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山水画中水的应用

2024-04-09塔里哈提·阿黑哈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审美意蕴中国山水画

摘 要:山水画是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在整个绘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研究水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应用,主要介绍了山水画中水的具体形态与作用,分析了水在山水画中的审美表现和意蕴,探讨了水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存在意义。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水;审美风格;审美表现;审美意蕴

中国传统山水画简单来说就是山与水等自然景观组合在一起形成的风景画。汉字“山”与“水”都是象形字,它们的甲骨文字形就像山和水的形状,用来表达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山水画并不是简单地对自然景观进行展现,而是通过表现自然景观,赋予景观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历代文人都喜欢山水画,赋予山水画精神气质,使山水逐渐植入中国传统精神,并且成为最稳定、最具备文化底蕴的形象。

中国传统山水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大量学者研究,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水往往被作为一种意象表达,导致人们忽视了水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在传统山水绘画中,画家一般是将山作为重要的描绘对象,主要原因可能是人们都喜爱山的崇高形象及其承载的思想情感。画家们对于水的表达就像对云雾的表达一样,一般都是将其作为一种衬托,从而显示出山的崇高。这就导致水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发展较慢,没有产生太大的变化。近年来,学者们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增加了对水的研究。基于此背景,本文展开了对山水画中水的应用的研究。

一、中国山水画中水的具体形态与作用

(一)水的形态

1.静水

山水画中所谓的静水,是指水是平静的,没有大浪和涟漪。静水很容易表现出水的柔美。在早期的山水画中,水的表现一般集中在表现水的阴柔之美,用来突出山的壮丽。水不仅被忽视,而且在技术上也没有得到充分开发。静水在山水画中也占有很大的空间。山水画中的静谧与波光粼粼的水面有助于创造画面的意境。古代山水画中的水主要是静水。当水在山水画中占有重要地位时,结合平远法,自然会有中国古代文人所倡导的朴素含蓄的审美境界,体现空灵的意境。比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有着广阔的水面,辅助几条简单的水纹,就给人一种纸上满是水的感觉。

2.动水

山水画中的水有多种形式,如泉瀑、巨浪、江海等,这些都是自然界常见的景观,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激流,可归为动水类。水流在人们心中是一个永恒的运动状态,它不仅象征着永恒的变化,而且象征着永恒的延续。因此,流水作为山水画的表现对象就会给人带来运动的感觉。

泉瀑通常都是从山上流下来,与溪流形成和谐的组合。泉水和溪流从同一源头绕山而流,这是平静画面的关键。例如,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画面中主峰突兀,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雄伟的山脉和岩石以密集的皴纹为代表,石缝中的泉瀑一泻千里,有效体现了幽深的感觉。

江海在山水画中的表现是独特的,因为江海不像一般的溪流、泉水、瀑布那样规则,那样容易概括。由于江海面积大,水底有浅滩、暗礁,不能顺利流淌,因此会有回流扭曲,或由于风力产生波浪。对于江海这类水态的描绘就需要结合皴染的方法,比如,江海波涛汹涌,海浪翻滚,所以对江海的描述要突出波浪的方向,用细线画出水花四溅的效果以及波浪翻滚的气势。比如夏圭的《钱塘秋潮图》,画出秋潮来袭时钱塘江的滚滚巨浪。在这幅画中,波浪被放置在画的中心,近处有悬崖和岩石,混合着树木,远处峰峦起伏,视线模糊。在画面中间,在视觉集中的位置描绘“潮线”的方向,勾勒出波浪的轮廓。白浪汹涌,水花跳跃有力,具有节奏感。运用浅墨勾画出水波的凹凸不平,使整体统一和谐,美观大方。

(二)水在山水画中的作用

1.调节画面虚实

山水画中的水起到了调节画面虚实的作用。画家在进行绘画时,一般都会在画面中引入水,以此来进行画面虚实结构调整。如果一幅山水画中没有水,就会使画面结构表现过于复杂,透视焦点单一,从而造成画面过于拥挤,缺少层次。

2.调节画面景深

山水画中一般有三种景深,近景作为视觉焦点,没有远近,只有一个视点,画家可以根据颜色的强弱来拉开视点的距离和位置,而景深的实际感觉仍然是粘连的。“远山无皴”也不可能将山的外部轮廓虚化。在山水画中,水的重要作用就是调整画面远近距离。

