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指导下技工院校“双螺旋”劳动育人模式的实践
2024-04-09戴庆海刘玉婷
戴庆海 刘玉婷
■摘 要:黄炎培作为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者,在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劳动教育思想。培养德技并修、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的育人目标。相关调研表明,学生掌握劳动知识不够,劳动习惯不好,劳动能力有待加强。在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围绕提升学生劳动素质这一中心,形成劳育课程和课程劳育相结合的劳动育人模式,将劳动教育思想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统一、课堂内外相统一。经过实践,学生劳动意识得以增强,劳动品质得到提升,劳动精神得以弘扬,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的劳动能力得以提高,并在日常生活和综合测评中都获得了进步。
■关键词:技工院校;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
■课 题:本文系第一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课题“当代技工院校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JS2022YB432)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内涵
双手万能、手脑并用是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劳动教育的目标是服务社会发展
黄炎培是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奠基人。1903 年后,黄炎培创办了多所学校,使得劳动教育思想得以落地实践。接着,黄炎培在多地考察过程中发现学生缺乏专业素养和谋生所需的一技之长,教育无法直接服务于生产劳动。在此背景下,他积极推广发展劳动教育思想。
(二)劳动教育的内涵是促进人格发展
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蕴含在职业教育思想的论述中,其内涵在于倡导敬业乐群、劳动神圣的价值观,形成手脑并用的劳动能力,最终达到服务社会、增进生产的劳动目的。张琛、李珂认为黄炎培劳动教育内涵在于倡导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观。王晴在探讨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的内涵中提出将敬业乐群与工匠精神内涵相统一,劳工神圣与新时代劳动光荣相统一,手脑联合训练与创造性劳动相统一。
(三)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是实用主义
黄炎培是首位深度挖掘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独特价值的教育家。他倡导尊重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价值观念,将劳动内容充分融入教育环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大力弘扬劳动精神,转变社会观念。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劳动教育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谋生能力、健全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技工院校劳动教育现状
为更好地设计技工院校劳动育人模式,笔者借助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笔者所在学院1568名学生和8名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劳动教育开展基本情况
目前笔者所在学院已成立素养发展中心,建立了学工处和系部联动的劳动教育架构,制定了劳动教育制度文件并投入超15万元劳动教育专项经费。进行劳动教育主要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和劳动教育活动三种形式。
一是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学知识。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要求,笔者所在学院依据劳动教育课程大纲开设劳动教育课程。针对中级工第一学期开设不少于20个课时的劳动教育课程。围绕劳动价值、劳动形态、劳动主体、劳动准备主题,通过学科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劳动历史,认同劳动的价值,并能够掌握劳动知识。
二是专业课程突出劳动内容。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劳动教育,设定“梳理本专业演变历史”“正确、细致地整理劳动现场”等劳动教育目标,设计疑难问题解决、故障诊断与维修、创意设计、现场整理等学习过程。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并提升劳动能力。但在劳动教育的评价形式上,教师普遍认为评价形式局限于传统的分数评价、成果评价,并没有创新形式。
三是劳动活动展示技能。目前笔者所在学院依据综合育人改革工程建设和教学周安排,将劳动教育融入学院整体教学活动中,开发专门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设计劳动教育周、志愿服务、班级日常卫生打扫、家庭卫生收纳、烹饪、社团服务等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过程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在三个培养层次上,通过螺旋上升的活动设计,提升“五育”素养。如在中级工层级完成一道菜品的烹饪,高级工层级完成三餐中某一餐的制作,技师层级能够完成春节聚餐的食物烹饪。
四是劳动评价注重日常表现。在进行劳动教育评价时,依据课程和劳动教育目标,以学生劳动表现为依据,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进行观察式评价,采用“学生成长档案”“综合职业能力评价”等形式对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打分。
(二)学生劳动素质基本情况
采用五分评分制的方式对学生劳动素质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对于劳动观念的认同程度在四分以上,认可劳动精神,并愿意实践劳动精神,而在劳动能力上略显不足。
对学生日常生活劳动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虽然基本能够进行日常劳动,但在一些蕴含专业知识的劳动上有待加强。如在拖把制作、教室设计美化等方面因贴近日常实际,学生能够考虑全面,在解决置换滤网等综合性问题时,工作顺序设计能力不足。
对学生生产劳动的调查结果表明,因学生成长环境不同,对于农业生产、手工艺制作、工艺发明的接触程度不一,劳动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80%的在农村中长大的学生熟知农业生产、手工艺制作的流程,并具备基本的制作能力,而60%的在城市中长大的学生在工艺发明的劳动中更具有优势。
三、“双螺旋”劳动育人模式的内涵
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传播敬业乐群、劳工神圣的价值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手脑并用,促进人格发展并服务社会。而笔者对技工院校劳动教育现状的调研发现,学生劳动知识欠缺,劳动习惯未养成,劳动品质韧性不足,劳动能力有待加强。因此,为了满足新时代社会对于青年的劳动素质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应以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为引领,围绕提高学生劳动素质这一中心,形成劳育课程和课程劳育相结合的劳动育人模式,将劳动教育思想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统一、课堂内外相统一。
“双螺旋”劳动育人模式以“劳”“育”融合为主轴,将劳育课程与课程劳育组成两条分子链,通过劳动课程、课程劳育、劳育活动三个模块的技能学习和劳动实践,在三个模块相互作用下实现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和劳动能力的螺旋上升,最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技能人才。
