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古村

2024-04-07张亦斌

参花(上) 2024年3期
关键词:古民居宗祠郴州

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大地的文章。

在郴州,我们踏访了不少的古村落,见识了不少古祠堂,会晤了不少古书院,上千年的传说,数百年的守望,天人合一存在于如黛的远山里,藏匿在飞檐翘角里。

每一块青砖,每一片青瓦,都藏匿着一个故事;每一个翘檐,每一垛马头墙,都是千年的坚守与期盼;每一条石板路,每一条小巷,都有着古老的平仄和韵脚。乍一看,每个古村落、每个古祠堂、每个古书院,都大相径庭,只有推开那一扇扇古朴老旧的门,打开那一册册湘南大地上的历史画卷,才会发现,每扇大门的后面,都藏着与众不同的有趣的灵魂。

幽深的巷子

板梁古村端坐在阳光里,像个入定的老禅师一样,看着一拨一拨游客从接龙桥走过来,走进自己悠长幽静的巷子,心中无喜无忧,一双微微眯上的眼睛,打量着村前池塘里盛开的荷花和汩汩而流的小溪,似乎想从中找出岁月的秘密。连接接龙桥的,是年代久远的湘粤古道。

古道的石板上密布着小洞,这些小洞其实就是驮运货物的骡马踩出来的脚印。据说,这条连接湘南、粤北的湘粤古道是古代的重要交通要道,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其实,现存的石板古道并不少,诸如茶马古道之类的,南方的许多地方都有。但是,像这样石板上留下这么多的骡马脚印的古道还是十分罕见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条古道曾经的繁华。

湖南省散文学会梁瑞郴会长是土生土长的郴州人,而且小时候在板梁村的姑妈家生活过,他对板梁村和这条古道十分熟悉,介绍起来如数家珍。据他介绍,古代坐船南下去广东,最远只能到达郴州,郴州是湘江南下的客货船的水转陆枢纽,船只到郴州后没有水路可行,只能在郴州改为骡马运输。同样,从广东坐船北上,也只能到达湘粤古道的南端宜章附近。“船到郴州止,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这句俗语,描述的是郴州湘粤古道骡马运输货物的场景。

我沿着湘粤古道,一步步走进板梁古村深处,来到一处名曰“一脚踏五巷”的地方。这里可以看到五条巷子伸向古村不同的地方,每条巷子都悠长,曲径通幽,深不可测,显示着这个“湘南第一古村”六百年的历史底蕴。

一条条幽深的巷子, 串起了一夜官厅、刘昌悦厅、刘绍连厅等一座座老宅子,三百六十多栋老宅子都是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每一座老宅子都铭刻着房屋主人的高光时刻或平常岁月。

一条条幽深的巷子,连接着古钱庄、古商街,踏着巷子里发亮的青石板,耳边似乎响起了马帮的马蹄声声。触摸着老旧的青砖墙,眼前仿佛看见古村数百年前的繁华。

一条条幽深的巷子,有一种穿透心灵的力量,残漆落尽的厚木门上,一把生锈的铁锁,将昔日的芳华锁上,不知道那些遗落在墙角的年少时的盼望,是否还会自由自在地发芽生长。

沿着一条巷子,我来到象岭山脚的莲花石,去拜访一棵奇树。当地村民介绍说,这棵树叫灰毛牡荆,长在五六米高的巨石之中。同行的一位文友不相信,特意沿着石缝爬到巨石上一瞧究竟。他一番考察后高兴地朝着我们大喊:“这棵树真的长在石头里,与石头合为一体了。”那位村民一听,高兴坏了,信誓旦旦地说:“这棵树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是由灌木长成了乔木,全国只有两棵,一棵长在我们板梁村,另外一棵长在张家界。”那眉飞色舞的神情,那志得意满的语气,好像在炫耀自己家里的稀世珍宝似的,稀罕得不行。看着他那信誓旦旦的样子,我把他所说的一一记在本子上。我无比崇敬地仰望这棵长在石头里的大树,感叹它生命力的顽强。我见过不少长在石缝里的植物,大抵是营养不良的缘故吧,植株普遍不高。这棵灰毛牡荆能够在石头里长十几米高,堪称奇迹。我坐在石头上歇着,感受着灰毛牡荆浓荫蔽日的凉爽,顺便点开手机,查阅灰毛牡荆的相关资料。不查不知道,原来灰毛牡荆本来就是乔木,不是中国独有,也并不是湖南独有的,江南大部分省份都有。由此看来,凡事不能偏听偏信,还是弄清究竟为好。

