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科学课程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2024-04-09杨建清张敏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4年1期

杨建清 张敏

摘 要:太仓市在大力推进中小学科学课程衔接工作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课程教学“绝缘”问题,课程教学“冲突”问题,课程实践“倒挂”问题,课程评价“功利”问题。有效解决中小学科学课程衔接问题的策略有:以“大教研”为抓手打造中小学科学课程研修新样态,以一体化开发为路径构建中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以同课大讨论为渠道推动中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此外,还初步建构了“真实问题的情境衔接—实践任务的活动衔接—思维进阶的方法衔接—时空开放的技术衔接—综合素养的评价衔接”的中小学科学课程衔接区域实践范式。

关键词:科学学科;中小学课程衔接;整体教育改革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整体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科学课程衔接的区域实践研究”(批准号:D/2020/02/1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重视体系化设计安排,助力不同阶段有机衔接。各地要根据各学段侧重点,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向各级各类教育有机发展延伸。”这客观上要求中小学科学加快课程衔接的步伐,协同中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管理,系统配置教学资源,系列设计目标与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成效,推进科学教学改革,有效落实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要求,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益。

当前,太仓市正在大力推进中小学科学课程的衔接工作。本文总结推进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据此提出实践范式。

一、 中小学科学课程衔接面临的主要问题

太仓市在推进中小学科学课程衔接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接下来推进整体教育改革的首要工作。

(一) 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绝缘”问题

由于学段阻隔,初中和小学教师都有各自的教学任务,难以协调时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即使偶尔有交流,也是杯水车薪;加上中小学课程衔接意识不强,导致中小学科学教师沟通不充分。初中科学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因不了解小学科学教学和学生学情而采取“零起点”教学,导致教学费时低效。

没有形成中小学科学课程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体系,也是导致重复教学或过度教学的主要原因。初中四门学科分别在不同的教研组中各自开展研讨与教学,又设置在不同年级,彼此沟通不多,存在明显的壁垒,学科交叉融合不够,同一个领域的问题在四门学科中不能有效勾连。这需要依托2022年版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通过构建中小学科学课程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体系进行整体衔接;也需要通过中小学科学教师在衔接教研活动以及初中学段的跨学科教研活动中重点突破。

(二) 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冲突”问题

目前,太仓市各中小学均能开齐科学课,基本能确保课程内容的实施与课程目标的实现。但小学科学教师存在专业不匹配以及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例如,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存在诸多对应初中四门学科的内容,综合性强,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对相关学科都能有所了解与准确把握有点困难。初中四门学科中,生物、地理等非中考学科也存在教师专业不匹配问题,这导致一些教师在科学内容理解、目标定位、活动设计等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中小学科学纵向与横向上参差的教学水平,也容易导致学生在相关内容学习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而无所适从。这需要通过对中小学科学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及开展跨学段与跨学校的教研活动,来提高中小学科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增强中小学科学教学的连续性。

(三) 中小学科学课程实践“倒挂”问题

现行小学科学教材重视科学实验教学,强调“做中学”,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重点在于体验过程与激发探究。但过分强调兴趣与体验,容易忽视系统的科学实践方法与严谨的实践操作,导致很多学生科学探究基本方法和能力方面的缺失(如观察的方法、实验的能力、读地图的能力等),影响了科学探究过程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从而影响教学顺利进行。初中更注重操作的科学性与严谨性,需要更多科学实验的教学安排,但迫于中考升学压力,初中在动手实验方面反而有所弱化。这需要通过中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衔接,来为初中科学学科实验教学奠定基础。

(四) 中小学科学课程评价“功利”问题

许多初中学校的科学教育主要以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为目的,存在片面强化应试技能的倾向,对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重视程度不够,忽略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小学科学并非主要学科,没有严格的评价要求与规范的评价标准,对科学精神的培养不足,导致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与能力的欠缺。评价的脱节使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与领悟缺乏系统性与延续性。这需要从区域层面加强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价,以及初中科学学科课程实践维度的评价,引导中小学科学课程形成有效衔接的整体性评价体系。

解决以上问题,亟须在区域层面,以整体教育改革来加强中小学科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和学习评价等方面的衔接。

