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立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应有向度
2024-04-08施荣爱
施荣爱
(福建省福清一中音西校区,福建 福清 3503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旗帜鲜明地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思维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机体。教学实践中融入思维能力培养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在新课改的助力下,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重有所增加。这也为学生思维锤炼提供了崭新契机。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教师要从宏观视域出发,抓住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多重关联和对接,让学生在文言文感知和挖掘中实现思维“立人”。
一、主体调动,激活感性具象思维
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凸显他们的主体地位,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和保障。教师抓住学生兴趣点、感知点,以情境和游戏为启动点,激活他们的感性认知,生成直观具象思维。
(一)以情境引发学生感知
教学本质是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当学生认知被唤醒,兴趣得到激发,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文言文是浓缩的语言精华,是通向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然而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是望而却步,甚至对文言文学习存在严重畏惧心理。打破学生畏难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点和探知动力已经成为启动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借助灵动有趣的情境启动课堂,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热情,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感知下进入学习思索状态。
无论何种形式的文言文,教师都可以考虑从情境创设的角度出发,展开设计,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切入。学习统编语文七年级《狼》一课时,学生对狼的外在形态没有多少印象,更不用说对其性格特点的了解和把握,他们知之甚少。为了快速启动课堂,让学生进入阅读思考状态,教师先让学生凭空想象:“在你心目中,狼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你将它的外在轮廓画下来。”趣味化的绘画引导唤醒了学生的兴趣,在全员参与中,课堂氛围渐浓。接着教师利用视频资源展示不同类型的狼的形态。在动态化的视频播放中,学生对狼的形象有了直观化的了解,思维敏感度得到快速提升。视频观看结束后,学生自然会与自己绘制的狼的图形进行对比,在外形分析中,学生的认知得到激发并自然过渡到对狼的性格特点展开剖析。课堂教学在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争先恐后地表达中进入活跃状态。
文言文教学需要在情境的辅助下进行。这是由学科特色决定的。发挥多媒体展示互动功能,引导学生进行多元交流,自然能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环境,学习效果也才会逐渐显现出来。初中阶段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教师抓取学生的认知点,设计契合度较高的情境,为学生沉浸式学习状态提供了可能。
(二)以游戏激活学生体验
游戏带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其属性与文言文属性有多重契机点。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妨发挥游戏趣味性、灵活性特点,将其融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拓展知识面,促使文言文课堂焕发无限生机。游戏引入文言文不是随意而为之的,而是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游戏形式的选择、游戏导入契机、游戏效果评价等,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关注的点。文言文与其他内容不同,它是以古代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本身比较乏味、枯燥,不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游戏弥补了文言文短板,中和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冲突。教师不妨在教学引导环节引入花样繁多的游戏,在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及时投放出来,对接他们的兴趣点,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更深刻的体验,触碰他们的情感。
游戏唤醒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学习《诫子书》,教师先对文章进行分析解读。这篇课文相对简短,对仗工整,需要学生全文背诵。提到文言文背诵,无论文章长短,学生总是存在畏惧心理,不愿意参与其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战斗意志,教师设计了限时背诵的活动。先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小组长之间进行比赛,背出课文内容加一分,组员之间的竞争依次推进。最后评出得分最高的三个小组。一开始,学生的学习状态不稳定,部分学生已经进入学习状态,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知道从哪里着手进行学习探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设计了趣味竞赛游戏。分组竞赛游戏瞬间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为了集体荣誉,学生全神贯注,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文背诵中。课文背诵游戏只是调动课堂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或许它不是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但效果实实在在看得见。在游戏的助推下,学生以一种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游戏活动形式多样。小组竞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寓教于乐,能够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感知和体验,锻炼他们的胆量、表达能力,进而激活思维,让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收获更多学习技巧。教师抓住学生乐于参加的心理,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在多元竞争中将学生潜能激发出来,学习效果更值得期待。
二、文本搜索,启动归纳逻辑思维
吃透了文本,学习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学生探知文本,需要找准切入角度。从文本本身的语言视角和留白视角出发,是较为精准独特的切入角度,让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一)以品鉴聚焦学生认知
教材是学习的主要参考,是思维的聚集地。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具有自身独特属性,它文字词繁多,词义多元繁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识记背诵的内容较多。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为了给学生以具体针对性学习指导,教师从文言文基础知识出发,对其展开全面系统化的梳理,以分门别类的方式进行宏观指引。文本咀嚼品鉴可切入点较为丰富,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对构建文言文知识体系有积极帮助。
文言文是由字词句构成的。只有将其拆分化解,逐一分析、品味咀嚼,才能真正完成知识串联,实现文本内容整体建构。学习《孙权劝学》,为了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教师可将动漫版的孙权劝学的故事导入课堂,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热情。同时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并复述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对文本有基本的了解和认知。故事复述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师顺势给出相关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梳理文本知识点。文言文知识点呈现出体系化,教师进行分类设计,如通假字、词类活用、重点实词、特殊句式等。学生只要进行梳理归类即可。因为有了具体目标的导航,学生学习的方向性、目的性极强,在自主探究和质疑交互中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整体把握。
