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秧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2024-04-07张妍张永全

参花(上) 2024年3期
关键词:心上人儿化衬词

张妍 张永全

东北民歌格调生动活泼,极具地方特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看秧歌》这一经典东北民歌经过改编,一度广泛流传于东北地区。作品中浓厚的东北气息与新时代的审美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民歌作品中二人转的浓郁唱腔,也为其注入了新时代的韵味,贴近年轻人的音乐审美。因此,演唱者在进行歌曲演唱时,要充分了解东北地区的民族特色和人文风貌,把握歌曲中丰富的情感变化,从而依据旋律实现情感传递。基于此,本文将从艺术背景、内容介绍、艺术特征三方面对东北民歌《看秧歌》进行分析,品味蕴藏在这首作品背后的东北地区所独有的艺术风格及语言特色,以期使东北民歌爱好者、演唱者对东北民歌的艺术特色进行更好地了解,从理论层面对东北民歌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看秧歌》创作背景

民间歌曲是民间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蕴藏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更能体现出不同地区所独有的风土人情。东北地区地域辽阔,这里多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文化相互交流、融合,造就了东北地区丰富而独特的民俗文化。

东北民歌最早源于人们劳动时哼唱的歌曲,往往以打鱼、狩猎、劳动等日常生活为题材,因此歌词都是人们日常劳作时说的语言转化而来,简单直接又朗朗上口,体现了东北人民开朗幽默的性格。随着东北民歌传唱度越来越高,其逐渐成为东北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之一。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在一批又一批艺术家的倡导下,东北民歌逐渐得到规范化的发展,其传播方式从口耳相传转变为由更为专业的演艺人士、团体来进行创作改编。其中一些作曲家会将二人转、东北大秧歌中的艺术元素融入民歌创作,以此展现东北人的日常生活。

《看秧歌》便是其中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由郭颂依据东北的民间小调进行改编,对东北地区的方言和衬词做了吸收,整首歌曲的腔调、歌词十分独特,直白诠释了浓厚的东北特色。《看秧歌》的创作源于东北大秧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最早是在东北农村出现的,“高跷”“旱船”等都是应用较多的表演方式,其中的秧歌调有着浓厚的东北特色。歌词对东北看秧歌的场景进行真实细腻的描写,又添加了二人转、东北大秧歌的艺术元素,使整首歌曲可以通过边唱边演的形式向观众展现,是一首集艺术与创新为一体的作品,为东北民歌带来与众不同的活力与生机。

二、《看秧歌》内容介绍

《看秧歌》是一首多段体的歌曲,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叙事,故事性较强。歌词内容主要描述了一位东北姑娘和自己的心上人一起去看大秧歌的过程。歌曲首先向听众展示的是在看秧歌前,姑娘在镜子前细心打扮,想给心上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体现姑娘内心的娇羞与期盼。其次展现的是在看秧歌时舞狮子、划船等一系列热闹的场景,姑娘在人群中寻找着自己的心上人,看到后却害羞得不敢上前。从细节之处展现了姑娘与心上人约会时的娇羞、激动,这样在歌曲的演绎过程中能声入人心,引起听众的共鸣。歌曲语言生动、活泼,很好地展现了一位东北姑娘的幽默与淳朴。

三、《看秧歌》艺术特征

(一)方言的魅力

1. 儿化音的使用

在《看秧歌》中出现了大量儿化音的使用,如“瓜子脸儿、巧打扮儿、点唇边儿”这样的词语。儿化音是指在发出韵母的过程中进行卷舌发音,歌词中多处出现的儿化音,让整首歌曲的东北味更加浓郁,增添了歌词的口语化色彩。在演唱和描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儿化音除了让东北姑娘活泼幽默的性格得以体现之外,还表现出了姑娘在秧歌会上看到自己喜欢的人时的激动和羞涩。

同时,儿化音可以稳固歌曲中的整体结构,歌词中的一些字词并没有标注儿化音,但在演唱过程中一定要刻意展现出来,比如“新年”会唱成“正月儿”来展现新年的热闹气氛,“村里村外锣鼓喧天”中村要唱成“村儿”,这样才会更有东北味道,更接地气,才可以充分展现出东北方言的特点。

