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特色劳动教育改革与评价路径探索

2024-04-09周中艳

职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劳动育人

■摘 要:本文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對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根据职业院校不同年级和专业学生的思维习惯、认知水平、专业知识储备和操作能力,从强化活动项目设计、优化过程管理、细化制度保障、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等方面,探索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融入教育实践的新路径,推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落地落实。

■关键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改革与评价

一、职业院校特色劳动教育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的地位随着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和课程改革的探索不断发生变化。1986年,我国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92年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明确要求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课程纲要(试行)》,将劳动课归属于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中,不再单独设立。随着应试教育、升学热的兴起,劳动教育逐渐被形式化、边缘化,成为教育中的短板。

2020年3月,为构建“五育并举”、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背景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基本内涵、内容要求等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职业院校要重点结合专业特点,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职业荣誉感,还应涵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厚植社会责任感。因此,如何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完善评价机制,将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强化劳动教育价值引领作用,构建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就成为职业院校需要不断探索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一)重智育轻劳育

职业院校在办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劳育的现象,未能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不少职业院校依照升学、就业的需要,把课程分为主次并区别对待,像劳动课这样所谓的“副课”受重视程度不高,劳动课程师资、场地、经费缺乏,不能按照国家要求开齐、开足、上好。还有的职业院校将劳动教育理解为简单重复的打扫卫生、整理内务等内容,安排后勤部门承担相关劳动课程教学任务;或者认为学生的教学安排中已经包含了实习实训课程,不需要单独安排劳动课,将劳动技能训练混同于新时代劳动教育;还有一些职业院校把原本已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项目等泛化为“劳动课”,缺乏长期、系统的规划。因此,劳动教育存在“有劳动、无教育、少教育”“为劳而劳、流于形式”的问题,育人价值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家长和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

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比,劳动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其独特的育人功能的实现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密切合作。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将学习文化知识放在第一位,将孩子的个人物品整理、衣服清洗等家务一手包办;有的家长还对学校设置劳动课表示不理解,认为孩子在校的任务是学知识而不是从事体力劳动。地方政府发挥统筹协调区域资源优势的作用不突出,未能给劳动教育贯通课堂内外、校园内外提供充足的社会劳动资源。

(三)劳动教育评价形式单一

教育评价在教育发展中具有指挥棒和风向标的功能,是推动劳动教育育人价值实现的重要抓手。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成绩评定是以书面考试或劳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的形式进行,忽略了对劳动过程的监测、反馈和结果的完善、改进,没有从端正劳动态度、涵养劳动品格、培养劳动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缺乏有效衔接

目前,在职业院校中,中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基本是各自独立的状态,对口专业在劳动教育中存在重复、脱节、倒挂现象。当前,90%以上的中职毕业生会选择继续升学,在此背景下,以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体、职业本科稳步发展的一体化培养模式正在形成,就劳动教育而言,同样需要顺应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中高职院校之间专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工作联动。

三、职业院校特色劳动教育改革与评价路径探索

(一)强化课程设计,探索开发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第一,立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规划、开设劳动课程。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规划,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专题教育、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时。第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劳动育人氛围。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专业特色,采取“纵向贯通,横向辐射”相结合的方式,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学生在校的各个阶段。通过开展“我是劳动小能手”“庆百年,感恩党”回馈社会实践及校内公益服务系列活动,将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融于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之中,让学生感悟劳动价值,培养劳动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内驱动力。第三,推进课程融合和学科渗透,按照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在各专业学科中深入挖掘劳动育人元素,推动实现劳动育人与专业育人协同融合。例如,中医养生食疗课程是基于中药学相关专业开设的必修课,该课中的药膳烹饪制作,涉及食材和药材的选取、称量、清洗、切割、烹饪等多个环节,这就要求在实训操作过程中,学生要分工明确,熟记制作过程中的操作要点,形成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劳动意识,在动手参与中体味“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工匠精神。

(二)强化活动项目设计,提升劳动实践专业性、参与度

相比中小学和普通院校,职业院校拥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双师型”教师等适合开展劳动教育的场所和师资资源。根据学生兴趣和专业特点,开发不同形式的专业类公益劳动服务劳动实践活动项目,明确劳动内容、周期、时长及具体要求,学生自由选择活动项目、报名参与,引导学生厚植爱国爱民的情怀。如中药专业开展“防时疫香囊制作”活动项目,学生通过亲手制作中药香囊,增进对中药传统技艺的了解;商品经营专业立足医疗卫生服务开展药店营业员体验、常用药品知识宣传、测量血糖血压等志愿服务劳动等。同时充分利用校区资源和就业单位资源,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开展劳模进校园等活动,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促进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互融互通。

(三)优化过程管理,完善劳动教育考核评价及激励机制

对学生劳动课程成绩的认定,不应只采取终结性的考试评价,而是要重视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与体验,探索开展过程性、增值性评价,将劳动评价考核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遵循专业培养规律,将劳动教育实践规划在不同学期实施,同时对劳动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专项评估。教师针对劳动实践的特点和要求,结合组内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志向妥善分工,同时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明确劳动纪律和要求,记录学生参与劳动实践过程的表现。同时,每个劳动实践小组聘请专业课教师、企业技师担任劳动技能导师,进行专业指导和讲解,使学生在沉浸式劳动实践过程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品味劳动创造价值的成就感,提升劳动实践效果。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开展“自强之星评选”“专业技能大赛”等方式选树优秀典型、巩固劳动教育成果,并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和成绩作为其参加评优评先的重要參考指标;职业院校还要注重适应产业发展新业态、劳动新形态的变化,结合创新创业比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研究衍生活动项目,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内在动力,建立长效推广机制。

(四)聚合育人资源,推进中高职劳动育人融合创新共同体建设

探索中高职一体化衔接培养模式,加强价值引导、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协同设计中高职劳动课程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标准、培养过程规范,打造中职阶段强基础、高职阶段强牵引的联合培养模式,推进劳动教育“多维贯通、螺旋上升、全段育人”共同体建设。

四、结束语

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通过强化课程和实践项目设计、完善评价机制优化过程管理、聚合中高职劳动育人资源,努力探索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格局,让劳动教育真正“活”起来,着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参考文献

[1]郑晓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建议:基于广东省6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21(32).

[2]高文红.高职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的时代要求、现实困境和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9).

[3]于秋叶,于兴业.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质量评价的四重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2).

(作者:周中艳,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党支部副书记)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热爱劳动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