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启动课堂,引领学生思维,这是最有效的教法运用。文言文品鉴需要问题的引导。初中阶段,学生缺乏主动构建意识和自觉性。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在内容的梳理中完成学习认知,进入深度思索状态,思维深刻性得到提升。
(二)以留白触动学生想象
受语言表达的影响,文言文中的留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就为教学提供了崭新契机。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文本中的留白处,引导学生对表象进行再加工,让他们在想象、思考中生发思维,自然能够实现文本深探,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也能够凸显出来。为此,教师抓住文本中的空白处,引导学生进行多重思考,借助外围信息整合,感知文言文呈现出来的内容,形成更深刻的学习认知。
教学引导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对文言文进行“补白”操作,快速走进文本,最大限度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为文言文教学开辟出一条崭新路径。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课文内容极具吸引力,学生阅读热情高涨。为了给学生开辟出一条独特的学习切入点。教师从文章最后结尾处着手,展开教学引导,触发学生心灵。“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这两句存在留白,是不错的教学切入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发挥想象,找寻角度进行补白。学生认知不同、兴趣点不同,选择的视角是不同的。如有的学生从友人的角度出发,进行补白。“我这样说话的确不对,元方说得很有道理,我要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主动给他道歉……”学生非常享受补白的过程。在补白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力、关联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有效锤炼,思维活跃度达到顶峰。
留白补白是语文教学常用手段,它是触发学生多重思维,促使他们独立思考的主要手段之一。学生补白必须合情合理,教师可以结合作者生平经历或者时代背景,为学生讲述相关故事,让学生明晰补白方向,帮助他们形成阅读认同感。
三、推波助澜,培养灵感创造思维
学生的思维认知存在局限性,借由文本的深度挖掘探索进行拓展延伸,才能真正完成知识迁移,在推波助澜中,引导学生联系固有认知进行多元探索和关联,激发灵感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
(一)以论点对接学生生活
文言文属于阅读范畴,它不仅能够传授知识,丰富人的认知,还能给人带来愉悦感,拓展文化视野,实现古今思维碰撞。文言文不单单是知识的载体,在语言文字中间蕴藏着文化因子,如何将文本中蕴含的知识转化为智慧,让文明因子在学生身上积淀成人格素养,需要教师做出多维挖掘和探索,用智慧培养智慧。每篇文言文都是作者情感的载体,都会表达一定的认知倾向。把握其中心思想是重要的,它会直接决定教学深刻度和学习品质。为了将中心点深深印在学生脑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到主旨探寻中,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在探索中释疑,在释疑中生发更深刻的体验,实现情感碰撞。
大疑则大进。学生产生疑问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要想激发学生思维活力,让教学迈向崭新台阶,必须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质疑,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学习《卖油翁》,这篇课文借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故事,形象地说明“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的道理。要想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文章主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需要对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此,教师给出话题:“文章认为,做事情要想成功,必须下苦功夫,多思勤练,你同意文章阐述的观点吗?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与体会。”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着。有的学生对接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表达:“我同意这种观点,以前我学自行车的过程中,就是通过不断练习,才逐渐熟练起来的。”在积极主动的表达中,课堂纵深维度得到拓展。
文言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文本与生活的融通一直是教师的教学追求。教师从学生固有生活经验出发,综合考量多重因素,在多维衔接中,学生生发更多主动探索热情,学习思维顺利入轨,文本中心更加突出,学习活动的实用价值得到彰显,语文学科工具性特征显现出来。
(二)以训练深化学生思维
思维发展视角下的文言文教学顺应了新课改要求,具有强劲生命力,能够激发学生内驱动力,让语文课堂迸发无穷活力。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因子,从多维度出发,深化学生认知和思维。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引导构成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要在阅读、训练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文言文课堂训练设计,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打破常规形式的束缚,从内容、形式上进行优化和升级,展开精化操作,增加训练的文化底蕴。如果能够抓住学生的思维起点,进行智趣化设计,定能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文言文训练设计不仅要追求表象的热闹、灵活,也要增加智慧含量,从多重维度出发,展开探寻。学习《木兰诗》,教师摆脱了传统书面作业形式的束缚,以开放的姿态设计训练任务,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平台。具体设计时,教师给出一组训练任务:“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展现花木兰替父从军不同阶段的心理路程。”“创编课本剧,木兰归来后,天子与木兰的对话场景。”“续写,回到家后的花木兰后来怎样了,发挥想象,进行续写。”面对多向训练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自由选择。不同的训练任务,侧重点不同,对学生的锻炼自然存在差异。教师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并在巡视中给予专业指导。
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训练任务,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自由挑选又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特征,是高阶思维逐步形成的必由之路。教师进行针对性设计,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动力,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任务挑选中认知更加丰满,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四、结语
语言与思维不是割裂开来的,它们之间是依存共生的关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认知并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教师从多重视角出发,做出一番积极有效的探索。文言文本身内涵深刻,蕴藉精妙,文化的沉积凸显出文言文的价值。然而在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面临诸多挑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不够重视,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方法不正确。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发挥积极导向作用,在“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这八字真经的指导下创优教学设计,将语言学习与思维锤炼相融合,让学生在感受文字美、文化美的基础上,革新自身的思维方式,从文本中寻找突破,激活多重认知,在渐进式的学习探索中,实现思维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