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基础课“个性化”模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4-04-10赵燕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7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个性化模块

赵燕

[摘           要]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因其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材编写、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面对如此困境,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自主探索了“1+X”个性化模块教学改革。从模块的基本构架、改革的具体实施、创新点及其预期效果四个方面客观呈现个性化模块的开发与运用,以期为业界同仁提供典型的探讨案例,共同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索更为有效的途径。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个性化”模块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7-0053-04

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从宏观上认识,它是提高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合格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从微观上看,它扮演着为专业教学服务、为学生拓展职业生涯服务的角色。但是,作为公共课程,大学语文开设课时有限,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而高职院校面对的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差,学习自觉性不强,个体差异很大,专业需求情况也不同。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效果不理想,急需一场全方位的改革。

大学语文“1+X”个性化模块教学改革是我校大学语文课程组自主探索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院集中骨干力量,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完善课程设计。立足实际,摸清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通过灵活适用的教学模块的选择、组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专业培养所需求的知识技能。同时,打破传统教与学的模式,有效运用网上优质资源,让学生在新颖的视觉感受中提升语文学习的兴趣。课题组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语文教学体系,力争让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贴近职业活动的需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一、“1+X”个性化模块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架

本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设计,以模块组合的思路进行“1+X”改革。其中必修“1”开设口语表达实训、文学作品鉴赏及实用文体写作三个模块,由教师引导学生在线下完成。选修“X”开设为现代汉语基础+中国传统思想、中国文学概要、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气、传统饮食文化、传统服饰文化等任一模块,由学生在线上自主完成。“1”和“X”模块又细分为小模块,各专业学生可以根据专业需求及其自身兴趣爱好灵活选择组合,以此开展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分类教学、模块教学,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并进一步体现公共基础课为专业服务的原则。

“1”部分的口语表达实训模块,不仅开设了常规的介绍、演讲、朗读、问答等课堂实训,还增设解说、推销、辩论、面试技巧等专项训练,教师根据所上课专业的需求,选择性安排训练任务;“1”部分的文学作品鉴赏模块,既要完成对教材中经典文本的研读,又可开设古诗词鉴赏、现当代美文鉴赏、文学创作等专题讲座;“1”部分的实用文体写作模块,开设公务文书、日常事务类文书、礼仪类文书、经济管理类文书写作专题供各专业选择。

“X”部分整合了网上优质资源,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其中现代汉语基础模块是必选模块,旨在强化学生字词句运用能力,夯实语文基础。此外,现暂设置了六个模块:中国传统思想模块安排介绍了不同流派的主要思想,儒家“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佛家“因果报应”“慈悲为怀”的理念;中国文学概要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文体类型的产生、发展、演变,代表的作家和作品;中国传统节日重点介绍了传统节日的由来;传统节气则介绍了二十四节气与自然节律变化的关系;传统饮食文化介绍了八大菜系;传统服饰文化则立足汉服的演变发展。

二、“1+X”个性化模块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大学语文“1+X”个性化模块教学改革,不仅仅局限于对课程内容的改革,也包括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基础性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丰富和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利用网上优质资源,通过学习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建立完善多元化的考核机制,力争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一)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改革

在对我校各专业开展适应性评价的基础上,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明确不同专业对语文能力需求的侧重点,再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个性化选修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块的选择、组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专业培养所需求的知识技能。“1”部分细分为三个模块,每一个小模块的内容又可以根据需求安排,“X”部分暂时安排了七个模块,由学生根据专业需求及兴趣爱好自主选择。

這里的“1”部分,由教师引导学生在线下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第一部分的口语表达实训模块,可以分解为介绍、演讲、朗读、问答等专题以课堂实训的形式进行。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安排其导游校园、介绍地方特色景点等实训;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则可以安排其推广商品、模拟与客户沟通等活动。通过模拟实际情境的口语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演讲赛、辩论赛、朗读比赛、主持人大赛“以赛促学”,课下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有效提升学生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第二部分的文学作品鉴赏模块,引导学生“以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高职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通过选用具有挑战性和深度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训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通过对孔孟哲学思想的研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通过阅读诗词美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感知美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思维导图、群体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文本。第三部分的实用文体写作模块,可以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的需要选择安排不同的文种开展课堂实训,如人文类专业可安排公文写作、简报编发、讲话稿撰写等内容;经管类专业则重点安排经济合同、市场调研报告等文体的写作实训。

