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基因理念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2024-04-08刘正增

今古文创 2024年12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基因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是时代记忆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统特色生活形态及精神文化发生变化的现实条件下,如何保护与更新以优化人文环境是研究的重点。本文从文化基因角度对历史街区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并以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阐述其保护与更新两方面的策略,以期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文化基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户部山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2-012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2.039

一、前言

我国城镇建设总体上由增量发展逐步转向存量优化,由粗放式增长转向内涵提升[1]。城镇化速度的放缓趋势,以及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相关政策文件,使得城市保护更新成为重点也更为迫切,尤其是“历史文化街区”这一“文脉延续”重要载体的保护更新,涉及内容包含但不限于文化延续、社会功能、街区肌理、施工技术、高度色彩等,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相较而言,文化的缺失或断裂,更容易让街区保护更新陷入“边修边破坏”的泥沼,而强调传承复制的“文化基因”恰好可补足延续发展的短板。因此,需要从源头发掘传统文化基因,探究街区适应性延续发展的方法,从而以文化保护与宣扬促文化自信,辅助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有机更新。

二、文化基因释义与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科学家相继提出了文化基因的假说和研究[2],以英国学者查理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为标志,基本确定了“文化基因”理论的研究与发展[3],其主要表现在信念、习惯、价值观等。进一步探讨再思考,内在的基因和文化具有天然的相似性和亲和力,两者的组合使得文化多了可观可感的外在表达,也使得基因这一先天遗传信息增溢了人文的感性与内涵,而接续沿用“文化基因”理念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自然也增加了街区内部人对于人文与历史的可感度。此外,“文化基因”理念也已被大众和诸多学者认可,并展开了具体的使用与研究。

其中,文化基因理念应用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已有部分成果:袁媛认为街区中文化基因的载体有显性、隐性、行为活动三种表现[4];冯天甲认为街区的本质特征是历史人文、民族性格、建筑文化、环境气质[5];与生物基因相似,文化基因也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如实物及特征,隐性如文化及民俗,由表象到本质,逐步剖析并建立“尊重历史、保留特色,形成新价值”的核心开发理念[6]。

三、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概况与现状

(一)户部山街区现状

多元文化荟集的商贸集散地。户部山300多年商贸经历为发展之源,也为其奠定了根基,促使徐州成为了科举、商业、建筑、民俗等方面的荟集地,拥有诸多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院落古房浓缩着明清与民国时期徐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于建筑风格中也可探寻到徽商、晋商、苏商当年留下的历史文化印记,具有不可磨灭与替代的文化根脉。

尊礼空间复合伦理文化与人文和谐,在秩序渐进与自然为先中形成了规整空间序列和自由空间氛围。徐州承于大汉,依黄河通四方,集儒道文化于一体,并且受到“礼制”思想影响,以“中”为上,因此户部山宏观布局为严格的“尊礼”中心制,等级由高到低、由内向外;而“礼制”约束下的街巷、院落空间、界面结构的营造,则巧借自然、因势而建、迂回曲折、错落有致,将象征性精神于物的结构中含蓄表达,体现顺应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复合于空间且具有教化功能的传统伦理文化则体现在布局与尺度、造型与数量、色彩与肌理上,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适应普通居民的生活需要,这种空间秩序随着旧有社会制度的消解而被打破,部分住宅被改造为大杂院,或加建大量不讲轴线关系与礼制且简化装饰的建筑,生存空间挤压给生活和后续改造带来了诸多不便,传统文化也因载体的缺失而逐渐淡化。

(二)遗留问题

第一,商业冲击下街区原有烟火人情与文化内涵减弱。既往的街区改造主张建筑全拆或留好,后建仿古商业街,再冠以标签发展餐饮和旅游,以一种粗暴方式促进传统文化的“假性复苏”,传统街区功能也在整合与开发过程中被冲淡,于传统而言甚至产生了异化,兼具本土文化特色的丰富业态尚待充实完善;第二,本土特色传统文化与风貌削弱,文化基因杂糅。街区的功能组织与生活空间的传统性减弱,功能混杂,历史遗留痕迹遭受破坏与淡化,此外,外来文化介入杂糅下部分空间为与商业特征相合而随意造假,如核心区内部的存有仿古建筑、违章建筑、甚至危房,建筑外立面广告杂乱,居民的自建自修也加剧了这种风貌的乱象与不协调,加之私人车辆的占用,使得老旧街巷步行空间更加拥挤;第三,居民置换下街区活力降低且环境质量下降,文脉和记忆发生断链。一方面,原有住户在社区更新改良项目中的迁离,环境亦随着人的老去和后劲不足而渐缺活力,带来的是街区建筑维护难及时、生活环境凌乱、保障缺失等;另一方面,低房租低生活成本吸纳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空间、功能、生活方式杂糅,街区亦缺乏形象展示与交流的主客共享空间,加剧了文化孤立而产生的外侵式破坏,文脉的延续与传承逐渐失去本味。

