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育人模式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024-04-09冯安华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北京市育人科学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是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和北京市对外开放单位。2012年以来,学校先后成立温榆河分校、康营分校、睿德分校等13个分校,以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为核心的教育集团逐渐形成。该校坚持“一人一天地,一木一自然——让生命因教育而精彩”的办学理念,秉承“勤奋、求实、创造、奉献”校训,实施“人文管理,温馨德育,和谐课堂,阳光服务”的办学方略,推动育人模式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刊编辑:高中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贵校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获得多方面好评。请介绍您的相关思考与贵校的实践经验。

任炜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高中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是因材施教思想在新时代的体现,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有重要作用。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在多样化特色发展过程中,构建了“创新·卓越·多元”的育人生态,在育人理念、治理体系、课程教学、评价方式、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保障。

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要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核心。围绕育人目标,特色课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学校某一门(类、群、体系)课程实现卓越(优质),并融合学校特有的价值观和办学理念,逐步形成学校科学的课程体系、运行机制和环境生态,最终塑造学校的课程特色和课程文化,彰显学校办学和育人特色。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以学生为中心从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学习时空和重塑学习场景等维度,精准设计能够满足多样化特色发展的高水平课程群,以增强学生自主选择的精准性,满足个性化的学习体验需求,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依托国家级、市级特色教育基地建设,使课程建设从过去的“模块式”“阶梯式”向“立交桥式”发展。这里的“立交桥”,是指从课程建设与设置,要多层次(纵)、多通道(横)、动态交叉(意义关联),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复原知识立体关联的固有本质;要拆除跨越校园的围墙,借助社会教育资源;要从学生成长视角,为不同个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合适的“自助餐式”课程。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积极组织各学科教师规划、设计、实施单一学科与跨学科的课程群,开发了200多门校本特色课程,形成了侧重道德品质和人格发展的明德铸魂课程群、侧重人文修养和艺术气质的诚意润心课程群、侧重学科素养和兴趣特长的格物启智课程群、侧重思维品质和终身学习的学问思辨课程群、侧重国际视野与民族理解的融通课程群、侧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贯通培养课程群。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了王选实验班、强基实验班、人文实验班、王绶琯科创实验班的特色课程体系。这些举措把教学从教室扩大到校园,从校园延伸到社会,从书本联系到现实生活,并确保课程的基础性、选择性、思想性、时代性、实践性和整合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选择,助力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也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本刊编辑: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高中教育阶段是许多学生潜质与特长的成长期,对于发现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基础性的作用。请介绍贵校在这方面的创新举措。

任炜东:创新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动力,基础教育阶段是科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重要时期与培养强国后备人才的基础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衡量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学校要为拔尖创新人才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课程资源、教师队伍和相关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目标,通过五育融合助力学生在创新中成长。

一是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强化五育协同,注重实践教学,开展校园提案、模拟政协、模拟法庭、红色研学(博物馆、航天基地、卫星发射)等活动,参与央视思政大课拍摄(天舟发射现场教学、拍摄天宫实践教学)。打造系列特色思政课程品牌,丰富德育载体。学校从组织学生参观王选陈列馆到“百名科学家进课堂”系列学生晨会,再到系列国旗下讲话,使学生在学习科学家精神和科学创新方法中,坚定创新报国信念。

二是学校整体建构校本课程,实现五育融合。学校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建立科学家育人的课程。如王选实验班的课程体系,包含道德与生活体验类课程、体育与身心健康类课程、人文与艺术修养类课程、科学探究与创新类课程、信息学竞赛课程等。学校不仅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给学生们做报告,还组织学生到知名大学及各地开展研学活动——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制作的跨学科、多样态、项目制、表演式的作品大量涌现,让创新精神深入学生心灵。

三是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在“双减”背景下,我校积极探索分层科学设计作业,旨在减轻学生负担,精准评价与反馈,促进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发展。如物理学科作业已经形成了诊断类、巩固类、建构类为主的三类常态作业,同时还定期布置形式多样化的阅读类、探究类、实践类、制作类、调查类等弹性作业。这杜绝了无效作业,提高了作业布置的质量,丰富了作业的形式,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增加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

四是健全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开展院士讲堂、名家进校园、校友访谈、育人实践基地建设等活动,构建起校社共育创新人才的良好氛围。以已故王选院士的“创新精神、爱国精神、工匠精神、奉献精神、合作精神、好人精神”为引领,使演讲、手绘、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融入育人过程。为实现基础教育和高校课程贯通融合,聘请科研院所专家为拔尖创新学生进行课程辅导。例如,黑客攻防实验室与360科技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协议。学校还每年将学有余力的40名高中生、70名初中生送到高校院所开展短期访学,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培养其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本刊编辑:科学精神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与地方教育部门近期密集发布相关文件强调,在“双减”大背景下,要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最近又遴选了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据了解,贵校长期坚持科学教育,发展了学生核心素养,促进了办学质量的提高。请介绍贵校在这方面的创新经验。

