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话含义视角下的戏剧对话翻译研究

2024-04-07麻博满孙莉

今古文创 2024年10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

麻博满 孙莉

【摘要】会话含义理论作为语用学的关键内容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作用,能够被运用到翻译研究与实践之中。人物对话作为戏剧剧本中的主要内容,其翻译在戏剧翻译中占据主要地位。本文拟从会话含义理论视角切入,对经典剧作《卖花女》杨宪益译本中的人物对话翻译展开剖析,归纳其中体现的翻译策略,探究译者如何巧妙传达隐含在字里行间的会话含义。

【关键词】《卖花女》;会话含义;戏剧对话;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0-009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0.028

随着人民对文化追求的不断提升,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深受观众喜爱。爱尔兰著名戏剧作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于1912年发表的《卖花女》(Pygmalion[1])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观众最为熟知的萧伯纳代表作之一,人们从文学阅读和舞台表演等不同形式,欣赏到了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2]。总体来说,关于《卖花女》的汉译本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翻译学、文学视角进行翻译策略分析,从语用学视角出发的研究鲜有涉足。由于语用学所研究的主要是特定语境中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以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更关注日常会话交流及其动态意义,这与以人物对话为主体的戏剧文本有着天然的联系[3]。基于此,本文拟从会话含义理论出发,以《卖花女》杨宪益译本[4]中的人物对话为个案,梳理译者在处理会话含义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

一、会话含义与戏剧翻译

英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erbert Paul Grice)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以及会话含义(Conversation Implicature)理论。在日常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通常需要相互合作并遵循一定的交际规则以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因此,为了使说话者所阐述的内容在交际活动发生阶段符合交际双方公认的目标,说話者应当遵守四条主要准则[5]。数量准则(Maxim of Quantity)要求说话者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所要求的详尽程度,且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质量准则(Maxim of Quality)要求说话者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或者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关联准则(Maxim of Relation)要求说话者所说的话应当与交际主题相贴切。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要求说话者说话时注意避免晦涩的词语或者歧义,同时说话要简洁、有条理。尽管对话双方在交际过程中为使谈话顺利进行会有意无意地遵守合作原则,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出于个人需要有策略地违反合作原则,以求产生特殊的交际效果。换句话说,说话者可能会故意隐藏其真实意图,迫使听话者超越字面意义去推导说话者所表达的隐含意义,从而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会话含义即指不包含在话语之内的额外意义,往往由说话者违反合作原则中的特定准则而产生。

语用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作用,其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可为翻译研究提供较为科学的语用学分析方法,且能够为解决翻译实践中有关语言使用的各种问题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因而能够被运用到翻译研究与实践之中[6]。由此可见,在翻译实践包括戏剧对话翻译实践中运用语用学理论加以指导的可行性较高。由于戏剧剧本的主要内容是人物对话,因此,戏剧翻译的重点在于尽可能高效、传神地将人物对话内容进行翻译。戏剧人物对话虽然经过作家雕琢,但毕竟源于现实生活,同时又要反映现实生活,难免存在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义的情况。事实上,让人物在对话过程中违反合作原则也是作家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手段,人物的心理状态、感情态度等往往体现在会话含义之中[7]。在戏剧翻译中,译者可以利用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理论来区分台词的字面意义与会话含义,从而在译文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将其明朗化或保留[8]。综上,在戏剧翻译中运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人物对话,有利于译者传达弦外之音,从而提高译文的准确度,帮助读者透彻理解对话精髓。

二、案例分析

《卖花女》是萧伯纳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之一,不仅收获了无数读者的好评,也引发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根据其原作改编的歌舞剧以及电影也深得观众青睐。剧作共分为五幕,主要讲述了语言学家息金斯(Higgins)与朋友辟克林上校(Pickering)下赌注,表示自己能够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让粗俗低贱、目不识丁的卖花女伊莉莎(Eliza)转变成为一位谈吐不俗的上流社会小姐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剧作中,最为人乐道也最能体现萧伯纳语言写作能力的便是妙语连珠的人物对话。说话者在现实交际中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会话含义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也是戏剧对话中常出现的用以模拟现实情况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传达原作品中的会话含义,译者应当在翻译过程中选取合适的策略,从而实现在目的语读者中取得和源语读者相同的阅读效果,最大限度地拓展剧作的海外生命力。基于此,本文将运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卖花女》杨宪益译本中人物对话所隐藏的会话含义及其对应的翻译策略,探究会话含义理论指导戏剧对话翻译的可行性。

(一)直译

直译可以看作是一种同时保持原文内容与形式的翻译方法,在翻译实践中恰当地运用直译既能忠实传达原文蕴含的思想,也能反映源语的表达方式以及作品风格。尽管语言之间千差万别,但仍存在一定的共性,这就为会话含义的直译策略提供了依据,使其能最大限度地维持语用意义和语言风格的双向对等[9]。用直译的手法处理隐含会话含义的戏剧对话时需要考虑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同时也需要读者本身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例1原文:-HIGGINS:Here.

