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跨学科教师合作破解研学课程开发困境

2024-04-09黄朝侠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跨学科

黄朝侠

【摘 要】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综合实践育人模式的一种,其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学课程开发依然是各个学校面临的难点和现实困境,课程开发存在三个误区,深层原因在于学科教育的重重壁垒。基于研学课程开发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开展跨学科合作,能够有效突破当前研学课程开发的困境,同时聚焦主题设计、课程实施,开展跨学科联合教研,能够突破研学实施困境,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合作文化的形成。

【关键词】跨学科 教师合作 研学课程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确定将研学旅行课程纳入学校教育学分系统,研学旅行明确成为考察探究类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重要内容。在政策的推动下,各地出现了研学旅行热潮,但研学旅行课程化之路正处于起步阶段,仍然面临种种现实困境。

一、研学课程开发的现实困境

研学课程是否科学、规范直接影响研学实践的育人效果。但是对于研学课程的开发并没有具体的操作策略,一些学校在研学课程开发和实施时更多地关注外在“形式”而忽视本质“内容”,关注“活动”流程而忽视“课程”价值,关注旅行安全而忽视学习规划,育人目标的实现变得困难重重。

(一)唯形式,缺乏目标意识

此类研学课程目标设计模糊,只是将研学旅行等同于春游、秋游、参观游览等户外活动。教师一味强调安全而忽视内容的设计,重“游”轻“学”,活动随意,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式地游览,失去了自主性,缺乏明确的目标任务,缺乏深入的探究体验,其过程只是短暂的感官体验,研学归来,短暂的收获很快就“灰飞烟灭”。

(二)唯学科,缺乏生活关联

在传统分科教学的影响下,教师更多地把目标聚焦于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和书本,把研学课程当作课堂的“搬家”,换个地点学习学科知识,在景点朗读故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换个地点做数学题,无视学生的兴趣和现场感受,脱离真实生活和学生的情感体验,难以做到将课程与生活紧密关联。

(三)唯活动,缺乏深度思考

有的教师认为研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在校外活动,教师只是领队。研学过程完全以學生自主活动、完成任务单作为全部内容,学生拿着任务单四处寻找问题答案,类似于放在景点、博物馆的“开卷”考试,看似热闹、自主,实际上缺乏探究过程,缺乏深度思考。

二、研学课程陷入困境的影响因素

深入思考研学课程开发的现实困境,我们发现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教师课程意识薄弱、课程价值不清、学科思维有局限性。

(一)课程目标虚化,对研学课程价值认识不足

目标对课程的开发起着导向和引领的作用。在现实的研学课程开发中,教师缺乏目标意识。首先,对研学课程育人价值认识不足,将其作为课程花边点缀;其次,研学课程目标的层次性不清晰,育人价值如何落实到课程目标、主题目标,怎样逐层具体化,可借鉴的经验较少;最后,在主题活动目标把握上,没有结合学生学情和地方实际,使得研学旅行变成无意义的走过场。

(二)内容设计窄化,学科教师课程开发意识薄弱

学科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主流。受此影响,教师也习惯以书本为中心,安于自己任教学科的“舒适区”,课程开发意识薄弱。研学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跨学科实践性课程,需要教师进行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对于学科教师来说富有挑战性。很多学科教师困于课程开发能力不足,只能基于自己的学科来进行设计,比如数学学科的测量、计算,语文学科的诵读等,造成课程内容的窄化。

(三)过程指导弱化,教师现场指导能力有局限

研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学课程的“情境性”“真实性”“生成性”“体验性”“开放性”等课程特点,决定了它的开展必然是跨学科的,需要跨学科团队来保驾护航。各个学科教师都要站在育人的角度积极参与到研学课程中来,每个人都承担着指导责任,避免出现实施过程“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三、跨学科教师合作:破解研学课程开发困境的策略

研学课程开发质量直接关系到实践育人的成效,而课程的开发归根结底在于教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强化各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各学校统筹各门课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安排。《方案》的颁布为破解研学课程困境提供了新的视角——跨学科教师合作。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江南古镇黎里。学校因地制宜,挖掘地域文化所蕴含的课程资源,积极建构基于古镇资源的小学研学课程。学校以《遇见古桥·遇见黎里》研学课程开发为例开展了跨学科教师合作。

(一)基于研学主题,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

从2022年版各课程标准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来看,跨学科主题学习大致可分为“利用主题来学习学科知识”与“运用本学科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两大类。如何在分科设置课程的前提下,实现课程间的强关联、综合化、实践性,是目前学校课程教学的一个难题。开展跨学科主题研学,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是解决这一难题的积极举措。

1.基于研学课程主题开发,组建“1+N”的跨学科教研团队

研学课程涉及的知识庞杂且具有生成性,需要研究方法的支撑,教师对于研究方法并不全然通晓,这对于教师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新课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提出,推动了教研活动的进一步转型,从学科教研走向学科教研与跨学科教研并重。