“X”部分的设置,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今天的大学生中,很多学生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这使得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因此,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之前对大学语文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汉字、汉语与汉文化的关系,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非常生疏、淡漠,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缺乏认同心理。大学语文课题组通过对学校不同专业需求的调研,设置了包括现代汉语基础、中国传统思想、中国文学概要、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气、传统饮食文化、传统服饰文化等内容的线上经典视听特色模块,通过图文并茂、声情相生的优质视频,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傳统文化之美,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方法的模块化改革

1.以互联网+为依托,整合线上优质资源,实现多媒体教学。在我国已经全面步入信息化社会的当下,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也应该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我校大学语文课程组全体成员积极打造金课,制作微课视频、录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借助职教云、超星学习通等平台整合网上优质资源,完善大学语文资源库的建设。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的交替刺激,可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使之处于兴奋激活的状态。因此,使用图文并茂、声情相生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可通过创造全方位的人文环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审美感染,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家作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展活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我校刚搬迁至新校区,学生对校园环境不太熟悉,在介绍模块可以开展导游校园活动;我校实施读书工程,针对不同专业开出不同课外书目,在文学作品介绍模块可组织美文分享活动;针对教材中戏曲文学选段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如学习汤显祖的《牡丹亭·游园惊梦》,教师在重点介绍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影响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演绎,让他们自导自演剧中人物。每组学生表达完后,其他同学要发表评论,探讨他们表演时的优缺点。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增添了语文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活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强化了学生的思维和运用能力训练,提升了语文教育的功用性。同时,不同模块对应不同能力目标,通过组织相应活动,让模块教学更有针对性。

3.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改变以往由教师主导的课堂模式。恰当设置目标任务,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需要做好兴趣引领、方法指导和学习辅助,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口语表达模块模拟面试情景对话,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进行口语表达。也可模拟产品推销情景,让学生扮演销售人员和顾客进行对话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阅读鉴赏模块,精心选择有探讨价值的文学作品,要求学生阅读并分析作品的主题、结构和人物形象等,通过完成这样的任务,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实用文体写作模块,给学生提供一个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写作。例如,编发一期班级简报、撰写一份市场调研报告、提交一份课程学习总结等,通过任务的完成,提升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模块化改革

“1+X”个性化模块教学模式融合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线上与线下的教学过程,这促使我们对传统评价考核机制进行改革。考核方式模块化改革的宗旨是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避免传统唯考试“分数论”的弊端。

“1”部分为线下授课,基础知识采用全校统考,基本技能通过完成活动的情况评估。如平时作业情况、演讲的成绩、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同时参照智慧职教云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对学生的讨论、互动、展示给予的客观统计计算“1”部分得分;“X”部分为线上自主学习,根据学生学习的有效时长、学习进度、互动频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分享心得等计算“X”部分得分,两部分成绩按比例计算得出大学语文的总评得分。“X”部分的自主学习情况也成了高职语文课程评价考核的重要部分,这样的评价考核机制竭力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达成,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较为科学可行。

“个性化”模块教学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懂得自主地欣赏美,积极主动地去创造美,更真切地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更大进步的快乐。通过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强化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通过学习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1”和“X”相辅相成,推动语文学习渐入佳境。

三、“个性化”模块教学的主要创新点

(一)采用了“1+X”模块线上线下安排教学

其中必修“1”板块,由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口语表达模块,安排演讲、辩论、朗诵比赛,以赛促学;在文学作品鉴赏模块安排美文分享活动;实用文体写作模块教学则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有的放矢。选修“X”板块,由教师事先准备好优质教学资源放置于线上学习平台,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采用“1+X”模块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有效地运用网上优质资源,丰富语文内涵,延伸语文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用学生更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开展教学,让语文教学充满科技感和时代感,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二)注重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专业与课程的交融互通

