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患者炎症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4-04-07黄薇龙军
黄薇,龙军
贵州省纳雍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贵州纳雍 553300
急性脑梗死是指脑部供血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所引起的相应神经功能缺损,主要表现为偏瘫、偏盲等感觉障碍,以及言语障碍、意识障碍等,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1]。早期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可迅速恢复梗死区脑血流量,缓解局部脑缺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2]。但前期仅使用溶栓治疗,其治疗效果受到血管再通时间、是否再通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导致效果不理想。丁苯酞可营养脑部神经,对脑部缺血缺氧状态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伤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从而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3]。依达拉奉右莰醇中依达拉奉可清除自由基,减轻脑组织损伤,右莰醇能够抑制炎性因子大量表达,使细胞凋亡、坏死减少[4]。两种药物都属于新型的神经保护剂,其联合应用能够达到的治疗效果值得探索。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2年3月—2023年4月贵州省纳雍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析依达拉奉右莰醇+丁苯酞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54~72岁,平均(64.17±3.4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5 h 12例,6~8 h 21例,9~11 h 9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53~75岁,平均(64.36±3.1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5 h 13例、6~8 h 19例、9~11 h 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K20201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疾病诊断[5];②发病至入院时间≤12 h;③患者家属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精神疾病,无法配合的患者;②存在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③伴有恶性肿瘤、造血系统等其他严重性疾病的患者;④哺乳期或妊娠期患者;⑤对依达拉奉右莰醇或丁苯酞有过敏史的患者。
1.3 方法
两组均予以阿替普酶(国药准字SJ20160055;规格:50 mg/支)静脉溶栓治疗,用药剂量:0.9 mg/kg,最大剂量≤90 mg,其中的10%于60 s内静脉注射完毕,剩余部分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内静脉滴注。
对照组予以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丁苯酞25 mg与氯化钠0.9 g),100 mL/次,2次/d。
观察组取15 mL依达拉奉右莰醇(国药准字H20200007;规格:5 mL∶依达拉奉10 mg与右莰醇2.5 mg)溶于10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1次/d。入选患者治疗周期均为14 d。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45%~90%之间为显效;临床症状减轻,NIHSS评分在18%~<45%之间为有效;临床症状未得到明显缓解,NIHSS评分<18%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功能评估:①神经功能:治疗前、后采用NIHSS评分评估,总分为42分,评分越低神经功能越好;②日常生活能力:使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 BI)评估,总分100分,评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3)炎性因子: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分离血清,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 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水平。(4)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发热、皮疹等。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NIHSS评分、BI评分和炎性因子)均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以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功能评估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功能评估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功能评估比较[(±s),分]
注: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BI:Barthel指数。
组别观察组(n=42)对照组(n=42)t值P值NIHSS评分治疗前30.87±2.27 30.93±2.32 0.120 0.905治疗后79.47±6.04 73.68±5.82 4.474<0.001治疗后11.37±1.04 16.80±1.16 22.588<0.001 BI评分治疗前63.65±5.53 62.72±5.67 0.761 0.449
2.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注:hs-CRP:超敏C反应蛋白,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8:白细胞介素-8。
组别观察组(n=42)对照组(n=42)t值P值hs-CRP(mg/L)治疗前18.30±2.10 18.16±2.16 0.301 0.764治疗后8.03±1.82 11.55±2.04 8.344<0.001 TNF-α(ng/L)治疗前14.95±1.93 15.13±2.04 0.415 0.679治疗后6.70±1.43 8.33±1.27 5.523<0.001 IL-8(pg/mL)治疗前1.45±0.22 1.47±0.20 0.436 0.664治疗后0.41±0.09 0.77±0.12 15.554<0.001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通常是由大脑供血动脉的阻塞造成,最常见的原因是血栓形成,阻塞供血动脉,其症状常常突发,并且根据梗死的位置和程度而有所不同[6]。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目标是尽快恢复脑部供血、保护脑细胞免受进一步损害,并尽可能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早期常通过溶栓恢复局部血流,但因血管再灌注损伤,易造成神经元、脑组织坏死,故需采取有效措施治疗,以获得最佳效果[7]。
丁苯酞是针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常用治疗药物,具有改善脑血流和神经保护的作用,能够促使脑水肿缓解,脑内能量代谢以及缺血区微循环得到有效改善,进而能够增加血容量,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减轻神经功能损伤[8]。依达拉奉右莰醇能够快速捕捉过量的自由基,起到抑制作用,还可以抑制氧化应激下的神经元的凋亡,保护神经血管[9]。衡量hs-CRP、TNF-α和IL-8水平可以提供有关患者体内炎症反应程度的信息,以上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可以用于评估炎症性疾病的活动性、预测患者的疾病进展和评估治疗的响应程度。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80.95%(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11.37±1.04)分、炎性因子[hs-CRP(8.03±1.82)mg/L、TNF- α(6.70±1.43)ng/L和IL-8(0.41±0.09)pg/mL]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BI评分(79.47±6.04)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其神经功能的损伤,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与黄宝荣等[10]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5.56±2.26)分、hs-CRP(2.99±0.57)mg/L均低于对照组,BI评分(68.39±4.62)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具有一致性。分析其原因为丁苯酞可以增加脑血流,改善脑组织供氧供血,减少梗死面积和缓解脑组织损伤。该药还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清除自由基和减少氧化应激对脑细胞的损伤,提高神经元的生存率,从而保护神经功能,并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再生过程,有助于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11]。在急性脑梗死过程中,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进一步导致神经细胞损伤,丁苯酞在治疗中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可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有助于保护神经细胞[12]。依达拉奉右莰醇主要由依达拉奉和右莰醇两种成分组成,依达拉奉是一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用于溶解血栓来恢复缺血脑区的血流,还能够选择性地激活纤溶酶原,将其转化为纤溶酶,通过促进纤溶过程,使原本阻塞血管的血栓溶解,恢复血流,从而减少梗死区域,降低脑损伤的程度[13-14]。右莰醇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可以清除自由基和其他有害氧化物质,减少氧化应激对脑细胞的损伤,并抑制自由基引发的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和其他有害反应,减少神经细胞的死亡。右莰醇还可以抑制局部炎症反应,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从而降低炎症对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15]。二者合用,以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炎为主要机制,可有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本研究还表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依达拉奉右莰醇+丁苯酞治疗与单一丁苯酞相比,不良反应不会明显增加,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右莰醇+丁苯酞治疗效果显著,可减少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降低炎症反应,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产生,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