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社团思政”模式的创新思考

2024-04-10陈若团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7期
关键词:社团育人思政

陈若团

[摘           要]  学生社团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载体,它可以深化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内化思政课教学的融通性,强化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性,优化思政课教学的组织性。然而,在实践中,很多高职院校的社团思政还处于校园育人的边缘化地位中,在育人理念和实践探索中还有待加强。因此,需要强化“三全育人”理念以完善“社团思政”的保障机制,创新“社团思政”实践内容以提高育人实效,注重社团品牌特色以提升社团知名度,进而形成“社团思政”改革的新模式。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社团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7-0125-04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務的关键课程,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学生之个性与群体学生之共性的结合体,对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探讨社团思政这一新形式,分析其在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增值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方面的价值,对于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社团思政的内涵及功能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作用”[1]。可见,高校社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内涵和功能定位。

(一)社团思政的内涵

2016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中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2]“社团思政”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与高校社团建设相融合,以学生社团为媒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运作的全过程、全环节。“社团思政”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核心,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学生社团功能作用进行准确定位,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和特长,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格局,形成实践育人的合力。

(二)社团思政的功能

1.教育功能。学生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育人方面更侧重于活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它善于寓教于乐,通过举行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领悟,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该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功能。

2.导向功能。高校学生社团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社团活动充分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内容,抵御不良文化思潮,充分发挥其导向功能。

3.提升功能。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多视角观察社会、关注国家、参与时政、锻炼自我的重要实践平台。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等得到有效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等也得到有效提升,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意义。

二、加强高职院校“社团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高职思政课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高职学生其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不足,学生上课抬头率较低,学习效果较差。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不再适用于新时代的高职学生,思政课教学迫切需要改革创新。

(一)社团活动可以深化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历史性的物质性和对象性的活动”。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3]。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打通两个课堂,深化实践育人。学生社团恰恰强调以实践为主,通过实践的形式来理解相关理论和挖掘相关意义,所以思政课需要依托社团活动,一方面能够在实践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锻炼他们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接触社会、认识世界,在实践中进一步感受,认同理论的价值,社团思政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社团活动可以内化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融通性

学生社团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是一种协同创新的新颖教育模式,关键是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目标如何通过社团生动活泼的活动得以实现。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分类成活动项目,根据各课程特点和教育目标分成理论宣传类、爱国主义教育类、道德与法制教育类、职业教育、心理健康类等活动。以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既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团活动融合发展,又能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因此,推动思政课和学生社团的有效融合和高效联动是十分必要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社团活动可以强化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教学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3]。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积极作用。一般思政课实践活动多是由教师组织安排、策划设计,学生被动参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一定程度导致学生主体性钝化。社团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发展。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特长,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四)社团活动可以优化思政课教学的组织性

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经费缺乏、师资力量不足、实践基地不够以及安全隐患等多方面的因素,思政课实践教学难以组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表现出灵活的形式和较强的实用性,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新性。优化社团运行机制,以社团活动为契机,通过顶层设计充分调动学院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合力开展工作。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导,协调各部门共建学生社团,将团委、学生处、各院系以及校外相关单位组织起来,并发挥各自职能。健全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机制,有效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大格局,实现社团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三、“社团思政”建设的实践进路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理论社团等纳入教学工作量”。[4]这为新时代高校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强化“三全育人”理念,完善“社团思政”的保障机制

2021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5],将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在大思政背景下,社团思政建设需要学校实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协调推进。

1.全员发力,强化顶层设计。“全员育人”就是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参与育人的积极性,强化育人主体责任意识。首先,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明确“大思想政治教育观”,从顶层设计将其整体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从人、财、物等具体举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各社团的活动,教务处、学生处、院团委、院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等为协调配合部门,建立相关机制,推动社团文化与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其次,在教师层面,学校应配备专任指导教师,指导社团活动,全程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师生围绕思政课教学开展内容创作,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因材施教,提升实践教学实效。最后,在学生层面,建立社团活动荣誉激励体系,与思政课平时成绩相挂钩,与学生各类资助和评奖评优相挂钩,激发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同时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新设计活动主题,充分利用热门网络工具提升社团活动影响力。

2.全方位协力,创新活动方式。“全方位育人”就是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做到育人无处不在。创新活动方式,提升育人实效。如社团在学生所广泛喜爱和使用的视频网站和自媒体包括哔哩哔哩、微博、微信等平台建立社团思政传播账号;社团可与学生党支部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政治引领力;社团可与学生会结合,拓宽学生运营社团的自主空间,开展线上线下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社团可与校企合作,把教育资源引入社团活动中,有利于大学生对行业领域的了解,提升专业本领。

