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Lp-PLA2和SAA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2024-04-07黄浩佳王雁珍刘少霓林文君

系统医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内膜

黄浩佳,王雁珍,刘少霓,林文君

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揭阳 522000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患者主要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1]。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有研究表明,氧化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炎症反应等病理生理变化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为积极再通患者脑血管,恢复血流灌注,以减小脑梗死病灶面积并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是既往用于评估急性脑梗死疾病严重程度的常用评分,但其有延后性和评估的准确性较低的问题,现在众多学者将该病病情研究重点转向血清生物活性因子[4-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早期标志,因此评估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利于评估患者病情[6]。有研究发现,脂蛋白结合型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 Lp-PLA2)在A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7]。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protein A, SAA)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它通过影响高密度脂蛋白的功能,影响胆固醇的运输,导致脂肪沉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8]。本文选择2022年1—12月于揭阳市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同期100例体检健康者,主要探究Lp-PLA2和SAA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以期为未来的急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决策提供一个新的靶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神经内科住院部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体检的100例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病例组男54例,女46例;年龄50~80岁,平均(66.25±5.42)岁;体质指数19~25 kg/m2,平均(22.46±2.32)kg/m2。对照组男52例,女48例;年龄50~80岁,平均(66.33±5.39)岁;体质指数19~25 kg/m2,平均(22.57±2.20)kg/m2。两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将病例组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分为3组,其中IMT 0~0.9 mm为内膜正常组(n=34),1.0~1.4 mm为内膜增厚组(n=36),IMT≥1.5 mm为斑块形成组(n=30)。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2019)。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以1997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为诊断依据[9],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者;②发病48 h内且首次发病者;③无听力、智力或表达障碍患者;④患者及家属知情并已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近期有活动性出血者;②合并颅内血管畸形、动脉炎性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或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者;③凝血机制异常或严重的器官功能不全者;④合并心房颤动或有栓子来源的脑栓塞者。

1.3 方法

采集所有患者的空腹静脉血5 mL,分离血清,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SAA;采用酶联酶免疫法检测Lp-PLA2。

1.4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病例组和健康组Lp-PLA2和SAA的水平。

记录并对比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Lp-PLA2和SAA的水平,分析不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患者的Lp-PLA2和SAA的水平差异。

以Lp-PLA2、SAA作为自变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p-PLA2和SAA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Lp-PLA2、SAA用(±s)表示,采用t检验或F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Lp-PLA2、SAA水平对比

病例组的Lp-PLA2、SA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病例组与对照组Lp-PLA2、SAA水平对比(±s)

表1 病例组与对照组Lp-PLA2、SAA水平对比(±s)

组别病例组(n=100)对照组(n=100)t值P值Lp-PLA2(μg/L)271.16±126.54 139.45±60.42 9.393<0.001 SAA(mg/L)62.15±17.34 3.45±1.16 33.777<0.001

2.2 病例组不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患者Lp-PLA2和SAA水平对比

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患者的Lp-PLA2、SAA水平依次升高,且3组Lp-PLA2、SA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不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患者Lp-PLA2和SAA对比(±s)

表2 不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患者Lp-PLA2和SAA对比(±s)

组别内膜正常组(n=34)内膜增厚组(n=36)斑块形成组(n=30)F值P值Lp-PLA2(μg/L)248.41±25.46 278.38±27.31 302.15±30.80 3.542 0.031 SAA(mg/L)52.12±15.46 68.46±18.49 76.24±19.31 3.165 0.044

2.3 Lp-PLA2和SAA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p-PLA2和SAA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呈正相关(P均<0.05)。见表3。

表3 Lp-PLA2和SAA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性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水平的变化导致急性脑梗死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并逐渐向年轻化发展,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9]。急性脑梗死后,会出现周围水肿、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中心脑组织坏死以及纤溶系统的失调,这都是急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表现[10]。除了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以及情绪激动等可导致该病的发生外,也有研究表明,高血脂、高血压、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高同型半胱氨酸等都是引起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11-12]。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最主要的危险因子,其早期症状是动脉中膜的增厚[13]。目前检测颈动脉厚度主要是利用先进仪器设备,检查经济、人力及时间成本均较大,且对人员技术要求高,难以推广使用。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人类Lp-PLA2及SAA水平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预测因子,然而Lp-PLA2和SAA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尚不明确[14]。

本研究结果表明,病例组的Lp-PLA2(271.16±126.54)μg/L高于对照组(139.45±60.42)μg/L(P<0.05);病例组的SAA水平(62.15±17.34)mg/L高于对照组(3.45±1.16)mg/L(P<0.05)。说明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越厚,其Lp-PLA2、SAA水平越高。内膜正常组Lp-PLA2水平(248.41±25.46)μg/L、内膜增厚组(278.38±27.31)μg/L及斑块形成组(302.15±30.80)μg/L依次升高(P<0.05);内膜正常组SAA水平(52.12±15.4)mg/L、内膜增厚组(68.46±18.49)mg/L及斑块形成组(76.24±19.31)mg/L依次升高(P<0.05);这与许园园[15]的研究,研究组的Lp-PLA2(330.24±96.27)μg/L、SAA(64.35±19.27)mg/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p-PLA2(131.24±37.96)μg/L、SAA(3.51±0.97)mg/L(P均<0.05);轻度组Lp-PLA2(211.53±90.41)μg/L、SAA(53.12±15.66)mg/L,中度组Lp-PLA2(349.21±100.33)μg/L、SAA(69.23±20.11)mg/L,重度组Lp-PLA2(413.69±106.05)μg/L、SAA(77.56±19.31)mg/L依次升高(P均<0.05)。

本研究中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p-PLA2和SAA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呈正相关。说明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越厚,其Lp-PLA2、SAA水平越高。这与张蔓青等[14]研究中血清Lp-PLA2、SA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病情呈正相关(P均<0.05)的结果一致。SAA可替代载脂蛋白A-1与HDL复合物,改变 HDL结构,使其对胆固醇转运能力下降,导致巨噬细胞内胆固醇清除减少,促进疾病进程。

Lp-PLA2是一种由巨噬细胞与淋巴细胞分泌的新型炎性因子,可以水解低密度脂蛋白生成的氧化游离脂肪酸等多种促炎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大量单核细胞浸润,诱导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促进疾病发展。

综上所述,Lp-PLA2和SAA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因此需根据患者Lp-PLA2和SAA水平对其进行及时的治疗,以防止疾病恶化。

猜你喜欢

颈动脉斑块内膜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子宫内膜癌组织URG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猪子宫内膜炎的防治
搔刮内膜对改善内膜接受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