二、 解決中小学科学课程衔接问题的有效策略

为了解决中小学科学课程衔接的各种问题,太仓市将中小学教学衔接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通过区域推进中小学科学课程“大教研”,整体构建中小学科学课程体系,协同开展“同课大讨论”活动,有效打通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经脉”,实现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无缝衔接。

(一) 以“大教研”为抓手打造中小学科学课程研修新样态

首先,我们创新中小学科学课程的“大教研”机制,具体实施策略包括:其一,设立中小学科学课程衔接的专门机构。设置中小学科学课程研究中心、学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大教研组等,为中小学衔接“大教研”搭建沟通平台,铺设研讨通道。依托这些机构,组织专家与骨干团队整体规划中小学科学课程衔接方案,以九年一贯为整体,系统定位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和初中四门学科的课程目标,进一步确定教学内容,提出有效的衔接建议。其二,定期举行中小学科学课程衔接“大教研”活动。建立常态化的跨学段、跨学科互听互研的“大教研”机制,设计跨学段、跨学科研修记录单,组织相近主题的课堂教学观摩,深入交流研讨。每两周组织一次中小学教研组长会,请大家汇报两周以来的听课情况与课后思考,以实现中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互助共享、各学科主题课程的协同教研。2020年起,太仓市全面推进教科研训一体化半日研修制度,固定学科区域研修与学校研修的时间,以确保学科研修的正常开展。这一创新举措为中小学科学课程衔接提供了有利的研修条件。只要协调好小学科学与初中四门学科相关教师的半日研修时间,就可以解决跨学段、跨学科“大教研”在时间上的不一致问题,减少学校教务处研修调课工作量,实现中小学科学课程衔接的常态研修。

(二) 以一体化开发为路径构建中小学科学课程体系

“衔接”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对目前学制教育过程的补充。当前,衔接为主的学习逐渐深化为进阶学习。这种学习模式是螺旋上升的,需要通过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过程中进行中小学课程的一体化建设来保证。

一是中小学科学课程的一体化开发。对中小学科学课程进行一体化设置,可以为中小科学衔接教学中小学科学的拓展学习以及初中主题化的大单元学习、项目化的科学综合课程学习留出时间和空间。中小学科学课程的纵向与横向的衔接开发,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科学课程的系统性、连贯性与综合性;相互融通与渗透关联的课程开发,使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成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二是“瞻前顾后”的一体化教学设计。在充分研究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清楚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及掌握程度后,通过“瞻前顾后”的一体化教学设计进行衔接知识的有效传递就显得至关重要。小学科学教师要“顾后”设计,将小学科学知识往后延伸,除了完成小学科学教学任务外,还可以通过拓展的开放性设计为初中科学学科教学留下衔接点;初中科学学科教师要回顾小学科学知识进行“瞻前”设计,可以将小学科学学过的内容以及小学科学教师留下的衔接点作为导入情境和学习的基础知识,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有效避免重复教学。

三是“承前启后”的一体化教学过程。在不同学段的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一体化进阶学习的要求,搭建承前启后的学习支架,使小学科学学习成为初中科学学科学习的有效台阶。进入初中,学生可以小学的知识储备为起点开展进阶的探究式学习,实现一体化的核心素养培育。

四是“左顾右盼”的一体化综合教学。初中各门科学学科课程要努力达到跨学科的横向衔接。教师应跳出学科思维的定式,“左顾右盼”,灵活地结合教学内容,寻找合适的衔接主题或衔接点,实现从结构、内容、方法等方面与其他科学学科教学内容的归纳整合。

(三) 以“同课大讨论”为渠道推动中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

为有效解决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冲突”问题、中小学科学课程实践“倒挂”问题,我们以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同课异构的方式,带动中小学科学教师基于同一堂课开展科学衔接大讨论,在求同存异的讨论中解决互补性问题。