-LIZA:Whats this for?

-HIGGINS:To wipe your eyes.To wipe any part of your face that feels moist.Remember:thats your handkerchief;and thats your sleeve.Dont mistake the one for the other if you wish to become a lady in a shop.

译文:息金斯:给你。

伊莉莎:这是干吗?

息金斯:给你擦眼泪。哪儿湿了就擦哪儿。记住,这是你的手帕;那是你的袖子。你要打算做个店员就别拿袖子当手帕用。

这是剧作第二幕中两位主角之间的一段对话。在得到一笔自认为数量相当可观的钱后,伊莉莎来到息金斯的住处请他教她语音课,因为她立志成为一名花店店员。但当息金斯要求她支付高昂的学费甚至几乎被他威胁时,伊莉莎吓哭了,息金斯便将自己的手帕递给她。当从伊莉莎的疑问中得知这位穷苦女孩从未使用过手帕时,息金斯选择在回答完伊莉莎的问题后详细阐述了一长串手帕的使用方法,还提醒她分清手帕和衣袖,暗示她别粗鲁到用袖子抹眼泪。例1中,息金斯显然违反了数量准则,隐含了会话含义,他提供了过多且不必要的常识性信息,目的是为了讽刺伊莉莎没见过世面,甚至没用过手帕。译者采用直译的手法将息金斯的“赘述”逐一对照翻译出来,不仅重现了原文语言风格,而且也成功复制了息金斯的弦外之音,展现出息金斯作为上层阶级的傲慢与残忍。

(二)意译

意译作为与直译相对应的译文语言表达形式,更注重遵循目的语规范而弱化考虑源语的表达形式,同时也能做到忠于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因此采用意译的手法通常能使译文更加简洁、歧义少、容易理解。但选择意译包含会话含义的戏剧对话时,可能导致将会话含义和盘托出的结果,这就使得译文丧失了应有的美感。因而在采取意译策略处理会话含义时,需要译者斟词酌句,尽可能保留读者能够通过译文自行推导会话含义的过程。

例2原文:-HIGGINS:She will relapse into the gutter in three weeks without me at her elbow.

-PICKERING:You wont relapse,will you?

-LIZA: No:not now.Never again.

譯文:息金斯:没有我在旁边,要不了三个星期她就又恢复原来的流氓习惯了。

辟克林:你不会恢复原来习惯的,是不是?

伊莉莎:不会:现在不会了。再也不会了。

该段对话发生在第五幕。息金斯的实验大获成功,但他却丝毫没有表达对伊莉莎的感谢,因此伊莉莎一气之下逃离了息金斯的家。在息金斯的母亲要求息金斯改换态度与伊莉莎和解时,他并不认为是自己的错,而且对辟克林请求伊莉莎原谅他的话语感到荒谬。他厉声说道伊莉莎根本无法离开他,只有他才能将伊莉莎从贫民窟中、从以往的困境中解救出来。与息金斯相比,辟克林上校则显得很有礼貌,他采用反问的方式询问伊莉莎的意见,试图劝说伊莉莎留下。例2中,辟克林的反问违背了质量准则,他并不真正期望得到伊莉莎的回答,因为实际上他已经想当然地认为伊莉莎肯定不会选择离开他们,会话含义由此产生。译者采用意译的手法,将“relapse”译作“恢复原来习惯”,同时与上文息金斯所说“relapse into the gutter”的译文“恢复原来的流氓习惯”形成对照,去掉了定语“流氓”,从而体现出辟克林的礼貌,也反衬出他的虚伪。

(三)结构转换

结构转换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文与原文之间句子语法结构的变化,是进行英汉互译时常使用的一种翻译方法,具体形式主要包括否定语态向肯定语态的转变,被动语态向主动语态的转变等。在戏剧对话翻译中,为了突出语言的惯用性,译者将原文中的否定表达转化为译文中的肯定表达,不失为在特定语境中再现会话含义的良好选择。

例3原文:-HIGGINS:What the devil have I done with my slippers?

-LIZA:There are your slippers.And there,take your slippers;and may you never have a days luck with them!

译文:息金斯:我的拖鞋到底又到哪里去了?

伊莉莎:这是你的拖鞋。还有这个。拿去吧,让你倒一辈子的霉!

