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意义学习:“算法与数据结构”模块教学研究
2024-04-09金敏
金敏
【摘 要】意义学习基于真实的实践活动,从意义解构到意义建构,它倡导学生思维的综合发展,促成教学多方对话,从知识习得走向思维发展,从课本学习走向多维探究,从单向输入走向教学共生。本文以“意义学习”为切入点,探讨对初中信息科技“算法与数据结构”模块教学的启迪意义,并探索了意义学习的过程。
【关键词】意义学习;算法与数据结构;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2、03-076-03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与实施,进一步凸显全面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学生用算法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算法与数据结构相关知识理论性较强,又很抽象,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难度,课堂呈现负面化:教学模式简单化,学习内容枯燥乏味;教学过程灌装化,学生无法理解学习;教学知识碎片化,学生缺乏系统学习;学习注重功利化,学生失去学习乐趣。如何建构一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又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应用?
意义学习,看见每天学习的快乐
意义学习是一种关注学生与知识之间实质性联系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教师情境设计和知识建构的发展性。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关注知识的积累,还关注个体行为、态度和个性的成长。
1.“逻辑意义”挖掘:学习材料作用的充分关联
意义学习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学习内容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并且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应该从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结构开始,挖掘教材蕴涵的逻辑意义,关注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学习材料成为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生长点。
2.“心向意义”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实现
学生进行意义学习时,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会形成对学习的自觉要求。学生学习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生参与的各个学习和成长的场景;第二个层次是学生投入,包括认知、情感、意愿的投入,学生投入了学习便发生;第三个层次是学生学习,即专业知识、自我管理、迁移能力的呈现;最后一层是学生发展,就是发展核心素养。意义学习就是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心向意义”,促使他们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3.“显性意义”运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意义学习的过程中,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情感投入和知识输出,而是师生彼此成全的双向建构。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考虑学生的感受,尊重、赏识、启发、反思,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在学生活动的每一个层次都有相应教师角色的变化,在学生参与层次是组织者,在学生投入层次是促进者,在学生学习层次是激励者,在学生发展层次是伙伴。学习是师生之间的互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
意义解构,为意义学习体验奠基
教师在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统领下,对学习内容进行意义解构,多元化解读,整理出用于意义学习的素材和资源,精心设计目标、情境、问题、评价等,扩展课堂教学场域,创设开放的活动氛围,通过问题生发思维动机,促成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1.目标融合素养促系统领动
学习目标是实现有意义学习和有效教学的首要原则。意义学习着眼于整体,这种整体性,既体现在教材内容及其反映的思想方法的一体性上,又体现在各部分内容的有机联系上。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的系统结构了如指掌,才能把准教学的大方向,才能引领学生整体认识系统的知识结构,掌握理论体系,使得所学内容前后连贯,浑然一体。教师围绕教学内容,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整体设计单元目标,视角走向整体,发展学生的素养;精准把握单课目标,使得每课教学能够更好地为单元目标的达成而服务。
如教师解读课程标准、教师用书和教材,准确定位“算法”的逻辑起点,将学生定位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思考学生能学到什么、能做到什么,确定意义建构的内容,确定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确定学习迁移的能力(表1)。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就可以知道学习的预期结果,系统地引领学习的全过程。
2.知识联结生活助情境调动
思考的开始阶段就是经验,学习就是经验的不断扩展,不断同化新知。教师要捕获与学生生活环境、学科知识背景相关的、有社会现实意义的现象或活动,从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将新知融合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曾经经历的熟悉情境会对学生更有黏性,使其如临其境,可以引发高阶思维,也能够提供问题化的组织结构,提供有意义的目的。
例如,为避免单纯的概念性讲解数据结构的知识,教师引出现实事例:①超市为方便顾客和管理,设立电子寄存柜。“寄存”是如何实现的呢?(数组)②应用软件大多提供“撤消”功能,允许撤消有限的操作步骤。“撤消”是如何实现的呢?(栈)③银行、医院等为方便按序办理业务,都有“排队叫号系统”,你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实现自动排队的呢?(队列)在蕴含经验的情境中产生真实的问题,作为思考的刺激物,不断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为学习新知识提供稳定的附着点。