2. 东北方言的运用

方言展现了不同地区语言的特殊表达,在地方民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方言,想要唱出东北地方民歌的独特韵味,首先就是要把握好东北方言的特点,它展现的是民歌的地域性特色,也是民歌本身的独特魅力所在。如果合理地进行把握就会形成较好的表演效果,在歌词中加入东北方言,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展现故事情节,使歌曲幽默风趣、朗朗上口。

歌词中有这样一句“挤挤擦擦往外蹽哇”,这里的“蹽”在普通话中的意思是快点走,“挤挤擦擦”即东北方言中所说的“很拥挤”的意思,表现一种急切的心情。这也比较符合歌曲中姑娘想要快点打扮好去和心上人见面,在瞧见心上人后想从人群中挤出来到他身边。这样的东北方言可以让听众产生共鸣,同时增加了歌曲的幽默趣味性。

歌词中还有这样一句“光脚丫多难瞧”,这里的“难瞧”意思是难看,描写的是姑娘在人群中被挤掉了鞋,在心上人面前不好意思去找,只剩一只鞋时的难堪和尴尬。东北方言的加入让整首歌曲更加生动活泼,听众脑海中已经浮现出姑娘羞窘的模样。

3. 少数民族语言的运用

在《看秧歌》这首歌中一定程度地化用东北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一只乌拉鞋”中“乌拉”就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早期穿的一种由牛皮缝制而成的鞋子,鞋面上用乌拉草进行缝制,穿在脚上暖和又结实,常常作为人们捕鱼狩猎时的衣着。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资料的丰富,乌拉鞋逐渐被皮鞋、棉鞋所代替。后来人们用“棉乌拉”来表示厚重的棉鞋。在这首歌中,以“一只乌拉脚,踩得我火燎燎”体现出东北人的朴实,也生动地展现出乌拉鞋的厚重,侧面描写主人公内心的急切与羞涩。同时,这也为歌曲增添了一份东北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风情和韵味。

(二)長短句与垛子句

1. 长短句的结合

由于《看秧歌》属于多段式作品,其中每段的歌词都会有所变动,歌词要根据所描述的内容来进行长短句式的改变,大多将前三句设定为长句,对故事进行场景、内容的叙述,而四到六句则常常处理为短句,是对故事内容进行细致的描述。整部作品通过长短句的结合,再加入说白和衬词,使艺术情感更加丰满。

2. 垛子句的使用

垛子句是指将字数一致的断句叠在一起,对某种事物特征进行强化的手法。垛子句通常包括单字垛、双字垛、五字垛等方式,在歌曲中垛子句的排列是十分紧密的,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对音乐重音进行良好的把握,咬准垛子句开头字的音,对于字腹部分要表现得饱满。在《看秧歌》中运用了三字垛和五字垛,并基于一定的节奏来体现句式的特点,例如“时兴头”“戴金簪”“瓜子脸”“想粉团”就是三字垛,对姑娘的形象进行细致的描写,在演唱时还以极具律动感的节奏配合,展现姑娘为了见心上人精心打扮的愉快心情,显得更为灵动欢快。

歌曲中还有“龙灯蟠玉柱 船向水上漂 秧歌编蒜辫 高跷打飞脚”这样的五字垛句,拍子有所增加,但节奏上大体是类似的,其将东北秧歌的热闹场面进行细致描述,营造出人们在看秧歌时的欢乐氛围,进而感染听众。在对垛子句进行演唱时,演唱者要对舌尖肌肉进行灵活精准的控制,再将所有字词唱全的同时,还要保证声音是清亮干脆的,最大程度上表现出这首歌的快乐情绪。

(三)曲式结构与旋律特色

1. 曲式结构

《看秧歌》采用传统民族调式的五声六调,属于三部性结构,是传统分节歌的一种。这种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一段曲调,运用多段重复歌词的变奏、反复等创作技法来展现歌曲故事情节。其结构十分清晰,遵循“起”“开”“合”的顺序。第1 ~ 9 小节是本首歌的引子部分,引出乐曲的主题,是基于C 徽六声调的变宫,为整首歌曲营造了热闹喜庆的氛围底色。

A 段为第10 ~ 39 小节, 根据次级形成了“4+4+4” 结构, 即:“ 起” 部分为第10 ~ 21 小节,对热闹场面进行描绘。“开”部分为第22 ~ 33 小节,乐句结构发生了变化,并运用跳音来推动情绪的发展。“合”部分为第34 ~ 39 小节,将主题再次回归到看秧歌时人山人海的热闹场景,实现情感基调的奠定。