顺着另外一条幽深的小巷子,我们去见证双龙泉古井的神奇。

在双龙泉古井边,一个村民一边在水里清洗着已宰杀的鸭子,一边细细地述说着古村的过往,述说先辈流传下来的典故。这里原本没有水,有一年,两条金龙在象岭斗法,狂风大作,损毁了树木和庄稼,雷公见状大怒,电闪雷鸣间,将两条金龙打入象岭山下。第二天,村民发现象岭山下有两股清泉喷薄而出,汇成小溪,绕村而下,惠泽全村。洗鸭子的村民说,双龙泉和板梁村其他的泉水一样,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是直饮泉,冬暖夏凉,四季不断流。我走近细瞧,双龙泉三井相连,饮、用、洗,分井使用。饮水井里有两股泉水汩汩流出,我见状大喜,连忙俯下身,勾下头,用手捧起泉水,送进嘴里。泉水的冰凉中带着甘甜,一入喉,便有千万条冰丝进入我的身体,千百种甘甜味唤醒我的味觉,让我忘却了暑日的酷热,忘记了尘世间的俗事,仿佛融进了泉水的世界里,成了泉水的一分子,世上那些熙熙攘攘、纷纷扰扰似乎在这一刻停滞了,甚至离我远去,再也与我无关。

千百年的沉思

第一次见到郴州的古宗祠,是在板梁村。

板梁村上、中、下三个宗祠一字排开,每个宗祠前面都有一个半圆形的池塘,池塘里种满了莲,正是荷花盛开的时节,碧绿的荷叶挤满了池塘,荷叶之间,白的、粉的、红的荷花次第开放,远远望去,颇有气势。

第二次在郴州见到宗祠,是在吴山村。

走进吴山村时,天空中飘着毛毛细雨。雨中的吴山村,像一个笼罩着细纱的美妇,古朴、端庄、大方,静坐在丰林叠翠之中。

曹氏宗祠位于吴山村中心,是吴山村古建筑的代表。宗祠外现明朗典雅,大门的门槛旁边摆放了一对门当石鼓,大门上方是圆形雕花户对,户对上刻有梅花、莲花等吉祥图样。屋垛上绘有双凤朝阳的壁画,马头墙以膏泥青瓦塑形,飞檐翘角,别具一格。进门后的前厅搭建了一个亭式古戏台,其内顶为穹窿藻井,顶棚上有八仙过海的彩绘,旁边绘有花鸟虫鱼,整体看上去庄重秀逸。戏台的三侧各有四块木雕,木雕以鸟雀和梅花、竹子等动植物为主要内容,象征着吉祥如意。宗祠之内,颇多崇文重学的楹联、字画、雕刻。

第三次见到的,是宗祠群,在汝城。

这些祠堂大小不一,风格各异,星罗棋布,点缀着汝城的山山水水。

如果说板梁村和吴山村的宗祠还略显简陋古朴的话,汝城的宗祠群则是绝对的华丽。

朱氏总祠位于汝城老城区上黄门街,砖木结构,中西合璧,气势恢宏,占地六千多平方米,湘粤赣三省十八县的朱氏族人集资兴建而成。正中拱门高大宽敞,上筑二层中式八角楼,重檐攒尖,檐角飞翘,正面镶嵌石雕“朱氏总祠”牌匾,屋顶覆盖小青瓦,立葫芦宝顶;两侧各开通道,直通正厅左右路道,设拱形门,上筑二层西式四方楼阁,左边为钟楼,右边为鼓楼。门楼左右为北楼、南楼,各有五个房间上下二层;上下均设内回廊,联通门楼及南北楼,设楼梯上八角楼及钟鼓楼,外观与门楼统一为拱门式装饰。正厅为传统的三开间三厅三进砖木抬梁穿斗结构,石础木柱小青瓦,天井铺青石,左右各两道腰门,上厅建神龛。

