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琴戏的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2024-04-07张静吴祥彦

参花(上) 2024年3期
关键词:柳琴戏曲发展

张静 吴祥彦

柳琴戏作为山东传统戏曲之一,曾一度辉煌灿烂,在流行地区人人哼唱,家喻户晓。但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各种新型艺术形式层出不穷,柳琴戏也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发展陷入困境,面临诸多挑战。对此,相关部门提高重视度,柳琴戏文艺工作者、热爱曲艺的人民大众积极应对,多方探索柳琴戏发展的新出路,使柳琴戏得以向好发展。

一、柳琴戏的历史溯源与发展变迁

(一)柳琴戏的源流追溯

柳琴戏又称“拉魂腔”“拉后腔”,流传于苏鲁豫皖四省的交界处。因其演奏的主要乐器是柳叶琴,故得名柳琴戏。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柳子戏等影响发展而成。关于它的起源地众说纷纭,经查阅大量史料,发现其起源大致分为山东临沂起源说、山东枣庄滕县(今滕州市)武氏兄弟说、江苏海州起源说、山东滕县东郭镇苏楼村苏家班说四种说法。

1. 山东临沂起源说

据18 世纪60 年代的《沂州府志》卷四记载,清乾隆年间灾害接连不断,百姓为生计所迫只能“游食四方”,当时凤阳县民众四处谋食,曾演唱过凤阳花鼓戏。临沂游民在此过程中也如同凤阳游民般寻求自身谋生方式,而该谋生方式很可能就是演奏“拉魂腔”。虽然其中并未直接提及“拉魂腔”这一名称,但根據以下两个原因,就能推断出临沂地区“兰郯之民”当时所演奏曲目与拉魂腔有着高度关联。首先,曾有老艺人口述“拉魂腔是要饭腔”,这种说法与“游食”相对应;其次,早期拉魂腔的演出方式“跑坡”与该记载中的描述极为相似。

2. 山东枣庄滕县武氏兄弟说

据记载,百余年前,枣庄滕县有武氏兄弟二人,比较擅长演奏“锣鼓铳子(亦称花鼓)”,后来改唱“怡心调”。因二人唱“周姑子”出身,所以被称为武大周姑子、武二周姑子,后其门徒为表示对师傅二人的尊敬,避叫他们的名讳,便改“周姑子”为“拉呼腔(即拉魂腔)”。

3. 江苏海州起源说

明末清初,江苏海州一带流行“太平歌”和“猎户腔”,后经邱老、葛老和张老(亦有人称杨老)三人对二者进行整合,演奏农村生活趣事,并命名为“拉魂腔”,在农民群体中广受欢迎。

4. 山东滕县东郭镇苏楼村苏家班说

该说法最早由枣庄市戏剧研究室的吕传诚先生在20 世纪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提出。他在主持《枣庄文化艺术志》的编纂工作中,发现了柳琴戏起源的线索,并经过大量调研,提出了这一说法。该说法虽出现得最晚,但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二)柳琴戏的发展变迁

1. 起步:多元音乐碰撞,形成“拉后腔”

柳琴戏最初被称为“拉后腔”,在形成之前,汲取并融合了锣鼓铳子(亦称花鼓)、周姑子(亦称肘鼓子)、四句腔以及溜山腔等多种曲、剧种的艺术养分,在多元音乐的碰撞下得以诞生。拉后腔真正的形成时期是在拉后腔班社——苏家班的鼎盛时期,其形成与苏门秀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拉后腔”这一名称源于该戏曲尾音翻高——拉腔这一特点。关于拉后腔的形成,有以下记载。

苏家每年都要种植七八十亩地的荞麦、地瓜,作为苏楼唱戏艺人的伙食。只要是来苏楼门下投师学艺或搭班唱戏的艺人,苏门秀才都“接洽管饭”。于是,各曲、剧种的名伶艺士络绎不绝地来此集结,年头唱到年尾。尤其是春节前后,从腊月十五到正月二十,五六十位艺人在苏楼及其邻近乡村通宵演唱,互相交流唱法、切磋技艺。这些艺人有唱周姑子的,有唱四句腔的,有唱花鼓的。因此,花鼓、四句腔、周姑子等曲、剧种大汇集,在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基础上产生了锣鼓铳子。最后,在苏道一的指导下,采用了四句腔的帮腔,拉尾音翻高八度,保留了锣鼓铳子的打击乐,配上苏家佃户王清自制的第一把柳叶琴的伴奏,形成了最早的“拉后腔”。

