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园·四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展示沪深教育融合样态
2024-04-09于鸿燕李志宏向伶俐
于鸿燕?李志宏?向伶俐
【摘 要】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存在劳动教育内容碎片化、场域单一化、任务简单化的问题。深圳市龙岗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龙岗学校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开展具有沪深教育特色的、丰富而开放的“三园·四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系统推进实施研究,提升劳动教育品质,使劳动教育高质效落地,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文章从多方面解读“三园·四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园·四融 劳动教育 课程体系 融合样态
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2022年新课标颁布伊始,深圳市龙岗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龙岗学校(以下简称“上外龙附”)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以“精细、精深、精粹、精准、精密”的“五精”原则构建与系统推进实施基于沪深融合的“三园·四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构建立体融通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上外龙附是深圳一所引起社会关注的名校,其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体现沪深教育融合办学特色的元素,实现学校办学理念“探索世界,成就未来”的外显课程体系之一。上外龙附由校长牵头,结合上海优秀教育经验,由课程科研中心进行顶层设计规划,目标指向核心素养,以学段贯通、系统化、序列化、主题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多元化课程资源开发模式,构建立体融通的“三园·四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二、创设融合多维的劳动课程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再发展逻辑,上外龙附课程科研中心通过精深研读新课标,深度解读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新内涵——从劳动形式到劳动实质、劳动生产与消费相统一,从简单劳动工具到信息科技化劳动工具,从单一学科到整合学科等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的变化,对劳动课程的特征、类别、需求、实施策略等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以“大主题”“长周期”“坚持做”“项目化”的任务群形式,精心设计劳动课程任务群,确定劳动课程的主题定位,创设劳动课程。
(一)课程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构建具有沪深教育特色的丰富而开放的多维劳动课程任务群。任务群中的劳动课程以项目为载体,以优良传统的传承和时代特征的彰显为关键词,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该课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个场域。
(二)“三园·四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解读
三园:劳动教育场域涵盖家园、公园、校园。
四融:劳动教育课程融合生活、生态、生存、生涯。
“三园·四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劳动课程结构为框架,以概念思维为导向,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类实践劳动为主线,以“探春、嬉夏、品秋、悦冬”为主题纵线,以家园、公园、校园为场域,以优良传统的传承和时代特征的彰显为关键词,融合课程任务群,设计了多个大主题的劳动任务,将劳动课程融合生活、生态、生存、生涯教育,在家园、公园、校园场域实现劳动全方位、多元化、立体融合实践。“三园·四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了劳动课程“实践性”“生成性”“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
(三)课程目标
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丰富多彩的劳动过程,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获得劳动幸福感,在劳动中感受美好的存在,习得幸福生活的能力,感悟生命的意义,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实现“以劳育人”,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设计高阶思维培养的劳动课程
“三园·四融”劳动课程体系结构中课程任务群的设置,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课程任务群及群内的每个任务具体而又相互关联,做到课程相互包容、家校有效合作。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完成立体融合的劳动课程任务,使学生在真实的认知和学习情境中将多学科知识和劳动技能学以致用,让学科知识在劳动中解决真实问题。课程设计的其他关注点是使学生通过研究型学习、跨学科学习、综合性学习,完成劳动课程的项目内容,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最终在劳动教育情境中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达到高效劳动育人的效果。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位,以体验实践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以提升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深挖课程资源,将学科课程与校本课程深度开发,彰显学校文化内涵。
四、建构劳动课程多维可视化评价体系
运用教学评一体化策略,建构劳动课程多维可视化评价体系,以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契机,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是劳动课程实现“五育并举”的重要途径。
(一)重点考核学生基于智慧校园评价的综合素质
在实践中深入探索包括“劳动实践”“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等多维评价要素的可视化评价体系。通过在“钉钉”平台上开设班级量化、学生个人评价等栏目,逐步实现了“劳动小能手动态画像”,对学生包括劳动实践等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建立“争章台”奖励机制,通过钉钉平台,提供“争章途径”
学校针对高中低学段的学生提供“争章点评”菜单。“争章点评”菜单既注重学生平时表现性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又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既有对学生的劳动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又有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质量和劳动精神的评价;既有对劳动成果的评述,也有对劳动过程体现的评述。同时,还包括劳动能力方面的内容,如关注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分工合作等,激发学生劳动成长动力。
(三)形成从学校、学部、年级、班级四个层面对学生成长评价的多视角多维度记录
师生共同参与评价,鼓励家长参与评价,探索家校合力评价,以可视化形式展示多视角评价结果;通过自主设计的“学生劳动手账”,形成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的立体的学生劳动评价记录。建立学生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劳动过程和结果记录机制,健全劳动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劳动实践过程,将劳动评价变成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结果性评价,重在对学生个体发展的评价,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毕业考核的依据之一,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通过养成记录瞬间生成的成长记录“学生劳动手账”习惯,可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可以清晰地还原和再现每个学生劳动实践成长和進步的足迹,记录下学生和教师共同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感人瞬间,对于学生的持续成长更是一种激励。
五、推进劳动教育课程高效实施
为推进劳动教育实施进程,上外龙附建立由校长负责、副校长牵头制定课程科研中心整体规划,联合中小学部、各级组统筹推进与管理,以劳动教育教师团队、班主任团队、综合实践科组、艺术科组、科技信息科组为实施主体的劳动教育实施管理体系,全方位、垂直化推进、落实劳动教育在全校的实施。建立家、校、社劳动教育“三位一体”的协同实施机制,统筹劳动教育资源,通过设置劳动必修课、劳动选修课、融入学科课程、一班一特色、家庭劳动课程及评价机制健全的多维可视化评价体系,构建具有沪深融合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劳动教育日常化、常态化、多样化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新局面。
六、结语
劳动教育是实现基础教育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战略需要,上外龙附的“三园·四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沪深教育融合的教改探索,以“探索世界,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为宗旨,以劳动课程为育人载体,有效促进了提升劳动素养与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有机融合。构建具有沪深教育特色的丰富而开放的多维劳动课程任务群的“三园·四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展现了上外龙附文化特质“海纳百川之源,兼容并蓄之情,传承好学之力,探索敢为人先,执着追求卓越”,展示了沪深教育融合样态。上外龙附会继续在探索践行中寻找沪深教育的契合点,在深圳这片教育沃土上,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