任炜东: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一贯重视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组织机构健全,科技教师队伍强,相关课程体系完善,软硬件设施齐备,教学方式多样,教育成果丰硕。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学校从1983年就成立科技组,后成立科技教研组;在全市率先成立科学教育办公室,有专职科学教育主任和校区主管。

二是构建科学教育课程群。课程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2011年八十中学成为首批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高中特色试验项目学校以来,积极探索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以培养“具有强烈好奇心、形成基本科学思维、掌握一定科学研究方法、具备一定动手能力且具有科学家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为科学教育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依据“以人为本、多元开放、自主选择”的原则,构建了“三级立体生态”课程结构和内容,形成了涵盖七个学科的大科学教育“生态课程群”,包括必修、选修和社团竞赛课等78门课程。这些课程着力培养不同学生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兴趣潜质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

三是加强科学教育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学校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在通用技术等学科率先进行项目式的科学教育探索,随后在高中数学、物理、化学进行跨学科项目式的科学教育。学校将实验室走廊墙面、室内墙面和天花板都做了情景化设计,实现了“身边处处是科学”的沉浸式科学探究模式,并以教育数字化为突破口,开展科学教育的“教、学、考、评、管、研”等全场景应用,全力打造符合“教学个性化、教研协同化、评价多元化”的科学教育数字环境。

四是突出科学家精神培养,开展馆校合作教学活动。学校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科学家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灵魂和主线,形成“三全”系列德育活动机制。科学教育不仅仅要激发学生探究意识,让学生拥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功底和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科技自信自立、厚植其家國情怀。通过讲座参观、研学旅行、情景剧表演、读书分享会等形式,将科学家励志故事在真实情境中再现,充分挖掘价值观引导功能,让学生既感受科学家的崇高品德,又学习科学家的创新品质。学校与国家博物馆、中国科技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阿里巴巴、华为等机构合作,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活动。学校多年来在科学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天上有两颗小行星以八十学子命名;在2023年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金鹏论坛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数量居全市第一名;在2023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八十学子荣获“中国科协主席奖”。

本刊编辑:教育数字化程度是学校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2024年1月,贵校承办了北京市教育数字化工作推进会并荣获第一批“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称号,请介绍贵校在这方面的理念与举措。

任炜东:近年来,国家和北京市将教育数字化转型列为重点工作。我校深度落实,着力实施好“建、培、用、享”四大工程,推动学校数字教育生态建设。

一是智慧校园环境构建工程。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改革以来,我校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以完善教育服务资源配置与评价体系、规范数据体系为路径,全力打造教、学、考、评、管、研等场景泛在互通、高效协同的智能教育环境,拓展教育资源与学习场域,探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感知等新技术应用,推动“学习泛在化、教学精准化、教研协同化、评价多元化、治理精细化”。

二是师生数字素养培育工程。我校在硬件升级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构建数字学生画像、供给丰富可选择的数字智能课程、搭建国家—市—区—校四级学生展示平台,培育未来数字公民;通过承担数字化课题研究、开展混合式分层分类校本研修、搭建集团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基本功展示平台、完善教师数字化学习长效培训机制,推动教师队伍数字素养的整体提升。

三是数智赋能深度学习工程。搭建交互式教学、在线练习和测验、虚拟实验室等数字化平台,实现课堂实时互动、即时反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挖掘多样化学科工具,强化学科特色化技术应用,让学生通过体验、设计、操作、表达等多种路径,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学重难点、外化思维过程、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利用AI智能分析技术,采集教师教学及学生课堂、作业、考试等学习过程数据,实现教学练测评全维学情追踪,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监控调节和诊断总结,支持教学的及时优化和学生的个性化与差异化学习,助力教师减负、课堂提质,推动深度学习的实现和发展。

四是教育集团优质资源共享工程。以任务驱动教师开展学科内、年级内及跨学段、跨学科合作,建立集团教育资源库。截至目前,依托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发展研究院和学习科学研究院,八十中教育集团共享课程教学资源1万余个,其中1千余节微课在全国智慧教育云平台共享、点击量超过10亿次。应用直播型、共享型、资源型双师等课堂模式,组织昆明、雄安和北京三地学校同上一节课,实现优质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共享,赋能于教师,创益于学生。探索教育集团内联合一体化教研机制,建立3地15校区的虚拟教研室,开展学科校本培训、主题教学研讨、研究成果交流展示等教科研活动,推动北京、昆明、雄安校区优质均衡发展。我们将在数字化赋能教与学模式上下功夫,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能力。

编   辑:冯安华

任炜东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物理学科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委员,朝阳区凤凰计划领军人才。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朝阳区人民教师等荣誉称号。在《课程·教材·教法》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现主持全国规划办课题“智能技术赋能区域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猜你喜欢

北京市育人科学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