3.活动深度实践以问题驱动
真实情境的原始素材往往具有问题开放性、条件隐蔽性、价值多元性特征,不适合直接作为教学素材展开教学,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加工。教师要梳理核心概念,确认与这些核心概念相关的一系列基础知识和技能,以此达到知识与素养的兼得。在设计驱动性问题时,教师可以借助工具提前做调查,了解学生的已知、未知,并从学生那里获得问题的雏形,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特点,从这些问题中选择并转化,将抽象深奥的本质问题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指出持续思考、自我探究的方向與方法。
例如,选择排序比较次数问题,设计趣味体验活动:10个外观一样的被测物,只能使用天平比较两个不同被测物的重量,每次只能比较两个,设计方法最快得出结果。教师设计问题:①共比较几次才找到最轻物?②比较几次才能发现3个被测物中最轻的一个?③如果被测物有100个,要比较几次?④设计一个公式,计算在n个被测物中找到最轻被测物需要比较的次数。
4.学习日志运用引评价互动
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历程之中,发生在所有时间、所有环节之中。教师汇聚学生的活动数据,利用不同的分析指标对学生活动行为、经历等要素建模,了解学生的学习认知风格、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从目标情感、过程与知识等层面给予积极的反馈,提供个性化的报告、推荐、建议,从而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
教师可借助学习日志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的进度、解决问题时的困惑与突破等,这是非常好的过程性文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跟踪学习日志,并进行评分。教师通过翻阅学生的学习日志,可以找到学生学习中的需求,使得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意义建构,形成动态的连贯整体
意义学习注重让学生体验概念的发现过程,理解知识与技能背后的“理”,感悟信息科技的思想与方法,形成可迁移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像科学家一样遇到真实的问题并进行决策、思考、假设、验证,进行整合了技能、态度的实践行动。
1.课前探习:变“学跟着教”为“教为学辅”
有效的前置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课堂的自主与开放。探习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用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已知来到课堂,尽管零散、不成系统,但已做到“心中有底”,所以此时的学习不会是“漫无目的”地跟着教师走,而是带着思考、带着问题主动探究。有启发性的体验之后的“教”要比没有任何体验就“教”的效果明显好很多。
2.课中研习:变“教师讲授”为“主动探究”
杜威在《我们如何思考》一书中说“没有概念的生成过程,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的迁移,更不能对新体验产生更好的理解。”学习不是把概念直接装进学生脑袋里,不是被动、机械地习得,更不是重复地死记硬背,而是要回归学习的本质,回归学习是对问题的探求。
(1)实践探究。在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中,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不断洞察,有创造力地思考。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概念,逐步形成“专家思维”,使记忆更为深刻和持久。学生经历各种社会性的互动,对话、质疑、讨论,通过互助分享,达到知识的分享。如设计杭州到北京耗时最少的旅行路线方案,学生需要完成三个探究活动。活动一:问题分析,解析人工解决问题的步骤,体验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活动二:设计算法,进一步掌握算法的概念和描述方法,理解算法的概念;活动三:程序体验,借此了解程序语言的发展历程,体验Python程序的运行,并深入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2)迁移拓展。学生只有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原理和态度迁移到其他新的情境问题中,才能够产生真正持久的理解。教师要以促成反思和拓展为导向,引导学生复盘学习过程,展示并检验思维收获;梳理已有知识结构、体系,产生新思考;迁移已有方法、经验,创造新成果。学生在扩充和完善原有的知识结构,提升和发展思维品质,形成强迁移能力,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如设计不同的旅行路线方案算法,学生考虑交通费用最少、路程最短、时间最短等多种因素;组建团队,明确任务,设计方案并实施,形成作品并评价;使用多种工具方法,如头脑风暴、思维导图、搜索技术、数据建模等,发掘事实和方法背后的含义并谨慎运用,创造新意义。
(3)评估反思。教师组织学生对活动中的学习经历与体验进行讨论、分析和评估,表达感受、反馈意见,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有一定层次的感悟,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3.课后练习:变“机械重复”为“探究提升”
有意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课后,教师提供的课后习题要具有层次性、探究性和开放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升与发展,引导学生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基于“实物、实情和实地”去发现新问题,解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深入到学习中。这样不仅调动了信息科技学科不同领域知识,同时也调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从而实现信息科技学科内、外部领域的全景整合。
意义学习是重要的教学研究命题,其核心指向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全发展,在“心向意義”维度强调自发学习,在“逻辑意义”维度强调新旧联系,在“显性意义”维度强调以人为本。教师应领会意义学习理论,合理解构及建构,实现学生成长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建兰中学
编 辑:冯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