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减”理念下的初中数学高质量课堂构建

2024-04-08朱清华

学苑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双减评价

朱清华

(福建省连城县冠豸中学,福建 连城 366200)

和小学阶段相比,初中数学课程可谓是“‘科’大十八变”,不仅知识密度大大提升,考查维度也实现了质的飞升,同时还对于学生提出了多元化的思维认知和综合应用要求,这些都给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立足于这些客观事实,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扭转传统的模式,积极树立起“减负增效”的“双减”意识,引导他们完成从“记忆+复刻”到“理解+创新”升维发展,立足不同角度设计相应的工作方案。这些工作的具体开展应当以下列几方面作为主要抓手。

一、融入生活教育理念,完善应用课堂的构建效果

绝大多数的初中生之所以对数学抱有一种“敬谢不敏”的态度,多是因为无法从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因而使自己提不起兴趣。基于这一认识,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在“双减”课堂的构建当中树立起鲜明的“生活意识”,从教学案例引入、学习问题设计、课后作业布置三个角度切入来拉近“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距离,以期取得可观的成效。

(一)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案例

所有的知识理论都是来源于生活但是要高于生活,但最终都是为了生活实际来服务的。所以将生活实际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一个联系,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来给学生进行一个展示,不仅可以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象化,还能为学生的自我探究提供抓手和生活依据。

例如,在人教版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张海洋地图,并带领他们了解不同海洋生物所处的深度概念。如“珊瑚礁所处的海洋深度为-40m;虎鲸所处的海洋深度为-60m;黄带鱼处在相对于虎鲸-90m 的海域。”通过让学生观察地图上的深海区域和浅海区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海洋深度该如何表示?”“在深海和浅海中,我们如何判断哪个海洋生物所处的海洋深度更深?”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还能从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积极参与自我探究,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设计生活化的学习问题

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方式的传授以达到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想要达到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就必须要在课堂上设置贴合学习内容的问题来进行提问。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给学生设计生活化的学习问题来补充教师的教学体系,并且更加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生活情境来进行思考。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生活化的学习问题:“请举例说明一些建筑物中的轴对称体现在哪里?”在城市中,很多建筑物都体现了轴对称的设计原则。例如,古建筑中的寺庙门楼、城市公园中的大门、博物馆中展览大厅的天花板等都展现了轴对称的美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建筑并描述其轴对称体现在哪个部分。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轴对称设计背后的意义,比如对于建筑物而言,轴对称设计可以增强建筑的稳定感和美观度;对于艺术作品而言,轴对称设计可以让画面看起来更加和谐平衡。

(三)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学以致用是教师一直追求的教学目标,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实就是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那么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也成了教师的一个重要措施,这样不仅可以打破学生对于教师传统课后作业的认知,还可以提升他们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在实际动手过程而非之前的刷题过程中完成自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消化,一举两得。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布置以下的生活化课后作业:1.观察生活中的线性关系:让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找出具有线性关系的例子,并解释其中的一元一次方程。2.制定个人预算:要求学生制定一个个人预算,包括收入和支出,并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计算他们每个月的剩余金额。这样,学生就能够将所学的方程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帮助他们理解方程的概念和解题的过程。

二、优化课堂评价工作,提升课程双元互促效率

课堂评价是实现师生之间有机交流的一大载体,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获取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认知资讯,从而为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执行提供更为可观的参考资讯。基于这一认识,初中数学教师的“双减”课堂设计必须要将优化课堂评价作为一大抓手,结合多元化评价、多样化评价、差异性评价三大主题来完善有关工作的执行形式、方向和力度,以此来为学生学习质量、效率的提升提供可观助力。

(一)多元化评价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最先要改变原有的落后的教学理念,禁止唯分数论。在课堂评价过程中也不应该只以一个标准来评价。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评价课堂评价应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多元化评价要求教师做到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进步状况、错误状况,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做题的方法。

例如,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可以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首先,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程度:对标准形式为ax2+bx+c=0(a,b,c 为常数,且a≠0)的概念及形式理解;对根的判别式△=b2-4ac(其中a、b 和c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系数)的理解;对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理解等。其次,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并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说明自己的思路和思考过程。如,x2+6x=7 除了可以运用配方法,还可以运用公式法4ac≥0)]和因式分解法。

(二)多样化评价

多样化评价指的是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当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传统的评价形式仅局限于考试和作业检测。而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还应当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如在上课前教师备课可以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教师之间形成一个评价机制,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探讨教学模式,互相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与可取之处,教师之间互评。以教师评价、学生课堂评价、学生课后评价、教学成果评价多方面来综合进行课堂评价。