汝城郊外,津江之畔,朱氏家庙依水而建,斗拱高大,别具一格,斗拱之中,藏着八个字,“砀山毓秀,汝水钟祥”,表明其先祖是从安徽砀山迁居汝城的。走进祠堂的大门,光阴瞬间轮回,门外是人间朗朗乾坤,门内却是悠悠千年历史。祠堂内的青砖碧瓦、雕梁画栋上,一幅幅精美的图案记载着一个个古时的故事;石雕、木雕,彩绘着各种艺术图案,昭显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抚摸着祠堂的一根根楹柱,凝视高高在上的斗拱、雕栋、檐柱、屋脊,观赏雕刻在房顶木梁、窗棂和门楣之上的细腻纤巧、精美绝伦的鸟兽花草和古代戏文图案,一股怀古之情滋生在心头。

宗祠里面包含了家训、家规和家风,这些东西传承下来,就形成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宗祠文化延续数千年,从未间断。

在我看来,宗祠更是启迪子孙、教化后辈的场所。通过宗祠内的祭祀、祭祖等活动,传播氏族里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勉励后辈奋发有为;用族训、家规、楹联、雕刻、彩绘等艺术形式,潜移默化地劝诫子孙向善向上、孝亲睦邻、晴耕雨读、克勤克俭。朱氏总祠大门上的对联“承祖德读书为本,继家训师孝是规”,就是教化子孙后辈勤奋读书、孝亲敬祖的。

在吴山村曹氏宗祠,鄉村医生曹登学介绍说,吴山古村是因血缘宗族而聚居发展起来的村落,除了曹姓人家,原本还有李姓人家。李姓人家原本富裕,财力雄厚,但李姓人家以奢靡为荣,最后却日益凋敝。曹姓人家注重宗祠的教化作用,勤俭为本,耕读传家,贤人志士,代不乏人,灿若繁星,小小的吴山村历史上先后出了七名进士。

宗祠的文化传承和教化,由此可见一斑。

走进古村落

古村落是文化的载体。

作家王世瑛说:“古建筑,不仅是物,也是事;不仅是事物,也是事情和人情。古建筑文化必然要透射一定的文化现象和一定的人事状态。古建筑文化,不是仅仅让后来者在眼前景物中透视历史,它更让我们在与眼前景物的心灵对视或心灵对话中收获一种灵感。”

郴州的古村落多为明、清两代的古民居,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古民居多以宗祠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既对称又连片。充分体现古人个体服务集体、局部服务整体、整体与自然和谐、和谐促进发展的设计理念。古村落的每栋房舍之间,以青石板铺路,纵横交错,巷道相通。古民居多为两层砖木结构,以堂屋为中心,石砌墙基,青砖垒墙,屋顶覆盖小青瓦,进门为前厅,中有天井,两边建有厢房,后有厅堂。走在青砖黛瓦的古民居群中,抬头看到马头墙高低错落,起伏有致,颇有音律之美。不时有精美的壁画撞入眼帘,马头墙下,门楼之上,窗檐上下,白墙之上涂以彩色颜料,一幅幅以传统儒家思想寄寓性情的花卉和喜庆祝福为主要内容的壁画,栩栩如生,朴实无华。

郴州古村落在环境美学上很有特色。古村落与山水互为映衬,依山傍水,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无论是设计,还是建设,无一不符合“天人合一”的儒家理念,和谐共生。