这是第四幕中两位主角之间的一段对话。由于大使馆招待会上的每个人都认为伊莉莎是位外国的公爵夫人或公主,息金斯赢得了和辟克林的赌局。但他完全忽视了自己用伊莉莎做实验这一行为有多么残忍,还理所当然地把伊莉莎看作是随时为他取鞋的仆人。因此,息金斯无礼地询问伊莉莎他的拖鞋在哪里时,伊莉莎的回答违背了数量准则,她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提供了更多内容,目的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愤怒,会话含义由此产生。例3中,译者将原文的否定句转换为肯定句,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也让伊莉莎当时语境下的情感表达更加掷地有声。一方面她暗示自己帮助息金斯赢得赌局却没有得到任何感激;另一方面读者能通过这句“诅咒”充分感受到伊莉莎保护自尊的决心和她内心的觉醒,她不仅在语言上,而且在生活方式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她再也不能回到从前了。

(四)动态对等

动态对等主要指译文对译文读者所起的作用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起的作用大体对等,即读者接受效果对等。由于汉语与以动词为中心,与曲折变化、逻辑性较强的西方语言相比差异较大,因此中英互译时要做到等值特别是“形式对等”较为困难,此时“动态等效”在翻译实践中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10]。在戏剧对话翻译中,译者可以通过实现动态对等,顺利再现会话含义。

例4原文:-FREDDY:I Hope I havnt taken you out of your way.Where were you going?

-LIZA:To the river.

-FREDDY:What for?

-LIZA:To make a hole in it.

-FREDDY:Eliza,darling.What do you mean?Whats the matter?

译文:佛莱第:我希望我没有把你的事耽误了。你是要到哪儿去的?

伊莉莎:到河边。

佛莱第:干什么?

伊莉莎:跳河。

佛莱第:伊莉莎,亲爱的。为什么?出了什么事?

这段对话发生在剧作的第四幕。离开息金斯家的伊莉莎意外遇到了佛莱第,此时的佛莱第已对伊莉莎滿怀情愫。在躲开巡街的警察后,佛莱第关切地询问伊莉莎准备前往何处做何事。例4中,伊莉莎的回答显然违反了方式准则,这句“to make a hole in it”模棱两可,容易产生歧义让听话者误会真正的含义。因此,佛莱第极度紧张,他担心伊莉莎的意思是要去河边寻短见,便连忙问她出了什么事。但实际上,伊莉莎想要表达的会话含义是她需要暂时逃离尴尬的处境,在没有其他人与琐事打扰的“hole”处一个人冷静下来,以便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思绪与心态,计划下一步该做什么。译者按照佛莱第理解的会话含义,将伊莉莎的回答译作“跳河”,实现动态对等,引导读者跟随佛莱第的思绪,同样认为伊莉莎因受到息金斯不公的对待而想要轻生,感受佛莱第由于暗恋、关心伊莉莎而产生的极度担忧与惶恐。

三、结语

本文从会话含义理论的视角切入,对经典剧作《卖花女》杨宪益译本中的人物对话翻译展开详细剖析,归纳译者通过使用直译、意译、结构转换以及动态对等翻译策略,向目的语读者传达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弦外之音。本文发现,会话含义理论对指导戏剧翻译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译文准确度,帮助读者透彻理解人物对话精髓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因此,在戏剧对话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当首先正确理解其中的会话含义,其次根据原文语境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将其传达给目的语读者,确保译文的可接受性和连贯完整性,从而更好地传播经典作品,拓展其海外生命力,促进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Shaw,G.B.Pygmalion[M].New York:Pocket Books,2001.

[2]于海峰.萧伯纳《卖花女》的语言特点及其汉译策略[J].戏剧文学,2017,(03):121-125.

[3]王璐.国内外戏剧翻译研究综述[J].四川戏剧,2016,

(09):45-49.

[4]肖伯纳.卖花女[M].杨宪益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2.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54.

[6]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03):286-293+285.

[7]王胜宝.“会话含义”与小说对话的理解和翻译[J].中国翻译,1996,(03):16-19.

[8]王桂芳,李昌盛.语用翻译对戏剧翻译的适用性[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03):84-87.

[9]胡图南.会话含义观照下美剧对白翻译研究——以《破产姐妹》为例[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31(01):70-73.

[10]郝丽娜.从等效翻译原则看杨译本《卖花女》中伊莉莎语言的再现[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11):

87-88.

作者简介:

麻博满,男,浙江丽水人,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用学。

孙莉,女,江苏洪泽人,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用学。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
浅析《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奈达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策略
原型理论和广告英语的翻译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