四、“双螺旋”劳动育人模式的实践
“双螺旋”劳动育人模式的目标是学生在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层级能够在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和劳动能力方面实现螺旋上升,通过劳育课程和课程劳育的螺旋结构,借助劳动课程、课程劳育和劳育活动模块开展技能学习和劳动实践,提高劳动素质。
(一)劳育课程螺旋链
劳育课程螺旋链是“双螺旋”劳动育人模式的重要一支,主要是指劳动教育课程(课堂内)和劳动教育活动(课堂外),通过开设专门劳动教育课程,依据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课程大纲,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并将劳动教育活动贯穿课堂内外,实现课堂内学知识、课堂外解决问题的一体化学习模式。
1.重构劳动课程,创新任务模式
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开展劳动教育的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中级工第一学期开设20个课时的劳动教育公共课必修课程。依据学生层级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梳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课程内容,重构劳动知识体系,并以学习任务形式,设计“接受任务—制订计划—任务实施—检查评价”的学习过程,实现劳动知识学习理实一体化。
以劳动课程第三单元为例,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包括劳动价值、劳动光荣等内容,依据学生中级工层级目标和汽车维修专业特征,设计《汽车大国工匠养成》专业招生视频拍摄学习任务。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首先通过问题情境和任务描述明确任务要求,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对人员分工、实施流程、呈现效果等进行分工和策划,并按照计划完成任务,最终各小组根据任务实施情况进行汇报展示和评价。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计划制订的协助者,教师统一讲解劳动的价值、通过劳动获取尊严等劳动知识,引导学生尊重身边劳动者并向大国工匠看齐。在劳动实施环节,学生需要在专业教学场地完成任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以一个任务为载体,将劳动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提升学生组织策划、沟通表达、数字化设计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笔者所在学院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以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和设计理念为指导,将工学一体化课程中任务导向的设计思路融入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中,学生以真实劳动的执行为学习对象,经历从明确任务、方案设计、活动实施、评价反思的完整过程,以此丰富劳动知识,提升劳动品质。
2.设计劳育活动,实现内外联动
为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目标,提升学生手脑并用的劳动能力,在重构劳动课程的基础上,建立课堂内外活动联动机制,将劳动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组织学生参加日常活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建立家校合作、多元参与的实践活动体系。
如在中级工层级,依托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学生主导的“致敬身边劳动者”等主题班会活动,由学生自主收集素材并完成班会活动。依托笔者所在学院资源,组织学生参加“洁净校园卫生责任区”“学生劳动值周岗”“垃圾分类先锋岗”等形式多样的校内劳动,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家庭在学生劳动教育中发挥作用,利用假期组织开展“生活技能小课堂”“家庭生活实践”等实践活动,家校协同,帮助学生提升生活技能。
(二)课程劳育螺旋链
课程劳育是指通过主动挖掘各类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采取融入、渗透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熏陶和引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融入各种类型的课程,课程劳育是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各类课程,实现各类课程服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技工院校课程类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工学一体化课程三大主要类型。在文化基础课程中,注重将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融入课程内容,如在英语教学中,请学生用英文介绍劳动节和我国的传统节日;专业基础课程注重将职业价值、职业发展、劳动光荣等劳动观念融入课堂;在工学一体化课程中,设计劳动光荣、提升生产劳动能力等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明确劳动内容,在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树立劳动精神,养成劳动习惯,发挥课程劳育功能。
五、“双螺旋”劳动育人模式的实践效果
近一年来,笔者所在学院在部分专业实施“双螺旋”劳动育人模式的实践表明,试点班级学生的劳动能力较实施之前有了显著的提升。
(一)贯穿课堂内外,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劳动课程、课程劳育、劳育活动三个模块,将劳动知识、劳动品质、劳动精神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劳动相结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调研结果显示,95%的学生赞同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并具备按时到岗、自我管理、认同技能人才等劳动品质。劳动实践表明,学生能够完成家务整理、烹饪、卫生打扫、交通志愿者等各类劳动活动,具备劳动能力。
(二)建立专业联系,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认同
由于试点专业学生所处层级为中级工,学生对于本专业的价值、专业知识内容了解不多,采用“双螺旋”劳动育人模式后,学生能够认同专业价值,在专业实践过程中能够模仿大国工匠的行为,并在劳动过程中进行创新,坚定从事本专业的信心。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通过选拔“专业榜样”“专业工匠”等,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三)形成联动效应,有效提高学生的测评成绩
在每学期的期末,各专业采用综合职业能力测评形式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其中包括对劳动能力的目标设计。相关数据显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测评中劳动素质的表现比入学第一学期整体提升20%,学生能够更加规范地穿戴劳动服装、规范劳动过程并在最终输出成果或解决问题时关注细节,弘扬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晴.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新时代應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9(12).
[2]雷世平,乐乐.高职院校“课程劳育”的内涵、价值意蕴和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10).
(作者:戴庆海、刘玉婷,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