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秦腔
2024-04-09魏昭宇
魏昭宇
在西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秦腔源远流长。公园里、广场上、城墙下、护城河边、大雁塔旁,不经意间就看到她的身影,听到她的声音。她就在我们身边,绽放着属于陕西人独有的精彩。
小时候,在爷爷奶奶的怀中我第一次“看”秦腔。电视上几个演员画着奇怪的脸谱,身着华丽的戏服,粉墨登场。有的剑眉星目,长眉入鬓,身姿伟岸,看起来英武威严;有的却满脸漆黑,双目圆睁,高大魁梧,颇有不怒自威之感;有的脸上白色为底,黑色勾画,身形矮小灵活,翻转腾挪之间看起来滑稽可笑;还有的眼若星辰,眉如墨画,身姿秀美,婉转婀娜。那时候的我,还在牙牙学语,只知入眼的全是色彩斑斓,却全然不知唱的什么。看着演员夸张的动作,滑稽的表情,便觉得十分有趣,转头看到爷爷奶奶倒是听得兴趣盎然。两位老人都是双目微闭,跟随着伴奏,轻轻地跟着哼唱,脸上的皱纹,鬓角的白发仿佛都有了勃勃生机。我看着,拍手笑着,秦腔的精彩在我眼中就是那红、黑、白、蓝的脸谱,五彩斑斓的戏服,还有爷爷奶奶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悠然自得的微笑。
慢慢地,我长大了,再“听”秦腔。待演员上台之后,二胡、响板一同响起,演员高声唱起,底气十足,声音高亢嘹亮,气冲云霄、荡气回肠,瞬间便吸引了我。秦腔的唱腔,与其说是“唱”,不如说是“吼”,她大部分的唱腔都是以陕西话的发音与语调吼出来的。这与常常听到的京剧全然不同,京剧唱腔婉转悠扬,情感表达也是含蓄内敛。而秦腔的唱腔更粗犷,情感表达也更强烈鲜明,秦腔的精彩就在这吼出来的陕西话中,一高一促便是怒,一低一长便是悲,像极了关中人的质朴与豪迈。还记得《火焰驹》中李彦荣唱道:“请长缨奉君命领兵北征,到边关克五城旗开得胜……只杀得北狄王求和罢兵,进名冀丹凤驼永不犯境。”气势雄厚、大气磅礴,尽显武将的霸气与豪迈。稍后唱腔一转,悲从中来:“和议成修表章报捷进京,却怎么数月久不见踪影,莫不是王强贼又把计生……对关山、望古道,我感慨临风。”表达了对奸臣残害忠良的不齿与控诉,只听得人唏嘘不已。
渐渐地,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慢慢地了解了更多中国文化、秦文化的丰富内涵。秦腔的精彩我不僅看到了、听到了,更感受到了。演员的声音形貌再以伴奏加持、舞台渲染,便将这独特的艺术情感表达出来。《周仁回府·哭墓》中,演员将头发于头顶高扎成马尾垂于脑后,衣衫褴褛,头上嘴角皆有血痕,一副落魄悲凉,在舞台上唱着:“放大声哭奔到贤妻墓前”脸上表情悲愤痛苦,身形佝偻,双手剧烈颤抖,随即配合鼓点开始一边转圈一边旋转着甩动长长的发髻——这就是秦腔的梢子功,表现了人物的激愤、挣扎、绝望之情。秦腔是贴近生活的,它的表现是那么原始而富有魅力,它没有艺术的过度渲染,而是将秦人的故事传说、生活点滴,通过秦腔这种戏曲方式表达出来。我记得最有意思的一部戏就是经典的《三滴血》,五台县县官晋信书,根据书上几句荒诞不经的记载,三次以滴血之法,糊涂断案,冤枉百姓,造成一桩桩冤假错案,幸得故事主角天佑、遇春投军立功并得官,才得以平复冤案,全家团聚。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台词生动有趣、结局美满,让人在看戏的时候一会儿惊讶错愕、一会儿气愤不已,一会儿又忍俊不禁,看完之后满心欢喜又觉回味无穷。这样平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艺术,才能走向平民百姓的生活,走向百姓的内心。对秦腔的精彩,我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
我常常想,爷爷奶奶那一辈老人家,他们不爱听流行歌曲,对不断出现的各类新奇事物更是缺乏了解和喜爱,却对秦腔一直情有独钟。我终于明白,爷爷奶奶爱的不仅是秦腔的艺术形式,更是那种贴近生活的,自然朴实的力量,那是一种深入每一个秦人内心的文化自信,也是每个秦人对自己平淡生活的珍视与热爱。
楼底下,一位老人又在吼着秦腔,声音穿过树梢与墙体直冲我耳膜,那么充沛有力,那么洪亮壮丽,我靠在窗边静静地聆听着,静静地享受着也感受着,自豪之情自心中油然而生……
(指导教师 惠军明 徐 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