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食品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2024-04-10邓皖宁王春华

食品工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战略食品科技

邓皖宁,王春华

锦州医科大学 (锦州121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重要文件[1]。2021—2023年连续3年发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乡村振兴主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和目标。高校食品专业涉及农业和加工业,理应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利用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好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职能,而针对如何实现高校食品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较少。因此,立足高校食品专业,为该专业更好赋能乡村振兴提出路径选择,为高校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增效。

1 高校食品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表层问题

1.1 大学生为农服务意识缺失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高校食品专业大学生是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的生力军。现实生活中,高校食品专业大学生对“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认知狭隘,对到乡村就业的认同不强,为农奉献精神不足,为农服务意识缺失,存在“轻农”观念。一是食品专业大学生普遍认为在基层农村就业的职业发展前景潜力不足;二是食品专业大学生通常认为在基层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够;三是食品专业大学生一般认为在基层农村的社会奖励保障机制不健全,偏离他们的职业预期。

1.2 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高

高校食品专业与“三农”工作息息相关,科研成果转化可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助力农业精准扶贫、提质食企转型升级。高校食品专业在科研创新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收获诸多科研成果,有着较高的社会效益,但是科研成果转化成本高,转化难度大,对于农业生产经营来说针对性不强,经济效益不高,没有形成现实生产力。

1.3 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缺乏

高校食品专业赋能乡村振兴存在问题之一是不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之间起到平衡作用。高校食品专业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无从实施,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评估机制无从落实,助力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无从考核,导致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在提供服务和完成工作的过程中热情降低,效果削减,质量下降。高校食品专业在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地完善工作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高质量服务。

1.4 对社会的服务能力不强

高校食品专业对教师的职称评定、考核评价主要以论文奖项、项目层次、教学成果、师德师风等为评定指标,科技服务占比不多,导致教师开展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差,造成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数量不足、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不高。此外,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和协调机制等也存在问题。经费投入机制需要多渠道实现,但是现实中效果不佳。政府、企业、高校、教师、农民等沟通不充分、协调不到位,实际中难以实现彼此利益的最大化。

2 高校食品专业赋能乡村振兴表层问题的深层原因

2.1 高校食品专业服务乡村振兴整体认识不到位

高校食品专业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行业形势,发展定位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贡献。实际上,高校食品专业建设发展的重心不在农业发展上,教学科研的重点不在农村建设上,社会服务的核心不在农民生活上,高校食品专业培养的大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认识,导致高校食品专业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缺乏立竿见影、切实可行的对策。

2.2 高校食品专业服务乡村振兴宏观规划不充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毫无疑问,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高校食品专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针对性,科学推进,需要制定长期的顶层设计、研究布局和短期的具体规划与实施步骤。现实中,高校食品专业对“三农”工作的服务既没有整体规划,也没有精准呼应来自底层的强大发展冲动;既没有统筹谋划,也没有充分调研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这造成高校食品专业仅为服务而服务,提供的服务具有功利性和盲目性,提出的建议通常是“摸着石头过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者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

2.3 高校食品专业服务乡村振兴常态机制不完善

高校食品专业服务乡村振兴表层问题的最深层原因在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缺乏常态性的渠道和机制。一方面高校食品专业在统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之间配套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缺乏考核和监督的机制,致使服务活动流于表面,浮于形式。有必要及早通过自上而下的配套化机制,使高校食品专业服务体系成为乡村振兴的“标配”。

3 高校食品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突破路径

在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背景下,高校食品专业要从全局视野和战略角度出发,践行为乡村振兴赋能的使命职责,构建人才创新为内动力、科技支撑为生产力、社会服务为外推力的突破路径,让乡村振兴战略为高校食品专业自身的发展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命题与生长点,把高校食品专业的发展镶嵌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

3.1 以创新人才为内动力,激发乡村振兴人才动能

高校食品专业赋能乡村振兴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培养创新人才,为区域农业现代化服务。