2. 成熟:班社组织成熟,促成“拉魂腔”

清末民初至20 世纪50 年代为柳琴戏的成熟阶段。一方面,班社的数量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流布区域迅速扩散,彼此之间得到了更广泛的交流与发展。另一方面,柳琴戏艺人的表演艺术和扮相艺术愈发精进,角色分工明晰,受众面也随之扩大。

早期柳琴戏传承与传播的主要力量是拉后腔班社中的老艺人群体。苏家班解体之后,以王清、徐四、苏友刚三人为代表的传承人又分别组建新的小型班社。民国时期,班社的规模已经由最初7 ~ 8 人的小型班社发展为20 余人的大型班社,呈现出唱腔更加丰富、演出剧目更加多样、曲目情节更加复杂的崭新面貌。这个阶段,得益于拉后腔“摄人心魂”的艺术魅力,“拉魂腔”一词便开始登上了柳琴戏的历史舞台。

3. 繁荣:“戏改”东风驱使,走向“正规化”

20 世纪50 年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安定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观众的消费能力、审美需求也相应上升到新的高度。同时,由于该时期的大众娱乐形式相对单一,戏曲表演理所当然地成为大部分人的选择,柳琴戏逐步发展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在此阶段,观众积极参与到柳琴戏的创新发展中,对其题材、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剧团的物质条件也得到了保障。几乎各个区、县都相继成立了柳琴戏剧团,并且规模和数量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柳琴戏队伍得以发展壮大,演出活动愈发频繁,迎来了柳琴戏发展的黄金期。

4. 衰弱:剧团合并、解散,发展受重创

20 世纪60 年代,柳琴戏开始走下坡路,甚至一度出现了空前的“绝迹”现象。多数柳琴戏剧团合并、解散,演出人员或改行,或改唱其他剧种。

5. 复苏:剧团恢复重建,进入再生阶段

20 世纪70 年代末至今为柳琴戏的再生阶段,柳琴戏的专业剧团与业余剧团也恢复和重建,更有部分剧团新建。柳琴戏迎来了新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网络迅速占领大众文化的高地,新的媒介形式催生出更加多元的娱乐形式以满足大众的多重感官刺激。人们的注意力被新的艺术形式所吸引,导致柳琴戏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剧团乃至柳琴戏这一艺术的发展都重新陷入了另一种艰难的境地。

二、柳琴戏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山东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与社会、剧团、学校形成集体联动,群策群力,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对柳琴戏进行改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 年柳琴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柳琴戏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官方的肯定与认可。二是建立了传承与保护基地。各地相继建立柳琴戏传承与保护基地,如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等,致力于传承、保护与发展柳琴戏。三是创新剧目。近年来,柳琴戏在传承传统戏剧的同时,对老剧进行新编,同时也在创作适应时代发展与符合观众审美需求的新剧,创作出《初心》《沂蒙情》《又是一年桃花开》等优秀现代柳琴戏新剧目。四是培养人才。传承保护中心、剧团等与高校合作,开设柳琴戏表演人才培训班,联合培养新一代柳琴戏表演人才,推动柳琴戏事业的繁荣发展。五是借助现代技术手段,通过网络、新媒体等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了柳琴戏的传播力、影响力和传承力。

通过不懈的努力,柳琴戏在体系规范、剧目创新、发展传承、数字文化传播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随着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时代的到来,传统戏曲文化受到冲击,柳琴戏也不例外,其传承和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仍需社会各界多方努力。

(一)相关人才缺失,人才断层

首先,以山東省为例,专门进行柳琴戏表演的剧院相对较少,专业从事柳琴戏表演的演员不多,能够经常演出宣传的优秀演员更是少之又少。其次,柳琴戏作为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艺术表演,演员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青年群体中很少有人愿意花费较长时间去学习。这就导致柳琴戏演艺群体新鲜血液供应不足,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断层。另外,戏曲演出市场受限,尤其是地方戏曲。柳琴戏中有许多带有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等,使其受众范围更小,许多演员迫于经济压力而选择转业,同时青年一代又不敢轻易选择入行,从而也导致柳琴戏传承与发展后继人才不足,后续佳作较少。

