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血管介入后应用依达拉奉右莰醇药物的临床疗效
2024-04-07申红娟王文慧李超然宋成芳
申红娟,王文慧,李超然,宋成芳
菏泽市成武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区,山东菏泽 274200
我国正式进入了老龄人口时代,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发生了巨大转变,使得急性脑梗死人群发病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现象[1]。目前,针对急性脑梗死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实施血管介入术来治愈脑梗死疾病[2]。由于脑梗死疾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且不明确,同时脑梗死疾病的进展速度非常快,患者需要在血管介入术后配合应用药物治疗,能够实现疾病长期的满意疗效[3-4]。依达拉奉属于保护神经的治疗药物,它的保护作用机制是可以快速有效地清除针对脑梗死疾病发病时血液中产生的大量的自由基,减少或避免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害,早期恢复其功能[5]。依达拉奉右莰醇药物机理是在依达拉奉的基础药理作用上增加右莰醇结构,是新型的神经保护药物,这样在减少自由基损害的基础上提高了清除氧化基的原理实现双重作用效果[6]。本研究选取2021年8月—2023年4月于菏泽市武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脑梗死患者在基础治疗血管介入术后,应用药物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研究组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47~77岁,平均(62.3±2.3)岁。对照组中男32例,女8例;年龄46~78岁,平均(62.2±2.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LSFGG-2022LL-12),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18~80周岁;②个人资料齐全,患者及家属知晓整个治疗和随访过程;③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7]。
排除标准:①经过血管介入治疗后,复查CT结果显示有颅内出血患者;②除了脑梗死疾病同时合并有重度的肝、肾功能障碍等疾病患者;③合并有出血风险及严重的凝血障碍疾病患者;④某些不可抗因素造成不能完成整个治疗过程患者;⑤不能配合完成随访患者[8]。
1.3 方法
研究组:脑梗死患者第1步要先完成血管介入手术,麻醉医师根据患者的自身临床表现情况使用正确的麻醉方法。麻醉效果起效后,建立股动脉穿刺通路,找到病变血管的位置,了解其基本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架,将取栓支架打开支撑住病变血管位置,便完成了血管介入治疗。在血管介入手术后,根据医嘱对患者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国药准字H20200007;规格∶5 mL:依达拉奉10 mg与右莰醇2.5 mg)37.5 mg溶入100 mL生理盐水中,每日对患者静脉滴注,2次/d,治疗15 d,完成整个治疗疗程。
对照组:脑梗死患者介入手术完成后,根据医嘱对患者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31342;规格∶5 mL:10 mg)30 mg 溶入100 mL生理盐水中,对患者每日静脉滴注,2次/d,治疗15 d。两组患者除了以上药物滴注治疗外,同时针对各自的病症,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采用对症治疗,如预防感染和抗凝血药物治疗。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5 d后的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根据得到的评分记录数据,总分为42分,判定为得到的分数越高,则说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损害程度越严重,恢复越慢。
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5 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评分标准在0~6分之间,评分越高表示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
③治疗前、治疗后7 d、治疗后15 d,3个时间段抽取脑梗死患者的静脉血,检测一氧化氮指标数值、超氧化物歧化酶指标数值和活性氧簇指标数值。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NIHSS评分、mRS评分、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活性氧簇水平均为计量资料,且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及mRS评分对比
治疗15 d后,研究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及mRS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及mRS评分对比[(±s),分]
注:NIHSS: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mRs:改良Rankin量表。
组别研究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NIHSS评分治疗前18.58±2.06 18.49±2.20 0.189 0.851治疗15 d后4.59±0.77 5.17±0.91 3.077 0.003 mRS评分治疗前3.03±0.53 3.10±0.62 0.543 0.589治疗15 d后1.04±0.09 1.11±0.14 2.660 0.009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一氧化氮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对比
治疗后15 d,研究组的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一氧化氮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一氧化氮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对比(±s)
组别研究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一氧化氮(μmol/L)超氧化物歧化酶(U/mL)治疗前9.88±1.17 9.95±1.24 0.260 0.796治疗后7 d 6.25±1.53 7.05±1.57 2.308 0.024治疗后15 d 5.12±0.29 5.34±0.45 2.599 0.011治疗前179.13±25.78 181.02±27.11 0.320 0.750治疗后7 d 145.19±19.68 159.34±22.57 2.989 0.004治疗后15 d 123.76±16.35 133.45±19.77 2.389 0.019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活性氧簇水平对比
治疗15 d后,研究组的活性氧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活性氧簇水平对比[(±s),μmol/L]
表3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活性氧簇水平对比[(±s),μmol/L]
组别研究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治疗前639.11±51.47 645.76±55.64 0.555 0.581治疗后7 d 498.75±39.53 531.15±41.97 3.554 0.001治疗后15 d 439.25±25.29 469.78±29.45 6.138<0.001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会造成极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在中老年人群中呈现高发趋势。近期研究发现[9-10],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分析其与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改变密切相关。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患者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增加等,引发了脑血管供血和供氧缺乏,出现脑组织坏死和损伤。既往文献报道,65%的脑梗死患者会伴发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障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早期发现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能够大幅度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11]。脑梗死的早期治疗主要是溶解栓子治疗,该治疗方案对于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能力的恢复,及改善患者脑组织损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使用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为临床治疗最常使用的溶栓剂药物,该药效果明显,但是其会增加脑梗死患者脑出血的风险性,因此医生应用时较局限[12-13]。依达拉奉右莰醇是目前发现的一种新型的神经保护药物,已经证实具有显著的抗炎能力和对受损神经的保护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药物治疗后15 d,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这与邹娜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药物在改善脑神经功能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效果。通过药物学分析其作用原理,依达拉奉注射液可以短时间内将体内的自由基分解清除,保护脑细胞活性。本研究使用的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药物是在传统的依达拉奉药物的理念基础上,新增了20%的右莰醇药物,新的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药物在控制炎性细胞因子方面效果更理想,这样阻断了氧自由基和炎性细胞因子的结合,更好地保护了脑细胞,降低了脑细胞的损害。同时可能是由于依达拉奉右莰醇药物清除氧化基的作用,利于受损的脑神经功能恢复,预后效果明显,药物的安全性高[15-17]。
综上所述,发生急性脑梗死时,临床医生需要首先选择血管介入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后配合应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对患者持续治疗,能够快速恢复患者的脑神经功能,增加对该病的治愈率,提升患者生存率。本研究虽证实了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样本量有限,可能会出现偏差性,为了进一步证实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药物的效果,需要加大样本量,扩大患者的来源机构,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