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措施探究
2024-04-07陈泽钰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跨越时空传承并传播的文化符号,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新形势下,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使非遗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与更精确地保存,还能以创新方式实现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数字媒体艺术视域下,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迎来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相关人员必须与时相偶、揆情审势,探寻非遗的活态保护、传承和创新路径。以期借助数字媒体艺术的力量,促进非遗的活化保护、优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渗透至人们的生活。基于此,就数字媒体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措施展开探讨,存在显而易见的意义与价值。
二、数字媒体艺术视域下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要点
(一)数字化记录和档案保存
数字化记录和档案保存是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有效措施,借助于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利用录音、录像、摄影等多元手段对非遗进行更全面、系统的数字化保存。[1] 一方面,数字化技术能够将非遗的原始内容保存下来,且能够以数字形式保存相关信息。如此一来,非遗的重要元素及特征便能够得到完整记录和有效传承,为后续的研究与创新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人员可以就数字化保存的材料进行研究工作,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保存,非遗的原始内容可以得到长期保存,以数字文件的形式通过网络、数字媒体平台等渠道进行传播。如此,非遗传统知识及技艺便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窠臼,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传播、推广与共享,使更多人了解非遗、学习非遗、传承非遗。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数字化记录时,要注重对非遗权益及敏感信息的保护,尊重传承人及相关社群的意愿,遵循法律法规和使用条款,并确保相应保护、传承和创新活动符合法律要求。
(二)多种融合创新表现形式
融合作为动词,即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也可理解为交融、融会贯通。借助数字媒体艺术手段,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艺术创作中,为其赋予新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丰富其内涵和魅力,以下着重就几种有代表性的创新表现形式加以论述。
通过数字音乐,可实现非遗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艺术的巧妙结合,创造出新颖独特的音乐作品。例如,可将非遗乐器与电子音乐相结合,创作出富有创新和独特风格的音乐作品。[2] 如此,传统音乐元素能得以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对非遗的关注。通过数字舞蹈,可将非遗舞蹈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打破了传统舞台的限制,创造出全新的舞蹈形式与表现方式。依靠数字化的投影、特效和互动技术,可以将非遗中的舞蹈元素以更生动化、多样化的形式加以呈现,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数字绘画是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绘画创作的一种方式,利用数字绘画软件及设备,艺术家可对非遗纹样符号、图像等元素加以创新设计与表达。有了数字绘画的助力,可以将传统的绘画技法同数字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创新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留非遗美术元素的原本面貌。通过融合创新表现形式,数字媒体艺术为非遗提供了新的展示和传播方式,使其能够与当代社会接轨,吸引更多受众群体的关注、了解与学习。此外,融合创新表现形式同样也促进了非遗的创新传承和跨文化交流,为相应保护、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推进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前沿技术手段
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等技术进行虚拟展示,给受众带来沉浸式体验无疑是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一大方向,在前沿技术手段的助力下,可以打造逼真的数字化环境。让体验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提高大众对非遗的了解与体验兴趣,例如利用VR 技术可以创造出逼真的人机互动环境,体验者可以依靠头戴式显示器等设备,置身于真实的非遗场景中。[3] 还可以利用VR 设备探索传统建筑、参与传统活动、观赏传统表演等,实现沉浸式的体验,通过这种让体验者身临其境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传递非遗的内涵与价值,并激发大众的体验意愿。AR 技术可以致力于现实世界与虚拟内容的融合,让体验者利用手中的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在现实环境中观看非遗表演与展示活动。诸如可以在博物馆中观赏虚拟的艺术品、可以在公園中欣赏虚拟的传统舞蹈表演等,VR 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颖的互动参与方式,使受众可以通过更有效的方式实现与非遗技艺的互动、学习与分享。通过虚拟展示和沉浸式体验,非遗项目可以以新形式加以呈现,这种互动体验的方式更加具有趣味性、直观性、生动性,可以大大提升非遗的传承与推广水平,并推动创新发展与跨文化交流。
(四)非遗互动交流平台
借助网络平台与社交媒体,建立专门的非遗互动交流平台,是信息化时代促进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有力渠道。以此为依托,可以创设积极活跃的非遗保护社群氛围,非遗传承者、爱好者以及普通受众皆可以在平台上交流观点、共享资源、彼此学习。以抖音、微博、微信等为例,这些平台皆拥有十分客观且黏性较高的用户群体。平台互动性较强,为非遗表演活动、技艺展示、知识讲解等相应传播活动的推进提供了更为便捷、直观的渠道。在实际应用中,非遗传承人可以在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技艺与作品,分享自己的知识与经验,面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传播非遗的魅力,激起更多年轻受众对非遗的关注。平台用户则可以通过平台获取更多非遗相关信息,也可以自行分享有关非遗的故事、照片、音频、视频等多元形式的内容,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交流与探讨。[4] 借助这种更为广泛、便捷的互动形式,有助于传承人更好地了解受众对非遗的需求,获得更全面的反馈信息,同样也拓展了受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加强互动的空间,一举多得。在利用社交媒体与共享平台推进非遗传承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传承者的尊重与相关权益的维护,同时也要遵守平台的使用规定与相应法规,以维系良好的平台环境。
