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中华医典》中胎漏、胎动不安用药规律
2024-04-10龚楚征李善霞朱欣玥
龚楚征 李善霞 朱欣玥
1.广西中医药大学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1
妊娠期出现阴道流血,无腰酸、腹痛、小腹坠胀者,称为胎漏。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阴道少量流血者,称为胎动不安[1]。其临床症状与西医中的“先兆流产”相似。先兆流产指妊娠28 周前,先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无妊娠物排除,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2]。先兆流产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为女性的身体健康及工作、生活、心理带来了较大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检索 通过在《中华医典》(第5版)数据库中检索“胞漏”“胎动不安”“妊娠腹痛”“漏胎”“胎气不安”“胎动下血”“妊娠下血”等关键词,导出检索关键词得出的处方。
1.2 数据筛选 纳入标准 :①条文中明确记录为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等疾病或妊娠期间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相关症状的处方;②均为内服煎剂的处方;③两味或两味以上药味组成的中药复方。排除标准 :①药物记录不清且无具体剂量的处方;②治疗由其他疾病如“子悬”“子嗽”“胎惊”等导致的胎漏、胎动不安的处方;③以基础方为原方随证加减后的处方;④与已纳入处方完全一致的相同处方。
1.3 数据规范处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20版)第一部[3]及中国中医药出版的“十三五”《中药学》[4]进行药名规范,如“熟地”规范为“熟地黄”,“条芩” “酒芩”规范为“黄芩”,“缩砂”规范为“砂仁”,“熟艾”规范为“艾叶”,“芎窮”规范为“川芎”,“苎根”规范为“苎麻根”等。
1.4 数据录入及核对 参照上述纳排标准筛选出148首方剂,将收集的数据规范化处理后录入Excel 2021软件并建立数据库,再导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数据录入过程将由两人共同负责校对,一人录入数据,另一人核对数据,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统计报表”板块对处方中的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以及归经进行统计,通过平台的“数据分析”板块则对数据库中处方进行组方规律、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进行分析并网络化展示。
2 结果
2.1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2.1.1 药物性味分析 通过平台中“四气统计”板块对148首处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温性药物(596次,62.21%)、平性药物(231次,24.11%)、寒性药物(118次,12.32%)、热性药物(12次,1.25%)、凉性药物(1次,0.1%)。其中温性药物使用最多,其次为平性、寒性药物。见表1。
表1 药物四气统计表
2.1.2 药物五味分析 通过平台中“五味统计”板块对148首处方分析,结果表明:甘味药物(596次,40.74%)、辛味药物(397次,27.14%)、苦味药物(383次,26.18%)。见表2。
表2 药物五味统计表
2.1.3 药物归经分析 通过平台中“归经统计”板块对148首处方分析,药物归经频次依次为:肝经(586次)、脾经(566次)、肾经(380次)等,见表3。
表3 药物归经统计表
2.2 药物频次统计 在录入的148首处方中,涉及用药频次998次,用药频次≥20的中药共15味,排名前5的药物依次为当归、阿胶、川芎、熟地黄、白术。见表4。
表4 使用频次≥20的药物表
2.3 药物组方规律及关联规则分析 通过平台“数据分析”板块中组方规律功能对148首方剂进行分析,设置支持度≥20%,置信度设置为0.8(支持度指几味中药同时出现的频次占处方总数的百分比,置信度为A药后出现B药的概率),得到24组常用药物组合,其中包含9味药物。见表5、表6,关联规则网络展示图如图1所示。
图1 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展示图
表5 支持度≥20%,置信度设置为0.8用药模式
表6 支持度≥20%,置信度设置为0.8的关联药物
2.4 基于熵层次聚类分析 通过平台的新方分析板块,得出4组新方,见表7。新方网络展示图如图2。
图2 新方网络展示
表7 基于熵层次聚类分析的新方组合
3 讨论
历代中医古籍对胎漏、胎动不安有丰富的记载,本研究挖掘了《中华医典》收录的古籍中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的用药规律,收集处方共148首,包含81味中药,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得出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的高频用药、常用药物组合及新处方。
3.1 对药物属性讨论 根据统计结果,使用的药物四气中以温性药为主,其次是平性及寒性药。五味中以甘味为主,其次是辛味与苦味。《神农本草经》中有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5]《黄帝内经·素问》 中记载:“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6]49药物的气与味密不可分,《本草纲目》云:“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气味各有厚薄,故性用不同。”[7]32甘温的药物多具有补虚的作用。辛味药和甘味药配合有益阳的作用。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有云:“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8]张仲景提出胎漏、胎动下血与癥病有关,辛味药“能散、能行”,可调理气血运行。孙坤坤等[9]研究表明辛味药还归于肝经、脾胃经,入肝经则可条达肝气、疏肝解郁,入肾经可润肾,苦燥能助肾行津液,入脾胃经可助脾胃之气左升右降,辛化脾胃湿浊及助脾胃祛寒。张静雅等[10]研究表明甘味药大部分以寒、温、平性为主,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