加强本科生专业教育。高校食品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其发展战略扎根地方、根植农村会更有作为。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遵循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培养出扎实掌握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要增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开设职业能力特训课程,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育。通过开设体验式乡土课程,引导与教育大学生掌握有关“三农”的理论知识,带领大学生深入农村开展社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思政课程、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专业思想教育活动等形式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和主要内容、大学生返乡创业和基层就业的有关政策进行宣讲解读,培养出能够下沉农村的高质量人才。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施吸引优秀生源的招生计划,运用专业教师、校友、企业的力量,群策群力,做好招生宣传,吸引校内专业成绩突出的本科生、外校的保研生和“双一流”高校的调剂生。在培养阶段实施双导师制度,选聘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校内外导师,除了在校内遴选兼具高层次学术和实践能力的师资力量之外,还需聘用企业中的专业人士作为校外导师,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明确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体系,前者侧重科研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后者侧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分型定位完善课程与教材建设。最后,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从源头起、从过程中、从终端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高层次人才资源。

开展基层人才的培训。乡村振兴基层人才主要是指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和从事“三农”工作的基层干部[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需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的乡村振兴基层人才队伍。研究出台吸引高校食品专业教师积极响应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选派专业教师去乡村担任助理、顾问等职务,结合当地发展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乡村振兴基层人才培训,加大培训力度,建立乡村发展人才库,用心培育一批从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领军人才、乡村工匠和从事“三农”工作的基层干部等,培养造就一支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队伍。

3.2 以科技支撑为生产力,激活乡村振兴智力引擎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是促农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高校食品专业应以科技支撑为生产力,发挥好科技优势,以科研项目合作助力乡村产业发展。高校食品专业要充分考虑学校、专业和地方的特色,加大与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从市场的立场出发,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推进品种和技术的创新,形成特色企业合作体系,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推动乡村食品科技创新,凝聚乡村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深化科技服务指导。高校食品专业农业科技服务可为乡村建设和发展贡献巨大力量,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心,充分利用在专业人才和农业科技上的优势,结合当地需求提供科技服务指导。一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选派专业人才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深入农村,与农民面对面地开展一线科技帮扶工作,把扶贫产业的生产、销售、加工、服务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把驻村“第一书记”打造成新时期乡村工作的一支主力军。二是开展科技特派工作。吸引专业人才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做到供求精准契合,做好科技结对工作,凝聚乡村振兴的科技力量,释放乡村振兴的科技之光。三是利用互联网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科技远程教育系统。这使乡村振兴基层人才通过网络学习科学技术、解答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满足对科学技术的需要,为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的基层人才。

建立科技特派机制。科技特派员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高校食品专业要理清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实施支持政策、组织保障和激励机制。要鼓励科技特派员以项目支持、技术参股等多种形式,与农村农民、龙头企业等对接服务对象形成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实现“科技+农村”的生产管理、经营销售的一体化,同时加大科技特派员经费投入力度,将科技特派员工作与职称评聘、评奖评优和提拔任用相挂钩,形成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进一步推动形成农民富裕、特派员受益、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

3.3 以社会服务为外推力,汇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开展定点帮扶工作。结合实际,安排高校食品专业在优势领域参与行业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坚持责任不卸、政策不变、力度不减、队伍不撤,在产业发展、消费帮扶、人才支持和技术指导、惠民生帮扶、项目规划编制等方面给予帮助,并进一步拓展帮扶领域,健全帮扶机制,优化帮扶方式,注重“三结合”原则,即巩固与发展相结合、存量与增量相结合、实践与规划相结合,形成上下统一、内外联动的工作格局,推进“内力”“外力”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高校食品专业应组织协调各方力量,组建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机构,科学规划服务主题、服务方式、服务人员和服务效果,采取全员参与、全面实施、全过程监督,保障社会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社会服务不仅要体现乡村振兴的应然愿景,也要把握乡村振兴的实然状态,不仅要针对具体的“点”与“事”,更要着眼“面”与“群体”,避免社会服务出现下乡“水土不服”。

4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决策,擘画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宏伟蓝图。高校食品专业要乘势而上,借势而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传递好“人才的指挥官、食才的交接棒”,充分发挥高校食品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描绘出以“食”帮扶乡村振兴的绚丽多姿的同心圆,吹响助力富民强村的时代笛音,奏响赋能乡村振兴的崭新乐章。

猜你喜欢

战略食品科技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食品造假必严惩
战略
科技助我来看云
战略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