(五)跨界合作与文化交流
巧借数字媒体艺术的全球化特性,可以推动各个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跨界合作与文化交流,继而促进非遗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共享,并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数字媒体艺术本身具备强大的传播力与互动性,能为非遗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提供更多便利。在数字媒体艺术的支撑下,来自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传承人、爱好者可以展开跨界合作,协同致力于非遗作品的创新,诸如数字音乐、虚拟舞蹈、交互式艺术等。这种跨界合作一是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域传统艺术的交融与借鉴,继而以更多元的表现形式创作出更优质的艺术作品;[5] 二是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互动,使大众有更多渠道了解和欣赏不同的非遗项目,并为文化交流带来更多元的载体与表现形式。例如,依托数字媒体平台可以举办跨文化的非遗艺术展览、远程非遗表演等活动,使不同地域的受众可以互相分享各自的特色非遗项目。这种文化交流有助于深化不同地域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促进友好交流与合作。总之,数字媒体艺术为非遗的跨界合作和文化交流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促进了不同地域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也有助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三、数字媒体艺术视域下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路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与支持是确保非遗技艺得以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关键所在,这需要群文机构、社会组织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关注。
一方面,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可以通过开设相关培训班,让普通受众也可以近距离学习非遗项目,在传承人的指导下深入了解非遗的相关技艺和文化内涵。可以组织非遗文化讲座,以科普更多与非遗相关的知识,引起普通民众对非遗的理解和关注,以此让更多人认识到非遗的重要性,继而有兴趣、有机会也有渠道参与到非遗项目的了解与学习中来,为后续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创设有利的条件。[6]
另一方面,要对相关传承人给予更多的保护,确保他们的传承工作能够得到尊重、鼓励与支持,并激励年轻一代参与到非遗的学习与传承中来。在经济层面,可以通过发放奖励或补贴的方式为传承人提供资金支持,以助其改善工作条件,鼓励其继续传承和发展传统技艺;在制度层面,要确保传承人的相应权益不受侵犯,可以提供法律保护,通过健全各项制度、优化相关监管机制,防止非法侵权行为损害传承人的权益;在资源层面,可以定期组织传承人参与专业培训活动,为他们提供技艺传承的机会与场所,鼓励传承人参与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其技艺的传播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可非遗的内涵与价值。
(二)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将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可以带来诸多显而易见的收益,这种融合不仅可以丰富当地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更为多姿多彩的旅游体验,还可以助推当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首先,要鼓励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相关部门可提供税收激励、项目资金支持、场地资源倾斜等方面的扶持,以激励并支持相关企业与机构的合作与创新。其次,旅游企业与非遗传承人或非遗项目相关组织可以合作开发非遗主题的相关旅游项目,如非遗表演、手工艺品体验、传统技艺学习等,给游客提供更为精彩纷呈的旅游体验。再次,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的游客在旅游之余也有了解非遗项目的兴趣,同时还要强化宣传过程中的文化传承与认知教育,让游客在休闲旅游之余也增进对非遗的理解与尊重。最后,要建立非遗传承与旅游产业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非遗与旅游的深入合作与经验交流,促进非遗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上述措施可以促进非遗传承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物质效益的双赢。一是可以为當地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二是可以为非遗提供更多的传播渠道,增强非遗项目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三是可以为游客带来更深刻的文化体验,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需要强调的是,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非遗项目的原生态,避免过度商业化,做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三)将非遗相关内容写进学生教材
在文脉的传承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非遗“人走技失”或者“青黄不接”的困境,需要完善人才培育机制来突破。非遗不仅要走进高校,也要走近基础教育年龄段的学生。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可以起到启发学生兴趣、让其懂得非遗价值的启蒙作用。因此,要将非遗保护纳入教学计划,激发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热爱非遗的热情。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非遗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技艺特色著称。通过保护、传承和创新非遗,能够增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充分关注。数字媒体艺术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创设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实际应用中,一方面,要从数字化记录和档案保存、融合创新表现形式、应用前沿技术手段、设置非遗互动交流平台、跨界合作与跨文化交流等要点着手推进各项保护、传承和创新事宜。另一方面,要在以人为本原则的基础上促进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带动更多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并踊跃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中来。
(作者简介:陈泽钰,女,本科,四川农业大学,研究方向:数字媒体)
(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