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食物观”指导下的“食品安全学”课程改革思考

2024-04-10徐梦蕾袁媛张婷金蕊马爽叶海青

食品工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食品质量食物食品

徐梦蕾,袁媛,张婷,金蕊,马爽,叶海青

吉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长春130062)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食物观概念,即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2022年“大食物观”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1]。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为食品安全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也为高校“食品安全学”课程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食品安全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较强。为适应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需要,结合“大食物观”背景,基于国家政策和现有课堂教学问题,结合“课程思政”,对“食品安全学”课程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探讨“食品安全学”教学内容、课程形式及评价方式的改进方式,以期为食品质量安全课程群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突出学科教育特色,凝练人才培养目标

落实“大食物观”,最终落脚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迫切需要培育新型高素质食品科技人才。针对食品学科专业特色及行业需求与未来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厚基础、重实践、严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注重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理论研究和实践并重”的办学特色。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侧重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品判性思维、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懂交流、善合作,具备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具备解决食品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运行与管理、工艺与工程设计、技术与产品研发、质量控制与检测、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2]。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侧重培养具备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基础,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理论与技能,能够在食品质量与安全及相关领域从事食品生产、分析检测、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品质控制、安全评价、质量认证、监督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在“大食物观”背景下,聚焦舌尖上的安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针对不同细分专业的培养目标,分别开设更具有针对性的“食品安全学”课程,达到突出学科特色、培养专门人才的目标。

2 对标工程教育认证,塑造高能复合人才

课程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后一公里”,也是高校育人的最前沿载体。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建设一流课程,对培养卓越食品科学与质量安全工程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内涵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并突出持续改进。2009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吉林大学第一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类专业认证的专业,已通过3次延期认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于2022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个专业均以系为主导,以教研室为核心,以课程教学团队为单元,完善教学体系,优化专业课群,厚基础、重实践、严要求,提高课程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在“大食物观”的背景下,结合实践经验在课程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与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工作。教学理念从注重教学中的“输入”转为强调学生的“产出”,从常规的食品扩大到多途径开发的食物资源,并明确教学工作的程序和标准。教学能力强调聚焦成果,通过教学设计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用以支撑预期成果,其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旨在达成预期成果。教学目标方面,更注重教学目标对课程目标、培养目标的支撑。在教学大纲设计时,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需要出发,以学生未来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指引,合理设计教学各环节,根据培养方案每4年进行修订,根据工程教育认证OBE教育教学理念,针对专业课教学大纲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要求进行修订,将OBE理念和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大纲,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3 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食品安全学”课程思政是高校食品类专业落实“大食物观”的主阵地之一。“大食物观”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心要义是高质量、安全的食物安全保障,包括至少4个维度上的食物安全保障,即供给数量上的安全保障、供给能力上的安全保障、食物质量安全及食品营养安全上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拓宽传统的粮食边界,可从更广、更全面的维度理解粮食安全;站在更高、更远的位置上阐述食品安全。在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时要紧密结合“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事例的形式展现食品科技魅力,实现课程思政的预期效果,如:通过播放电影《一九四二》片段还原新中国成立之前历史真实,重现人群记忆;介绍袁隆平院士团队推广杂交水稻造福世界的故事,一粒种子让“世无饥馑、岁晏余粮”,让学生了解到其研究成果不仅解决我国的粮食数量安全危机和世界的饥饿难题,更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和水稻的质量安全问题,更加深刻地理解“大食物观”的内涵。又如,通过盘点过去十几年来发生的重大产品质量事故,毒大米事件、地沟油事件、红心鸭蛋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牛奶黄曲霉毒素超标事件,分析讨论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回顾(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分析爆发原因、事件处理、事件影响、思考与提示等。对比近10年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10年以来没有重大事故,企业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辅以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责任意识、管理意识。

4 师生携手教学相长,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学院精心建设和拓展多家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积极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全国食品专业工程实践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吉大学子全球胜任力提升计划等国际交流活动,基本实现全员覆盖。落实学校《吉林大学中青年教师海外教学进修管理办法》《吉林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的若干意见》等政策要求,学院还结合实际情况,相继颁布实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关于教师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关于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实施方案》等要求和制度。形成“走进现场、参加培训、联合科研、备战竞赛”模式,多渠道、多举措开展高水平科教实习,不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切实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凝练提出“四维一体”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5 未来食品任重道远,技术开发融合革新

践行“大食物观”离不开食品技术革新,需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以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大食物观”时提出,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这些新思想、新理念为食品研究和食品安全指明方向[3]。为此,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团队以“未来食品行业提供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类食品是安全的吗”为主题,为学生开启“大食物观”“创新”之智慧,构建创新中国与创造未来中式食品相融合的新格局[4]。是未来食品产业的必然趋势。如在“化学性污染与食品安全”章节学习中,融合农业、食品、化学、医药等多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认识到农药从农田到餐桌的“前世今生”及绿色农药创制创新理念[5]。在“生物性污染与食品安全”章节学习中,通过拓展食用菌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食用菌资源、开发精深加工技术,增加食用菌附加值,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6-7]。

6 结语

在“大食物观”引领下,新时代高校食品类专业教师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入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特色育人新路径,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帮助学生提升自信、诚信、担当、创新的专业素养,切实提升高校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实效,为国家培养出更多能够确保人民吃上安全健康食品的新时代奋进者、未来食品开发创新的开拓者、终生从事食品工作的食业报国奉献者,推动我国食品工业进一步健康发展,助推我国进入世界食品领域强国前列。

猜你喜欢

食品质量食物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解艾兰:食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
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
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性
食品造假必严惩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
食物也疯狂
热成像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