四、户部山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

(一)总体思路

立于城市建設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双抓双赢”的目标,坚持小而灵活、整体到局部的渐进式的改造和创作理念[7]。户部山街区起初以商贸文化为根脉而兴,后多元文化并存,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总体思路恰在于以“文旅+商贸+共建共享”的低影响方式对城市街区进行保护更新,依此回应遗留问题。首先,针对现有的不同文化背景反思既往拆建行为,将价值认同、场所依赖、人文遗产价值等嵌入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要素之中,适当结合现代材料与技术,辅助实施可控可量化的街区环境提升;其次,整体或局部处理好街区内部及周边的表面传统风貌关系,渐进协调居民参与下人文内涵的保护、重塑、内生;再次,辅助展开便捷高效、全方位多角度、有趣的场景体验,进而原原本本传承文化信息、完整性保护街区居民的生活形态与物质遗产、活态维护历史发展脉络与人文寄托。

此类方法措施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以下从显性物质空间与隐性非物质文化两层面对户部山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展开阐述:

(二)显性物质空间保护与更新策略

1.宏观街区布局

第一,维持户部山已有的五条辐射状并以戏马台为中心的街道景观布局,在此基础上,对街道相交的五处文化休闲广场进行差异性的主题设计,道路格局在原先形态基础上进行优化提升,外部空间通过依山的环状步行街串连围绕,内部则以街道贯穿,在加强传统“礼制”中心秩序的同时,围绕街区打造“城市客厅”,给居民及游客提供主客共享的公共空间。

第二,保护延续街区既有的自然质朴肌理,以共同认同的儒道文化对建筑色彩与街区肌理进行协调管控,再次强化因山就势、曲折有度的空间态势,以及移步异景的观景体验。接续对反映自然、等级、历史的街区景观进行整体性保护修复以推进协调管控,具体可强调营造就势环境特征,进一步保留历史街区立面粗粝斑驳质感,明确色彩对比呼应下的传统建筑等级,还原平铺与台阶互为半边以便于运输的真实生活状态等。

第三,营造天地相合的街区天际线,分级保护街区。树比人高、自然在上是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的自然优势,保护更新过程中可利用建筑与绿植顺应强化阶梯式的地势起伏,降低天际线平缓带来的单调感和起伏大的琐碎感,于天地相合中加强空间韵律。同时,为实现统一管理与发展,可分区对街区进行核心保护、建设控制、风貌协调,此外对内部及周边建筑物的高度、体量、远近进行控制,保护历史街区天际线轮廓与视廊,以促进和谐连续的风貌关系。

2.中观街巷单元

第一,整合用地功能。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样的用地功能和商业形态来支撑[8],以促进内生多样的商业业态和业态基因。基于宏观的空间秩序与功能广场,适应性地设置不同的业态类型与功能空间并进行文化基因植入,结合文创展销、民俗艺术创作、社区活动等,增强居民及游客的参與体验感,再次可结合人群需求分季分时段布置主题性街区广场,完善提升街区的多元特征与文化丰富度。

第二,保护街巷界面。街巷界面的保护更新需要控制街巷走向、宽度、两侧建筑高度及体量等,避免环境单调感与拥挤感,而户部山历史街巷相对较短,可对占用道路的车辆进行疏散,通过绿化景观、环境设施等形式在较宽道路中增设休憩区,以山势标高为参照,沿街两侧的建筑高度控制在三层内。对沿街建筑立面进行整治更新,如建筑的色彩材质、门窗、牌匾、店招等,重点保护单体建筑界面与空间的组织关系,清除强加植入的不协调广告并疏通管线,保障街区空间的亲和力与舒适度。

第三,激活节点空间。空间节点于个人或公众而言,是延续传统生活脉络、连接人与人、实现互通包容的重要公共场所,具有强烈的自然、文化、情感方面的内涵。对于节点空间活化,主要通过保留整合、优化利用原有闲置且利用率低的空间实现,转折空间则可与绿化结合进行布置,并将“文化元素与符号”融入街区节点空间设计,增加文化象征与标志物,促进历史记忆的恢复,如增设铺装、雕塑、小品等设施,以此构建层次分明的文化节点组合。进一步依托多种文化载体完善节点空间系统,营造或闲或慢、意境悠长的传统氛围,以“文化源头”为线索于场景节点寻踪,带动空间节奏,再通过色彩材质、光影高差的变化与空间联动,丰富参与下的文化感受。