3.2 对药物归经讨论 统计结果显示药物的主要归经为肝,其次为脾、肾经。《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指出:“漏胞者,谓妊娠数月而经水时下。此由冲脉、任脉虚,不能约制太阳、少阴之经血故也……”[11]《济阴纲目·胎前门》:“夫妊娠漏胎者,谓妊娠数月,而经水时下也。此由冲任脉虚,不能约制手太阳少阴之经血故也。冲任之脉,为经络之海……”[12]叶天士在《临证医案指南·淋带》中指出“女科病,多倍于男子,而胎产调经为主要……女子以肝为先天也。”[13]《景岳全书》中指出:“妇人所重在血,血能构精,胎孕乃成。”[14]320肝脏有“血海”之称,能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与女子经、带、胎、产关系密切。《黄帝内经·素问》中记录:“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6]67肾主藏精,为脏腑之本、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与女子胞功能密切相关。肝与肾关系密切,“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水谷精微可相互滋生转化,肝气、肝血受损为先兆流产之本,肾虚为先兆流产之根,肝肾藏泄失司,导致胎元不健,易造成不良妊娠结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运化的水谷精微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并能够充养先天之精,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官璐等[15]研究表明女性以冲任为本,“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脉属阳明,任脉系太阴。若脾胃功能失调,气血化源不足,必然影响冲任二脉。 由此可见脾胃功能在安胎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景岳全书》中有云:“妊娠忽然下血,其证有四:或因火热迫血则妄行……或因脾肾气陷,命门不固而脱血。”[14]177《傅青主女科·女科之下卷》中记录:“妊娠少腹作疼,胎动不安……谁知是脾肾之亏乎。夫胞胎虽系于带脉,而带脉实关于脾肾……”[16]脾肾之间先天后天相互滋生,若脾肾亏虚则致胎漏、胎动不安。何若苹教授认为胎漏、胎动不安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肾虚脾弱,亦不可忽视气血亏虚、血热气结等,治疗以补肾健脾为主,佐以清热滋阴、开郁顺气[17]。故在治疗胎漏、胎动不安时应重视肝、脾、肾三脏,既要养血益气,又要补益脾肾。
3.3 对高频用药讨论 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的常用前5味药物为当归、阿胶、川芎、熟地黄、白术,以补气药、补血药为主,其次为活血化瘀药、止血药。其中当归使用最多,当归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马艳春等[18]研究表明当归主要有抗炎、促进造血功能、抗肿瘤、保肝护肾、增强免疫功能、调节心脑血管、子宫平滑肌及平喘等药理作用。阿胶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有滋阴润燥、养血补血之功。韩露秋等[19]研究表明阿胶主要原料驴真皮中主要蛋白质含有血清白蛋白,阿胶补血的功能比普遍认为的胶原蛋白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川芎性辛、温,有活血行气之功,曾薇薇等[20]研究表明中医基础研究发现血瘀证与血栓前状态的病理变化高度一致,川芎能够调节血黏度,改善血流变,可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善子宫微循环。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雷公炮制药性解》有云:“熟地,味甘,性温,沉也,阴中之阳,无毒。入肝肾二经。生血益精,长骨中脑中之髓……”[21]王洋洋等[22]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熟地黄可以调节能量代谢,调节血细胞渗透压,抑制溶血的产生;促进机体能量代谢,增加血细胞的产生,改善血虚状态。白术功效为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3.4 对聚类分析新方讨论 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对148首处方进行统计,得出4组新方,新方①组成为黄芩-砂仁-独活-紫苏-陈皮;②组成为艾叶-茯苓-白术-陈皮;③组成为艾叶-阿胶-陈皮-紫苏;④组成为白芍-杜仲-熟地黄-地榆-黄芪。新处方①②③皆有健脾之功,脾主运化、主统血,若脾气亏虚,气血化生乏源,气虚不能固摄胎元,血虚无法滋养胎儿,且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邪蕴结胞宫,郁久化热,则致胎动不安。脾主统血,是气的固摄作用,若脾气亏虚,则血不循经逸出脉外。新处方①中,黄芩苦寒,能清热燥湿、止血、安胎;砂仁味辛,性温,化湿开胃,理气安胎,二者配伍,寒温并用,调和气机,共奏安胎之功。独活辛散苦燥,祛风除湿。紫苏性辛、温,能理气宽中,止痛,安胎。陈皮味辛,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全方以健脾安胎,理气化湿为主要思路。新处方②中,艾叶辛、苦,温,温经止血,为妇科安胎之要药。白术甘、苦,温,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安胎;茯苓甘、淡,平,健脾利水渗湿。白术、茯苓、陈皮相配伍,增强健脾益气之功,全方以健脾益气,温经止血为主要思路。新处方③中阿胶、艾叶配伍可温经安胎,养血止血;陈皮、紫苏配伍可增强理气健脾和胃之功;阿胶滋腻碍胃,配伍陈皮、紫苏增强健脾之功,助脾胃运化;该方主要以养血安胎,健脾和胃为主要思路。新处方④中,白芍,苦、酸,微寒,偏益肝之阴,能养血调经;杜仲甘,温,补肝肾、固冲任而安胎;地榆,苦、酸、涩,微寒,凉血止血;熟地黄,性甘,微温,能补血滋阴,益精填髓;黄芪,甘,温,能补益脾气,养血生津。黄芪、杜仲益气养血,固肾安胎。熟地黄、白芍滋阴养血。该方主要以补气养血,固肾安胎为主要思路。
4 小结
《中华医典》全面系统整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1156部中医著作,不仅涉及了所有的中医学科,还设置了辞典,是规模最为宏大的中医类电子丛书,本研究通过挖掘《中华医典》中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的处方,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高频药物及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通过平台的聚类分析得出了新处方,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当代中医治疗胎漏、胎动不安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