剪秋水”。通过现代诗话对这些景物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绵长意蕴。

我们希望借助现代诗话的创作,搭建让学生跨越时空阻隔、突破古文理解障碍的桥梁。通过实地游览与阅读现代诗话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相关古诗词时能真正感受到,秋不仅是抽象的“离人心上秋”,还是具体可感的,是古今相同的蜷缩的黄叶、刺骨的秋风、远去的雁鸣。柳不仅是“留”的谐音,还是在风中摇曳身不由己的柔弱与飘零,更是插土就活,貌似无力但骨子里透着顽强的植物,寓含着希望离人能够在他乡顽强地生活下去的真挚祝福。水不只是河流的简称,还是载着绵绵相思与时光,寄寓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共同情愫的事物。月不仅代表阴晴圆缺,还代表时空跨越、古今沟通。候鸟不只是简单的离别符号, 它们至今依然保留着随季节迁徙的习性,依然执着坚毅,陪伴着离人与游子。

三、讲述生命的故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道:“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要想做到“人同此心”,就要理解诗人的人生故事,体会古诗词中的情感脉络与生命感悟。这种感悟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历史时代背景的由际遇造就的有血有肉的现实。要想让学生理解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就要让学生先了解盛唐气象和李白卓尔不群、俊秀飘逸的人格特质。要想让学生理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慈悲,就要让学生先了解安史之乱的惨烈和杜甫颠沛流离、老病穷愁之下对寒士的共情与悲悯。要想让学生理解刘细君“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的忧思,就要让学生先知晓她身世显赫,本可安乐一生,奈何幼年就成为孤儿,及长又远嫁西域,在孤苦凄凉中郁郁而终的短暂人生。

教师要用现代诗话讲述诗人的故事,让诗词回到诗人的生命脉络中,就像让一滴水回归溪流,让一片叶回归树木那样,让一个个孤立的汉字变成语言,让一组组孤立的意象构成意境,从而让冰冷的历史人物拥有温度。

四、激发人生的思考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古诗词中或氤氲着哀而不伤、委婉缠绵的离愁别绪,或激荡着蓬勃奋发、慷慨豪壮的昂扬情怀,或流淌着孤愤幽怨、感伤悲切的家国之情。纠葛的亲情、缠绵的爱情、温暖的友情给别离赋予了伤感的内涵,踏遍山河、胸怀大志、建功立业为万物赋予了明亮的色彩,国破家亡、飘零半生、仕途蹭蹬为人生笼上了一层荫翳,但苏轼说过“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站在更超脱的角度看待人生,会产生超然物外、豁然开朗的心境,正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通过现代诗话,让学生遇见古诗词,通过现代诗话对诗人一生的悲欢离合、爱恨纠葛、荣辱浮沉加以呈现,使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人生经历,与诗人产生共鸣,进而对古诗词产生更深的情感认同,深化对人生的思考。

以人类共同的情感面对先贤,一切并不陌生。当学生阅读基于古诗词生成的现代诗话时,便会发自内心地崇敬唐玄奘的执着与超脱,钦佩岑参的无所畏惧和乐观精神,叹赏李白的超世之才与仙风豪情,慨叹杜甫广袤无边的精神世界与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进而对古诗词中的世界心生向往,并在此基础上涵养出澎湃的情感、诗意的心灵与无限的想象力。

用现代汉语的形式创作诗话、还原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不仅是为了梳理诗意与感悟诗情,还是为了用更具体形象的方式,让学生基于更开阔的视野深入思考,与诗词对话。找寻古诗词与学生的关联,让学生以现代的视角去感受古时的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感受美、记录美,看世事沧桑变化;以更宏大的视角看待人生的挫折与挑战,最终生成自己的思考,树立健康向上的“三观”。

需要注意的是,用现代诗话注解古诗词时,要提防材料中先入为主式的具象束缚了学生的理解和想象。教师应该明确,现代诗话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自主思考。虽然它可以为学生提供简单易懂的参考,但终究是作为研学旅行的文字教材和辅助工具存在的。“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教師要运用现代诗话中的大胆想象唤起学生自己的想象,让学生将诗词中的人、事、景、物变成自己在客观世界中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种种事物,即唤起而非植入。以现代诗话解读古诗词,如同研学旅行,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与补充手段,为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与思提供便利。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与质疑,以现代诗话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并让学生将之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去认识和思考。

当学生研学旅行,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徜徉于历史文化的海洋,接触到与之相关的大量古诗词而有所触动却又感到隔阂不能深悟时,现代诗话,将是助力他们深度接触的一座桥梁。

[   参   考   文   献   ]

[1]  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  高小康.诗话与古典诗歌的语境:中国古代诗话的现代阐释[J].天津社会科学,1993(2):53-57,46.

[3]  孙元.解读“送别诗”的密码[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4):113.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解读现代汉语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解读日本摄影家植田正治的摆拍写实现象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古诗词中的新年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