“1”模块的活动安排密切结合专业需求。如旅游专业可以安排校园景点导游解说,市场营销专业可以安排产品介绍推广。“X”模块用科技赋能,拓展大学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依托职教云、学习通等平台,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灵活组课的可能。如文管类专业侧重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可选择适应其专业发展如字词句篇、节日与节气等人文性强的内容;理工类如建筑、建装、园林、工业设计、模具等专业学生,可选择古建文化、民间工艺、工匠精神等内容。个性化模块的内容安排,也可以根据专业需求做进一步开发调整。

(三)各模块特色鲜明,和而不同

根据我校现有专业设置,“X”模块已创建了七个模块。其中,现代汉语基础模块为必选,文学概要、传统思想、传统节日、传统节气、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模块六选一。汉语基础模块以汉字的起源、特点和字词句为主要内容;文学概要模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为主线,梳理经典,传承文化,追溯渊源,感受文明;传统思想模块从孔孟之道到老庄思想,领略古圣先贤的大智慧;传统节日让我们记住乡愁,感受月是故乡明;传统节气让我们认识农耕文明的辉煌;传统饮食、传统服饰在味觉、视觉的触动中体会美好生活的真谛。各模块特色鲜明,和而不同。

四、“个性化”模块教学的预期效果

(一)整合网上优质资源,拓展大学语文课堂的深度和廣度

信息社会让优质资源被更广泛地运用成为可能。名家专题讲座、诗词美文阅读鉴赏如视听盛宴,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浩瀚星河的大门,拓展了大学语文课堂的广度和深度。远程讲座是一种重要的线上教学活动,通过观看各地优秀语文学者和作家线上讲座,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学术前沿和文学视野,深化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和理解。学生还可以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观看课程视频,发表评论,在线上与名师交流互动等,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采用线上线下双轨式教学,改变传统大学语文教与学的模式

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线下开展模块式教学活动,学生借助职教云、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在线上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视频教学是线上教学的常见形式之一。教师可以录制专业的教学视频,涵盖各种语文知识点和技巧,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资源。视频教学还可以结合互动式学习体验,通过设置问题和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式教学,学生可以在不同场景中全面学习和提升语文素养。线上教学提供了便捷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机会,线下教学强调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两者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改变了传统大学语文教与学的模式。

(三)优化了课程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通过灵活适用的教学模块组合,不断优化完善课程改革设计,满足了学生个性化需求,解决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刀切”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扩大了自主学习的适用范围,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传统文化特色模块的加持,厚植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厚重的历史文化,塑造着国人的文化自信,滋养着民族精神的形成。本次课程改革,增设了“X”部分的特色模块,涵盖了传统思想、传统节日、传统节气、传统饮食文化、传统服饰文化等内容,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累累硕果,彰显了文化的魅力。学生在与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中推动更多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也获得了更多心灵滋养与精神力量。

五、结束语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里的“文化素质”重点是指人文素质。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大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意义重大。

我校针对大学语文的“1+X”个性化模块教学改革,贯彻了“以生为本”理念,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社会需求,既重视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又观照传统文化的现实运用,丰富了语文的内涵与外延,打破了传统教与学的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是一次全面而彻底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尝试。

当然,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教师的深耕和细作,学生的理解与配合。作为高职院校一名大学语文教师,要有打破陈旧僵化固有模式的勇气和决心,认真研究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研究不同专业的专业特色,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深度革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基础作用,为国家培养更多既专又博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丽娜.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改革策略[J].科教导报(中旬刊),2019(32):98-99.

[2]王焕玲.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8(9):165-166.

[3]赵丽娜.大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培养与母语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下旬刊),2019(33):110-111.

[4]陈果.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14):9,13.

[5]山述兰,樊洁.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培养和母语教学改革[J].教育评论,2015(6):124-126.

◎编辑 尹 军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个性化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