3.全过程给力,多元立体互动。“全程育人”就是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指导,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全过程。重视社团管理,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抓好每一个“关键阶段”,在社团招新、干部培养、考核评优等环节狠下功夫,进行持续有针对性的实践育人。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始至在校三年的学习全过程,社团活动从开始选择主题、策划活动、经验总结都有学生及指导教师的参与,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分享、师生互动交流,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論水平。

(二)创新“社团思政”实践内容,提高育人实效

1.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突出社团思政的层次性。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前提。当前大学生出现的思想特征受到新媒体、西方文化、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风潮等因素影响,容易造成其心理、思维等问题,教师要主动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生活实际,尽量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心理障碍。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根据大学生特点和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进行有层次性的教育。大一学生,需要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心理适应力,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鼓励大一学生加入“心灵协会”“志愿者协会”。通过参加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志愿者协会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法律知识进乡村、垃圾分类知识进社区;走进儿童福利院、养老院,开展志愿服务,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获得感。大二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主要鼓励其加入红色社团,定期组织学生读红色经典著作,感悟红色文化内涵,传承红色基因。通过学习党史,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大三学生,即将毕业进入社会,需要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认清就业形势及专业发展状况,这为学生走向社会创造新生活奠定基础。鼓励学生加入“时事协会”“演讲协会”等社团。

2.围绕思政课程目标,突出社团思政的引领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2018]2号)指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6]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围绕思政课程目标,每一门思政课都有相应的一到两个社团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根据思政课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学生社团,充分挖掘学生社团各自的特色。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志愿者协会”“心灵协会”为实践教学载体;“志愿者协会”组织学生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在实践中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心灵协会”提供心理辅导,关爱呵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二十三年红旗不倒读书协会”为实践教学载体,坚定政治立场,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形势与政策课程以“时事协会”为实践教学载体,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立报国之志、践爱国之行。通过社团实践活动将思政课教学内容内化为社团成员的理想信仰追求和价值观认同,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的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构建综合育人格局。

3.紧扣思政课教学重点,突出社团思政的针对性。针对性是思政课的鲜明特征和实践诉求,决定了思政课的建设准度,发挥着效果达成的关键作用,体现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个关键遵循。多年来,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引导对接思政课,加强社团建设,组织社团活动。如“心灵协会”针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辩证对待人生矛盾”教学重点,利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让学生体验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预防心理危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时事协会”以关注国内外大事,探究时事热点为教学重点,开展课前“新闻播报”活动,有助大学生关注时事热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十三年红旗不倒读书协会”针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重点,开展“学党史、讲党史”党史播报活动。通过开展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与社团活动主题的有效衔接,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三)注重社团品牌特色,提升社团知名度

每个社团要善于打造品牌特色,善于挖掘活动中的思政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发挥标杆引领作用。

1.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15年10月创建红色社团“二十三年红旗不倒读书协会”。本着“红旗永不倒,薪火永相传”,弘扬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精神之宗旨,该社团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结合海南红色文化,开展读红色著作、看红色电影、唱红色歌曲、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等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海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利用社团品牌特色,吸纳更多学生,发挥带头作用,扩大学生影响力,带动整体育人格局的革新,成为建设校园文化的亮点。特别是大学生理论型社团作为“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能够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

2.紧扣主旋律,突出社团思政的时代性。学生社团必须把握时代性特征,跟随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融入社团活动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如社团组织学生召开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分享会;“时事协会”利用建党一百周年重大纪念日,策划“铭记历史,展望未来”的活动。同时社团倡导社团成员积极关注党的理论动向、当前国际国内大事,紧跟时政热点,唱响主旋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提升政治引领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3.立足地方资源,突出社团思政的本土性。本土性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景作为实践教学素材,在日常活动中开展浸润式教育,依托本地资源,擘画红、蓝、绿“三色”社团育人谱系,提高思政实效性。如读书协会开展读海南红色经典著作、看红色电影、唱红色歌曲、参观海南红色景点等系列特色活动,让学生了解海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利用海南蓝色资源,提高保护海洋生态意识,共同建设蓝色家园,“心灵协会”前往文昌市清澜高隆湾沙滩,开展清理沙滩垃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活动;利用海南绿色资源,走绿色发展之路,提倡绿色低碳环保生活方式,“时事协会”开展保护红树林宣传活动。通过系列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总之,社团思政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体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对实践教学各要素进行功能整合和系统化构建。作为一种协同创新育人模式,是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教师思政的理论之要,是高职院校打造思政课“金课”“金师”“金学”的实践之义,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要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现实之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

[2]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印发《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N].中国青年报,2016-01-13.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4]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10):8-14.

[5]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7-13(001).

[6]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5):15-18.

◎编辑 尹 军

猜你喜欢

社团育人思政
缤纷社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