漫步在古村之中,可以看到戏台、茶馆、书院、祠堂、驿道、寺庙、庵堂、古墓、举人碑、拴马石等古迹遗物,古民居具有江南民居的通风、采光、防洪、防潮等建筑文化特色,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漫步在古村落间,随处可见的是古民居上的各类雕刻。

曹登高官邸是吴山古民居的代表,建于清朝末年,集石雕、木雕、砖雕等雕刻艺术于一体,气势恢宏。大门上方是五扇镂空窗格,门檐两侧是精美的石雕,横门梁上是古朴木雕,或演绎民间故事,或饰以瑞兽花卉祥纹,风格空灵洒脱、平和清新。以大门为中轴,门檐下左右各有五幅壁画,绘人物、鸟兽、花卉等。外墙有十余扇小巧雕花木窗格,窗格上建有青砖窗檐,窗檐下同样绘有精美壁画,内容大多是戏剧人物、马匹屋舍、宫廷仕女等。大门两侧的转角石上,都有精美雕刻,右侧的图案是荷花、官帽、毛笔和花卉,左侧的图案是麒麟、八卦图、宝剑和葫芦。大门上方的户对颇有特色,户对为双层,上层为鼓形,底部是六面鎏金鸟兽花卉浮雕。一对门当,素面无雕饰,毫无特色。

是岁月将上面的雕刻抹平了,还是主人刻意让门当这样素面以对,抑或是后世之人在修缮时找不到原物只能以次充好?我只是在这里匆匆望一眼,无从探究原因,还是留给专业人士去揭秘吧。

除了各类雕刻,郴州古民居还有许多精美的书法彩绘,堪称美轮美奂。

“绣女坊”是一厅两房的两层建筑,隐逸在小埠村古民居群里。传说这栋小楼是富家小姐邓明珠为感激陪嫁丫鬟小莫的救命之恩而修建的小绣楼。“绣女坊”条石门槛,木质门框,无门当,有户对。圆柱形的户对上,绘有乾坤卦象和太极图。屋檐下有二十七幅书法彩绘,书法中依稀可以辨认出“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只因先王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等字句。房屋虽小,但建筑精美,处处流露出邓明珠对小莫的真情。

几百年后,我撑一把雨伞,冒着小雨,寻觅到数百年前的故事,抚摸着“绣女坊”冰冷的青砖,依然能够感受到数百年前的温暖。

郴州山水间灿若繁星的古村落、古书院、古宗祠、古寺庙、古桥梁等古建筑错落有致,穿行在一个个古村落之间,恍惚间忽有顿悟。

古村落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历史的记载、历史的浓缩、历史的标本。它承载着不同朝代的变迁与儿女情长,它所绽放的文化自信会像斗拱一样,架设起中国人永不坍塌的精神脊梁。

古村落是建筑的遗产,从选址造型、布局朝向、风水环境到山水田林路、门坪巷房墙的整体和谐,从建筑法式型制、结构风格、取材用料到雕塑油画漆饰的精工细作,无不显示天人合一的理念。

古村落是凝固的文化,其附载的诗词楹联、碑刻雕塑、牌匾堂号,积淀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一个个古老故事,叙说着悠久的历史文明;是一首首田园牧歌,歌咏着传统生活的古典气韵,凝聚着郴州的历史,延续着郴州的文脉。

走进一个古村落,犹如穿越一段历史的长廊,感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妙处。

踏访一个古村落,犹如聆听一位苍老明世长者的心声,发现一个有趣的灵魂正在悄悄地与自己对话,娓娓道来,不疾不徐,抑扬顿挫。

作者简介:张亦斌,系湖南省作协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作品》杂志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古民居宗祠郴州
郭文龙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湖南郴州粮油机械有限公司
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中共郴州历史的重要启示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与爱同行
——郴州慈善之歌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湖南桂阳县魏氏宗祠舞台题记考述
慷慨宗祠祭先贤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