二、中国山水画中水的审美风格表现

(一)曲线美

以曲线表现水的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早期的陶器纹样和石窟壁画。原始彩陶以及石壁上粗略的描绘,对于山水画中水的表现产生不小的影响。在马家窑文化出土的陶器中可以看到,陶器上的纹样一般都是圆涡形纹,在视觉上给人强烈的运动感。陶器中的波浪纹、平行纹或长或短,或是圆弧状或是旋涡状,相互交错在一起,搭配网格、直线,最终形成了起伏跌宕、具有强烈节奏的视觉感受。水运用曲线来进行表现,能够有效表现出一种欢快、跳脱之感。如清代黄鼎《长江万里图卷》,水虽然也是用曲线来表示的,但在这幅作品中,曲线占主导地位,中锋用笔,水面呈波浪状。先在附近画出波峰,再利用小弧点形成波浪的起伏姿态,利用波浪的沉重性画出水面的起伏。在水的表现上,画家积极探索表现语言,并随着曲线运动的趋势、笔墨技法的提高以及渲染的结合,将水的表现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空寂美

一般山水画中水的表现是用线条来实现的,发展到了宋元时期,画家们改变了发展方向,不在像以往那样运用线条来展现出水的动态美,而是运用大面积的留白来表现画面的空寂面貌。宋元时期山水画中水的空寂面貌形成,与当时文化环境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从绘画实践的角度看,山水画发展到北宋以后,在基本解决了山水形似的问题之后,不再走视觉探索的道路,而是转向抒情写意的方向。这一变化符合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内在特征,因为山水画在文人眼中被视为“心印”,即所谓山水画“本自心源,想成形迹”。

(三)韵味美

中國传统山水画中水的表现风格从整体来看,从线型逐渐向绘型转变,或者说是从线到面过渡。在变化的过程中,渲染与皴染的技法被广泛运用。水的表现风格从线性到绘型的转变并不是非常明显,但是如果水的表现与皴染相结合,那么水以面造型就非常常见。在这个过程中,渲染和皴染的技术起着关键的作用。马远的《梅石溪凫图》画山石用披皴法,溪水则是细笔中锋,然后淡墨渲染水面,从而表现出微风吹拂、轻波荡漾的韵味美。

三、中国山水画中水的审美视觉表现

(一)水的表现形式

1.线

水的形态和水势的表达都离不开线,线经过不同的组合而形成水纹。山水画用线条勾勒出水优美、迂回的姿态所带来的不同美感。例如,水波的变化有不同的姿态,表现出微风细波或者是惊涛巨浪,它们对应着不同的画线技术。这些精美的水纹样表明,先民从对水的认识、对水的崇拜和热爱、对水的多变形象的把握中,提炼出了自己独特的对于水的情怀。水纹的不同状态传达出不同的心理感受。中国山水画在以线为造型的表现中有效向人们展示出了线条的魅力,运用不同的线条呈现不同水纹的形象,中国画的水纹主要有曲线纹、鱼鳞纹和网巾纹。水纹样经过发展演变,到了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出现了由不同弧线组成的长而密的云线。流动的水意象与先民印象中优美的曲线特征有着内在联系,用抽象的方式表现水的状态。曲线纹分为有方向的简单曲线以及没有方向的曲线。在一定方向上有规律地运动的波浪线就是有方向的曲线,比如旋涡纹以及波浪纹,因为方向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没有固定方向的水纹,表现随意,能够有效展现出水的灵动与自由,画家们经常使用方向多变的曲线来表现水流流动的气势。

2.留白

古代山水画画家普遍采用以留白暗示水的表现方式。由于艺术观念的转变,山水画的水放弃了对视觉现实的探索,转向虚无而非现实的手法。在山水画中,水以空白进行处理,给人虚实相生的感觉。山水画中水的空白表示与传统哲学中的“有生于无”的概念是一致的。中国山水画的独特之处在于,画面中“虚”的感觉是没有办法进行表现的,所以用抽象的空白来表达。在山水画中,“水天一色”往往是空白的,实景越真实,虚景越虚拟,画面就会容易引发人们的想象。在倪瓒的《六君子图》中,空白水域是畫面的主要部分。近岸和远岸被故意分开,分别在顶部、中部和底部留下空白。中间空白很大,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作品中运用了一些简单的元素,如近岸的疏林、大片空白水域等,视觉上虽然给人虚空的感觉,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二)水的色彩表现