A1 共有29 个小节,依旧遵循着“起、开、合”的次级结构,但在局部发生了一些变化,采用变奏的手法来凸显姑娘的娇羞和想要见到心上人的急切心情,为歌曲增添趣味性。A2 段共有24 小节,与A1 段保持一致。A3段共32 小节,其调性与之前乐段相比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徵六声即唱A 变宫。整首歌曲中对主题进行了三次变奏,这一段是最后一次变奏,也是最长的一部分,将乐曲所要展现出的情绪情感推向了最高潮。描写了姑娘见到心上人后,在羞涩与慌乱中不慎弄丢鞋子,但又不敢让其他人发现的难为情。最后连接引子作为全曲的结束,给人无限回味的空间。

2. 旋律特色

《看秧歌》的旋律为五声级进,在相对平缓的旋律中出现跳跃的变音,这种变音看似游离在主旋律之外,但其实是极具东北民歌小调特色和东北方言特点的,在大跳后顺利进行乐曲的级进。通过旋律的进行可以很好地为听众展现歌曲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结合作品的音乐语言后,更好地将东北方言的幽默诙谐表现,人物形象也更加饱满,在展现地方音乐特色的同时,使整个歌曲朗朗上口。

(四)衬词与衬腔

衬词依据歌曲的结构,通常出现在歌词的结尾,但也可能穿插到唱句之间,其作为整个歌曲的扩展和延伸,对歌曲的调式调性加强收束以起到稳定的作用。在歌曲中有时会出现曲调长于歌词内容的情况,造成一定的空缺,在这一情况下,插入衬词还能够对歌词和曲调的长短进行调整和弥补。衬词在民歌之中是不可或缺的,几乎每一首民歌都蕴含着各类不同方言、不同语调的衬词。衬腔是在歌曲演唱中,表现衬词的腔调。演唱者要在衬腔中加入一些装饰音,让整个旋律更加协调和丰富,来表现和强调衬词中的语言特色。东北小调一般会加入倚音、滑音、打嘟儿等来丰富衬腔。

在东北民歌中,为了贴近人们生活表现东北人自由洒脱的性格,衬词大多使用生活中的语气词和感叹词,如“哎嗨哎嗨呦”等,来增加亲切感。比如在《看秧歌》中,“王呀嘛王海山啊哎嗨呀”等唱句中频繁穿插了大量衬词,不仅体现了大秧歌曲调的特征,更能让观众感受到看秧歌现场人山人海的场景。另外,衬词可以将歌曲中说唱部分进行连接,比如在“秧歌编蒜辫,高跷打飞脚”的后面以“得儿哪呼儿咳呼儿咳呀”作为衔接,有效避免了演唱中产生过大间隔的尴尬,同时也给予演唱者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因此,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在运用衬腔时,要注重口气语调的表现,以郭颂为例,其作为词作者,同时也是演唱家,在演唱《看秧歌》时,对“啊”“呀”“吧”等口气化的衬词也以类似口语化的衬腔处理,同时对“得儿”进行弹舌处理,使演唱显得更加俏皮、欢快。在表演时,演唱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演唱水平以及对东北方言的掌握水平,在借鉴前辈经验的基础上,灵活进行衬腔处理,强化对衬词的演唱表现。

四、结语

就目前所流传的东北民歌看,《看秧歌》等经典东北民歌主要依靠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和著名演唱家的演唱来传播,传播渠道有待拓展。除了这些被人熟知的歌曲,还有许多优美的东北民歌值得被发掘和传承,需要艺术家和音乐爱好者共同推动,才能让这种朴实的民间小调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之中。希望通过《看秧歌》等经典东北民歌的理论分析,能够推动作品的再创新、再改编和再传播,使人们了解東北地区的民俗传统,实现对经典作品的再传唱,最终推动更多优秀的东北民歌和小调作品向更广的范围传播,使东北民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简介:张妍,女,硕士研究生在读,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学;张永全,男,硕士研究生,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学)

(责任编辑 张云逸)

猜你喜欢

心上人儿化衬词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有趣的“儿化”
遥远的思念
南方人,求求你们说话不要加儿化音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我在等我的心上人
北京话(36)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
THE RAP BATTLE FOR CHINA
小路上走来了我的心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