在课堂上可以采取课堂检查的评价方式,如在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状况,针对学生预习时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疑;另外在课堂进行时还可以采用当堂练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形式可以是当堂提问、小组讨论、习题演示等等,在进行讲解时教师也要注意讲解时的方法,对于回答问题情况较好的同学予以表扬,且表扬越详细越好。例如,在讲授《二次函数及其图像》的知识点时,对于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求证过程针对学生解题时的思路来进行分析,将学生代入到解题过程中。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这与其他学科不同,数学是需要灵活变通的科目,特别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讲题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通过学生在讲题过程中的反馈来及时纠正自己的教学策略。

(三)差异性评价

差异化评价是基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情况来设定的,同一维度下的教学情境下不同学生由于不同因素接受能力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歧视学生,要做到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每一个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再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差异化评价。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进行更加深入和复杂的问题探究,如让他们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给予更多的辅导和帮助,帮助他们理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应用。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合作,互相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勾股定理。除了传统的笔试和作业评价方式,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情景,设计一些实践性的评价任务,如让学生在户外测量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并计算相关角度,以检验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依托实践教学法,完善高效课堂的功能发挥模式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唯有依托于实践的桥梁,学生才可以在主观上对课程当中的知识、方法的掌握方可形成更为稳固、深入、彻底。基于这一基本认识,初中数学教师在构建“双减”课堂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确保理论教学的高质量开展,另一方面还要将足够的资源投入到对实践载体和场景的有机雕琢与程序性安排当中,借助于这一策略来帮助学生以更具代入感、体验感的方式实现个人知识学习、思维构建层级的升维,以此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和应用质量的破壁性提升。

(一)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

在相当一部分初中生,乃至一部分初中数学教师的认识里,数学是一门单纯意义上的“抽象课程”,似乎与“实验”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关系,这自然是一种非常片面乃至十分错误的认识。从宏观上来看,初中数学在本门课程的教育体系当中仍旧处于较低的维度,在实践表现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能动优势。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把课程教学的目的范围投放到“面”的维度当中,引导学生们依托于实验操作的方式去获取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并对有关的技能运用路径和策略形成较高维度的理解。为了更好地完善这项活动的开展效果,初中数学教师还可以将“生活课堂”内容融合起来,以便于促进学生动手意识的二次优化。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物投影实验,让他们使用光线、几何图形等工具,通过改变光源位置、角度等条件,观察不同形状物体在屏幕上的投影情况。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探究直观地了解到什么是平行投影、斜投影等概念,进一步理解不同投影方式对物体形状和大小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数学软件或模拟器进行虚拟实验,让学生通过调整参数和观察结果,进一步深入理解投影与视图的相关知识。如利用三维建模软件,让学生设计并操作虚拟物体,在不同视图和投影模式下观察其表现,以加深对投影原理的认识与把握。

(二)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户外实践活动

和一间普普通通的教室相比,广阔的社会和丰富的自然无疑是更具有知识表现性和技法呈现力的“大世界”,能够满足学生开展多形式、高效率的数学探索、认知、应用活动的需求。基于这一点认识,初中数学教师不妨结合学生们当前阶段普遍的学习水平、趣味取向和课程教学的内容、方向,带领他们进行富有学习成果应用作用的活动,用“沉浸式”的模式来强化学生们的数学综合运用基础,从而为“双减”课堂的有效构建打通更多的路径。

除了以上几方面主要策略外,初中数学教师还要重视起对生本课堂的融合构建,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践行“留白思维”,使学生依托于能动思考和自主合作的方法来完成对课程知识信息的多元认知,一方面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果得以有机形成,另一方面也可带领学生体会到自己在数学学习方面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

(三)在数学教学中展开多知识点联合实践活动

知识的魅力在于相互的关联和实际的应用当中,尤其是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通过各个知识点的交叉应用和相互辅助,可以实现无数种创新和可能。这也就是我国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完成大单元知识关联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知识结构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了解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降低应试教育对数学教学的影响,以新课标为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展开多知识点联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一教学内容来实现数学知识整体的关联性,进而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和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时,可以展开多知识点联合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比如“小明的儿童剧院门票售价为x 元,他希望自己购买的票价不超过y 元,问小明最多可以购买几张门票?”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符号的含义,然后利用数轴绘制x 和y 的范围,进而构建一个不等式,求解出x 的取值范围。接着,学生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境进行推理和判断,如考虑门票数量的整数性以及实际购买能力的限制。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将不等式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了数学应用技能和核心素养,实现了数学知识的整体关联。

四、结语

富有智慧的教育工作者善于用巧妙、轻松的方法来组织高质量的课程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在轻松的状态下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习惯,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初中数学教师要切实认识并努力践行这一认知,将构建“减负增效”的“双减”课堂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看待,围绕多元主题设计、执行系统性的方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知识理解、技能掌握、习惯养成、兴趣生成和素养内在提高等多个方面达成立体型、交叉式的发展,让他们能够在更高纬度上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方法、乐趣和意义,以此来促进学生们数学综合素养的有机生成和能动提高,并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素质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双减评价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