“因意写形,意象造型”的文化观念,导致山水画不太注重色彩的表现。在儒、道思想的影响下,古代山水画从“青绿重彩”向“写意水墨”方向展开。在青绿山水画中,色彩本身并不是一种自然的纯色。虽然绘画理论也提出了“随类赋色”的理性认识,但在后来的绘画实践中还融入了许多画家的主观思想。青水绿山画主要受儒家五色思想的影响,即对山水意象过滤后形成的感觉,是对心理色彩的再现。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水墨山水画中,画家选择使用黑白两种最基本的颜色,表现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视觉的“无”产生心理色彩的“有”。水的颜色总是白色的,而风景是黑色的,黑白之间有强烈的对比。王维的《雪溪图》中运用了墨染之法画水,即运用黑色层层渲染,呈现出灰黑色的效果,表现惨淡萧疏的景象。

四、中国山水画中水的审美意蕴

(一)意境的营造

意境是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意境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组合并出现的艺术境界。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进行统一,从而达成一种和谐。在进行山水画创作时,要注重对于意境的创造,从而为山水画中水的创造以及鉴赏提供一定的基础。水是我国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元素,是一幅山水作品的精华所在。中国山水画中被赋予了“道”的概念。这种“道”的关注也是山水画的最高审美境界。中国山水画中的水不仅要给人外在形式以及风格上的视觉感受,同时还要对画家主体意识进行认知,使观赏者能够感受到画中具备的艺术美感。作为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也是表达整个山水画意境的主体之一,运用不同的创造方法也能够使画家呈现出不同的意境。山水画中水的意境表达,不能缺少的就是它的艺术语言,也就是构图、笔墨以及线条等。山水画的构图不是简单的景色组合,进行水的表现时也不单单只是描绘,而是画家在意境的指导下,对自然界中的静物进行浓缩、凝练,其中蕴含着画家的情感。因此,构图本身也是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山水画的内容是丰富的,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了画家的审美感受以及审美创造。

(二)情与境的统一

一般山水画都会有情境的体现。情境有两层概念:一个是艺术的表现,另一个是脱离作品,让人能够产生联想的意境。山水画中水的意境不仅是情与景的融合,而且是审美观念与客观事物的融合。在绘画中,只有将水的表现和个人情感转化为视觉语言,才能创造“天人合一”的境界。画家可以运用水景来对自身进行刺激,这基于画家对生活的感知。画家的感知和修养越深,山水画中的水的意境就创造得越深。比如上文中提到的马远《寒江独钓图》,这幅图中除了船舶周围寥寥几笔的波浪外,其他地方都是大面积空白;还有夏圭的《溪山清远图》,在图中,作者也是运用简单的几笔来对江面进行表现,没有描绘过多的水纹。但就是这种留白,容易让人产生联想,让人们获得一种宁静之感。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水在山水画中的应用,介绍了水在山水画中的作用,分析了水的表现形式,总结了山水画中水的审美表现和意蕴。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水的视觉形象在山水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画面中的象征形象,它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水的美学研究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包括形式美,更包括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意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是山水画的审美符号,只有理解其内涵,才能通过观赏者的思维联想,让画面中的水变得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郑娇娇.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水”的审美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2]张艳菊.山以水为脉,得烟云而秀媚:论山水画中的水和云[J].大众文艺,2014(4):58.

[3]申敏.浅析“皴法”在山水画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23):103.

[4]黄少林,向立群.“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J].艺术科技,2016(29):215.

[5]刘鹏举.中国山水画“水法”的运用及意境[J].华章,2013(12):92.

[6]朱路昕.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特质与功能[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

塔里哈提·阿黑哈提,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审美意蕴中国山水画
浅谈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的文化传承
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论明代文人茶画中的审美意蕴
中国山水画中线条的民族性
《大鱼》的意象叙事及审美意蕴
中国山水画留白技巧探讨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试论朝鲜朝文人李廷龟的中国山水游记创作
中国山水画对景创作教学探析
化妆品外包装设计中中国元素的审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