学校根据研学主题确定关联的学科,由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师牵头,确定相关学科教师加入,成立跨学科联合教研团队,共同开展基于研学主题的跨学科联合教研活动。比如,《遇见古桥·遇见黎里》研学主题涉及语文、数学、科学、劳动、美术、信息等学科知识,那么就把这些学科教师吸纳进来,共同组成跨学科联合教研团队。各学科教师从自己学科的角度进行课程设计,实现研学课程的全学科全场域化。

2.基于研学课程内容设计,重构“实践+”跨学科学习样态

主题确定以后,学科教师要进行跨学科思维发散,分析教材内容,哪些内容可以和研学主题进行整合,如何在学科学习上进行学科实践,如何更好地将学科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融合,给学生创造学以致用的机会,重构跨学科研学课程新样态。

在《遇见古桥·遇见黎里》研学内容的设计上,语文学科教师从“介绍家乡的古桥”角度设计任务,指导学生学写古桥导游词,进行小导游的职业体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从WORD编辑的内容切入,学习在WORD文字中插入图片,调整图片位置、形状,为家乡的古桥制作名片;劳动学科教师则引导学生观察古桥的结构特点,用黏土制作家乡的古桥。

(二)聚焦课程实施,开展跨学科联合教研

课程的实施关系到课程目标和育人价值的实现。研学课程具有真实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实践性特点,要将学习从有限的教学时空拓展到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不斷引领和持续跟进,确保课程的规范化、科学化,实现综合育人、实践育人的价值目标。

1.设计“大任务”,统整跨学科知识运用

大任务就是将学习内容统整在一件事、一个问题、一项任务中,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习,在做中学。在研学课程中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大任务,驱动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遇见古桥·遇见黎里》研学中,学生以“我是古桥代言人”为“大任务”,将其分解为具体任务:我是古桥研究员、我是古桥小导游、我是古桥宣传员。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调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2.解决“真问题”,驱动跨学科联合教研

在研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随着探究的深入也会动态生成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在预设之内,但是往往让研学实践更加有生命力,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在《遇见古桥·遇见黎里》研学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前几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古镇的游客非常少,怎样让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了解家乡的古桥,怎样让更多的人了解古桥文化?一个个真问题驱动跨学科联合教研活动的推进,信息技术教师为学生开设“我为古桥做名片”“黎里古桥云游览”“我为古桥制作二维码”等内容的课,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推进研学向更深处迈进。

3聚焦“深体验”,提供跨学科学习支架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只是身体、心智、环境交互协同的结果。在研学进程中以身体为主体,以环境为依托,二者交互作用,促使知情意行耦合,共同推进研学课程进程,实现体验式学习的深度回归。

在《遇见古桥·遇见黎里》实地考察中,学校为学生提供研学单作为考察学习支架,方便学生在实地考察中记录发现与思考。比如,很多学生在考察中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桥存在车辆通行不便;栏杆简陋存在安全隐患;台阶磨损,容易滑倒;部分偏僻的古桥杂草丛生,影响桥体;等等。围绕这些问题,学生化身古桥设计师,创意设计、解决问题。

(三)关注研学展评,形成跨学科合作文化

研学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课程实施效果如何需要不断复盘和反思。研学活动结束以后,展示成果、总结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教师合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共享经验、提供反馈、支持与协助等形式,逐渐推动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和课程结构的优化。

1.成果展评,形成合作文化

作为研学活动的“高光时刻”,研学成果展评集中体现了合作关系的建构。学生需要通过团队合作,调动全方位的能力:口才、表现力、勇气、协作能力、积极思维能力、现场操练能力、媒体演示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将项目过程与收获创造性地展示出来。指导教师之间也需要通过合作来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成果展示。比如,在《遇见古桥·遇见黎里》宣传片制作中就融入了信息、综合、语文、美术教师的合作对话,在成果展示中推进师生之间合作文化的形成。

2.复盘迭代,优化课程结构

研学活动结束后,跨学科教师团队及时对整个过程进行复盘,通过联合研讨沙龙寻找课程结构优化策略。学校发现基于大观念、大任务的方式能够抓住本知问题,于是以“传承与创新”作为大概念,以“古建筑具有保护价值”为大观念进行迭代设计,让学生的成果更加直观,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在融入学科课标,体现科技元素和技术思维,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的过程中,教师也拓宽了知识视野,优化了知识结构。

研学课程需要融入多种教育资源,需要学科教师站在整体育人的角度参与进来,让实践育人真正发生。从各自为政到协商协调,从学科分裂到学科关联,从课程的执行者到课程的开发者,每位教师只有在合作中奋楫扬帆,研学课程这艘巨轮才能突破险滩、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郭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与特征[J].中国基础教育,2022(12).

[2]李臣之,纪海吉.研学旅行的实施困境与出路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18(9).

猜你喜欢

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Fantasy and reality
跨学科的音乐图像研究
《形势与政策》的跨学科教学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