(二)内容和题材陈旧,吸引力不强

柳琴戏是以说唱为主的表演,说唱要有好的戏曲文本,一个好的文本是演出成功的基础。柳琴戏的经典剧目虽不在少数,但内容大多以上世纪为时代背景,如《老王卖瓜》等,不符合当今时代需求,自然也就缺乏吸引力,无法获得广泛的受众群体,最终导致柳琴戏的观众逐渐变少。

(三)宣传力度不足,宣传途径单一

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人多是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来获取信息,而柳琴戏主要依靠报刊、电视等相对传统的媒介进行传播,与网络媒介相比传播速度较慢,影响范围也较小;另一方面,宣传手段比较单一,创新不够,没有将传统的柳琴戏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吸引力小。此外,柳琴戏的观众大多年龄较大,缺少年轻观众。人们对柳琴戏了解不多,甚至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的存在。

三、柳琴戏的传承策略

柳琴戏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戏曲艺术,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以深入人心的艺术魅力在苏皖鲁豫地区广为流传,深受民众喜爱。它扎根于人民,取材于人民,将人民的生活劳作场景融入创作之中。因此,它不仅仅是艺术与文化瑰宝,更是承载着历史与人民生活印记的宝贵资料。柳琴戏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流传至今,蕴含着前人大量的宝贵经验,也拥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应当更加积极地创新优秀柳琴戏作品和新的传播方式,探寻柳琴戏传承发展的新方向。

(一)加大对柳琴戏的保护和投资力度

现代化发展不能遗失了传统文化。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相关文件的出台,更加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而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亟待保护、发展和创新。目前,相关部门不仅在政策上对柳琴戏的发展高度重视,经济上也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对柳琴戏下乡展演、新作品创作、表演人才的培育等方面积极进行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

(二)培养柳琴戏传承人才

重视人才培养,把几十年来积累的演出剧目、演唱特点和表演风格用文字和音像的方式记录下来,作为传授柳琴戏的教材。通过前辈带后辈,将柳琴戏表演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近年来,戏曲作为教育课程进入各大高校,这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戏曲文化。文化传承的主体是年轻一代,在青年人中大力宣传柳琴戏,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其独特的魅力,主动学习、传承柳琴戏,壮大柳琴戏的表演队伍、优秀剧目编排创作队伍、后备人才队伍,柳琴戏才能长久地继承和发展下去。

(三)鼓励柳琴戏深入群众

柳琴戏本就起源于民间,许多经典曲目均取材于大众生活,因此,新时代柳琴戏的传承与发展应继续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让柳琴戏重回大众视野,重获生机与活力。可以广泛推广送戏下乡等活动,主动把优秀作品带到群众中去,让大众有机会、有途径欣赏到柳琴戏作品。在各乡镇进行柳琴戏巡演,既能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让更多人了解柳琴戏,感受到柳琴戏“响遏行云”的独特魅力。

(四)鼓励创作符合时代特色的创新性作品

戏曲受众面窄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传承,另一方面在于其本身内容不够大众化。尤其是现如今,在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很难静下心来观赏一部完整戏曲的背景下,柳琴戏的创新势在必行。柳琴戏领域的专家应作为带头人,对柳琴戏进行精准定位,不为传统所拘束,积极大胆创新,与当下的流行音乐、舞蹈进行创新性结合,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紧扣现代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创作出更接地气的新内容来吸引大众的关注。

(五)扩大宣传,探索新媒体时代传承与保护新举措

要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如当下流行的短视频平台等进行柳琴戏展演,促进柳琴戏的传播与普及。同时,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建立柳琴戏影音资源保存库,将柳琴戏的优秀作品以及演唱技艺等通过影音、图像等保存下来,为柳琴戏的传承与保护创造新条件。

四、结语

当前,柳琴戏与其他优秀地方戏剧一样,其相关保护与传承工作受到国家及社会的高度重视。相信随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创新,柳琴戏定能突破自身,展现地域特点与民族特色,迎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创作优秀新作品。

(作者简介:张静,女,本科在读,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传统文化;吴祥彦,女,博士研究生,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俗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柳琴戏曲发展
一曲柳琴戏,最美拉魂腔
柳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柳琴改革发展轨迹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进校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