一是探索中小学科学课程衔接课堂教学策略。通过“同课大讨论”,中小学科学教师一起系统研读课程标准,从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视角围绕同一知识点对各自教学内容再编排,异中探同,找到知识的相同点,由简入深,由易至难;同中探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力区别,调整教学方法,从而加强小学科学知识与初中科学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初中科学学科教师成为小学科学教师遇到科学问题时的“高参”,解决小学科学教师学科专业不够全面的问题;小学科学教师推动初中科学学科教师对同类科学问题进行深度研究,以防中小学科学课程内容难度“倒挂”。通过“同课大讨论”,小学科学课堂提高了科学性、系统性与规范性,初中科学学科课堂强化了趣味性、实践性与进阶性。

二是探索中小学科学课程衔接实验教学策略。实验及实验之后的分析,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路径。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较为简单,侧重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更注重兴趣与体验;初中科学学科实验的步骤更为细致全面,实验的设计更加注重实验后现象的原因、结果分析以及科学的结论,更注重实验探究能力和思考的过程。具体实验衔接教学中,我们探索出了“缩小最近实验距离”的策略,通过初中生物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一体化,缩短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初中相关实验操作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间的距离,实现基于小学科学实验经验的初中科学学科实验进阶学习,有效解决了中小学科学课程实践“倒挂”问题。

三、 中小学科学课程衔接策略的扎实落地

在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太仓市通过研究实践、总结交流,再研究实践、总结交流,逐渐形成了“真实问题的情境衔接—实践任务的活动衔接—思维进阶的方法衔接—时空开放的技术衔接—综合素养的评价衔接”的中小学科学课程衔接区域实践范式。

“真实问题的情境衔接”让学生有话可说。依托日常生活、工程设计以及社会问题等创设的学生熟悉的科学学习情境,提升了科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乐趣。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展开科学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通过同课异构,将小学创设的科学情境自然迁移到初中科学学科课堂上,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纵向拓展。

“实践任务的活动衔接”是以合作探究、项目学习或实验活动等实践活动的方式,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践探究、实验验证,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形成成果。通过同课异构开展中小学有层次的同主题科学项目学习,设计一体化科学实验方案,促进了相对薄弱的初中科学实践教学。

“思维进阶的方法衔接”是在分析中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异同后,从提升思维高度、延展思维广度、挖掘思维深度等层面,有效衔接中小学科学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例如,小学科学和初中科学学科的教学,都用到了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合作学习、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初中科学学科教学用到的理论分析法,相比于小学科学难度更高,从操作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小学科学提到的概念较为单一;初中科学学科中除了上位的大概念外,又衍生出诸多下位概念,需要梳理整合。小学科学注重现象体验,无须深入分析;初中科学学科注重学科思想,要提炼出学科本质的原理与规律。初中科学学科在思维高度、广度、深度方面都要比小学科学高一个层次,衔接时教学方法也要相应进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时空开放的技术衔接”是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中小学科学教學研修交流平台,建设中小学互联共通的科学备课网络、一体化实验教学网络、中小学科学衔接教学与学情调研网络、中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网络和空中科学课堂等。这有助于解决学段空间分隔与学科内容分隔的问题。中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分工完成小学、初中的教学实录,相互观摩后展开研讨;也可以随时通过课程资源、教学视频了解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学情,寻找有效衔接点。

“综合素养的评价衔接”,是指中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水平、技能方法、思维品质等方面的进阶发展,还要评价学生在参与科学实践过程中问题意识与批判意识、公平意识与合作交往能力、开拓精神与探索热情、学习兴趣与创新潜力、科学态度与责任、科学精神与品格等综合素养的进阶发展。中小学科学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通过建立从小学到中学的科学课程学生档案的方式,使中小学科学教师更快地把握学情,更客观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经过多年区域整体推进中小学科学课程衔接的课改实践与研究探索,我们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科学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深化、良好科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为小学生适应中学阶段科学学科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后续科学学科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同时,我们强化了太仓市科学实践教育,激发了学生研究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尊重证据、认真严谨、敢于批判质疑的科学态度,以及团结协作、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通过科学课程衔接项目活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引导中小学科学教师进行课程衔接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进一步扎实,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整合能力以及科学教学专业素养进一步提升。在此基础上,我们营造了区域科学研修新生态,打造了科学课堂教学新样态,形成了一批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和优质课程资源,使太仓市科学课程走上中小学衔接的新台阶。

(杨建清,江苏省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张 敏,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