3.微观建筑空间

户部山古民居外部朴素内敛,庭院内部微观建筑空间则自然多变,可将“温、良、恭、谦、让”等儒家君子之道隐喻并显于古建的结构、样式、风格之中。而对于微观建筑空间而言,局部改造应与整体风貌和群落形态呼应,可通过织补修缮、改建扩建、整治拆除等方式实施,包括但也不限于使用与整体环境相合的传统或现代的材料,再对建筑进行有机组合促使内外部空间相互融通。具体而言,需要先对建筑质量、风貌等级、历史价值进行判定,然后依据判定结果对历史街区建筑风貌进行指引控制,如保护基础下的传承或重现,整治基础下的改造或拆除,以及风貌协调下的保护创新等;再考虑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水平的提升,将文旅、商业、人文社交等作为功能亮点,整合碎片区域、归并活动功能、填补空间肌理、增设弹性空间,延续传统生活方式,并适当拓展与现代年轻人生活习惯相合的空间设计与活动策划,以促进共建共享下微观建筑空间的活化。

(三)隐性非物质文化保护与更新

第一,延续历史文化基因。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应着力保持历史原真性,避免过度开发,注重文化传承[9]。徐州户部山作为科举、帝王、商业、民俗等汉文化的荟集地,多元包容通四方,兼具融合了楚人的情与齐鲁的义,“情义”也自然成为徐州人一脉相承的性格特征,且于新时代中延续发展成为了新时期徐州精神。户部山街区于时代演变中积累了多层次且厚重的历史印记与文化内涵,对于历史文化基因在新时代中的延续要从历史人文角度深入挖掘与解析,理清历史脉络,具体以原真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为切入点,在融入民间文学故事汇、手工制作、文艺表演等传统节庆活动中促进文化传承,营造延续古今、和谐传统、创新新颖的人文环境,从而强化新一辈年轻人与居民的对于历史文化的认识,以及对“情义”的内在价值认同。

第二,推广经济文化基因。户部山历史街区兴于商贸文化,经济文化基因具有显著优势,而旅游业态也在助推经济发展中发挥出了强大作用。对于经济基因的推广,一方面,充分考虑政府因素,以政策和管理机制为先导,疏通发展障碍,在市场运营与管理方面获得更多支持来发展旅游业态;另一具体方面,可提炼文化要素,适应性地转化业态功能,在以“文旅”为主题的街区推广,着眼于晚间经济、休闲业态、商品品质与体验提升,使其产生经济集聚效应,从而带动周边发展。

第三,传递社会文化基因。社会文化基因的基础在于生存,解决好历史街区用地与现代城市功能之间的矛盾自然作为首要,其次,调和传统居住与现代商业在使用功能方面的矛盾以改善居民生活;在基本的生存功能满足后,再逐步过渡到提升街区生活的价值与品质上,接续以传统正向的社会文化基因为根本进行对外传递,如孝亲友善、统一团结、包容和谐等。具体而言,基因传递是社会文化的再现和延续,可借由街区人流集中的节点或主题广场开展能够引起居民记忆与情感认知的节庆活动,以故事线串联街区来增强人于空间中的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唤醒场所精神,也可通过视觉表现与特色饮食来传达社会文化基因,赋予空间在视觉与感官方面的层次变化,营造户部山历史街区含蓄恭谦、包容创新、开放热烈的差异性社会文化氛围,实现活态再生。

五、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以延续活化内在的文化基因而焕发新时代生命力。聚焦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现存的文化内涵缺失、传统风貌破坏、街区活力下降等问题,就显性物质空间与隐性非物质文化提出文化基因下街区的保护更新策略,即立足传统保护与文化传承,将本土象征性的文化符号、造型、装饰转译于街区的建筑、景观、设施等方面,是展现新时代民俗与文化基因延续成果,打造街区主客共享空间并唤醒活力的可行方法,也是实现新时代下街区风貌重塑、焕发文城风彩的可靠措施。

参考文献:

[1]李云燕,赵万民,杨光.基于文化基因理念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探索——重庆寸滩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08).

[2]Kroeber A L,Kluckhohn C.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52,47(1):35-39.

[3]Richard Dawkins.The Selfish Gen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4]袁媛.文化基因视角下太原旧城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5]冯天甲.文化基因解析在五大道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0.

[6]王毅.特色小镇建设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和再利用——以上海新天地、思南公馆为例[J].建筑经济,

2019,40(01).

[7]王建国.历史文化街区适应性保护改造和活力再生路径探索——以宜兴丁蜀古南街为例[J].建筑学报,2021,

(05).

[8]周佳昱.基于文化基因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以哈尔滨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

[9]马云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三个关键[J].人民论坛,2019,(25).

作者简介:

刘正增,男,安徽建筑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基因
推进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的思路与成效
洛阳老街区“微空间”改造设计思考
舞蹈人类学视角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基因解码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新思考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讨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浅析泉州侨批的传统文化基因
德国“国富民强”的奥秘
旅游体验背景下重庆下半城历史文化街发展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