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淤泥彝族民歌(彝族山歌)的传承与变迁

2024-04-07王金梅

参花(上) 2024年3期
关键词:山歌淤泥彝族

彝族民歌(彝族山歌),是主要流传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原盘县)盘北地区的传统音乐。彝族民歌(彝族山歌)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盘州市淤泥乡的山歌具有代表性。2011 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彝族民歌(彝族山歌)”被收錄其中,这也意味着盘州彝族民歌的价值和保护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升到法律的层面,这些举措为彝族民歌(彝族山歌)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从传统农耕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山歌一直都是淤泥民众用来沟通交流、消遣娱乐和抒发感情等最为直接的一种表现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众精神需求的不断变迁,淤泥彝族民歌(彝族山歌)以一种新的形态得以进一步传承下来。本文介绍淤泥彝族民歌(彝族山歌)的基本特征和传统社会功能,并结合当今社会淤泥彝族民歌(彝族山歌)的发展现状深入探讨其在传唱场域、传承形式、主题内容以及功能等方面的变迁,提出对淤泥彝族民歌(彝族山歌)保护和传承的思考。

一、淤泥彝族民歌(彝族山歌)的缘起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文化面貌形成的基础,不同的地理方位和不同的地形地貌造就不同体裁、不同表现风格的民歌。

(一)自然地理环境造就高亢悠扬的风格

“奴度多淤泥谱嘞淤泥谱嘞,措耶布嘞木耶节嘞木耶节嘞”(翻译:山歌出在淤泥河,人去背来马去驮),意思是居住在淤泥河畔的彝家儿女所创作、传唱的山歌数量数不胜数,多到人背不完、马驮不完。盘州市淤泥乡属于高原盆谷地带,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势西高东低。八大山、白羊山、斩龙山巍峨耸立,峰峦叠嶂,山地地形造就了民歌高亢悠扬的唱法。淤泥彝族乡的彝族原生态文化保存相对完整,在19 个行政村中,除了山峰村和清水村没有彝族居住外,其他村寨都是多民族聚居村,全乡彝族人口占比高达61%,彝族村寨民众日常交流仍然使用彝语,保持彝族火把节、祭祀等风俗,是盘州市境内彝族最为集中的地区。

(二)劳动生产及文化环境孕育劳作的题材

彝族是在盘州定居最早的少数民族,也是最早开发盘州的民族之一。在传统农耕时期,农耕收成是最主要的生存资源,除了受到气候的影响,劳动力成为收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彝族山歌就在这样一种当地农耕文化的影响下产生,并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山歌的题材多取自农耕文化,如:

上:三月苞谷四月青,六月要长灯笼根。农民百姓多辛苦,风调雨顺好年村。

下:五月里来是端阳,来到田间地头忙。只因老天下大雨,年年粮食压满仓。

二、传统淤泥彝族民歌(彝族山歌)的基本特征

山歌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情感的民歌种类,歌者以大自然为舞台,兴之所至,尽情抒发,山歌往往伴随着劳作存在。淤泥彝族民歌(彝族山歌)在较好地保存了淳朴特征的同时,还增添了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一)传统传唱空间及传播模式:山间田野,口口相传

淤泥彝族乡的民众生活在八大山脚下,当之无愧的“开门见山”,吃住行都与大山息息相关。连绵不绝的大山是形成山歌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山歌除了在山上唱以外,人们在田间劳作时、在闲暇休憩时也会哼唱,常常伴随着劳动出现,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地方民族特色。传统的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关系基础之上,在经济、交通、信息技术的限制下,囿于社会交往的局限性,淤泥彝族山歌的传承传播主要以口承为主。

(二)传统歌唱主体及组织形式:农民群体,自发对歌传统的唱山歌

无固定的流程,有较高的自由度,这是山歌最纯粹的特征。一是没有所谓的固定场所和规定的时间;二是唱歌的人是自由的;三是参与者不定,没有对参与者的身份、数量、文化程度等进行规定,在场的所有人既可以成为听众,也可以成为演唱者;四是唱歌对答的主题具有随机性,唱第一句的人根据周围环境、当时的心境取材,即兴发挥,对歌的人按照逻辑,即兴接词,用唱歌来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

(三)传统歌唱主题及审美特质:情歌为主,反映现实

淤泥彝族民歌(彝族山歌)是淤泥彝族民众生活中创造的文化内容,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同淤泥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淤泥彝族民歌分为情歌、敬酒歌、仪式歌,不同的种类表达不同的意思,山歌的内容形式对淤泥彝族乡民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歌唱内容素材主要源于彝族神话传说以及民间生活的习俗等。民众往往即兴而歌,考验双方才华与情商,是吸引异性、促进结偶的重要手段。因此,山歌的内容多以反映男女青年真挚的爱情及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为主。传统山歌就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不断发展,具有民众基础,符合民众审美,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不断发展壮大。

三、淤泥彝族民歌(彝族山歌)的传统社会功能

不同主题和内容的山歌往往对应不同的社会功能,比如一些贴近农耕生活的内容主要是用于愉悦身心和消遣劳作时光,一些爱情内容的对唱则由青年男女用于寻求伴侣,而一些阐释人生道理或者体现民族特色的内容则主要起到教育以及文化传承的作用。山歌中不乏一些倡导尊老爱幼、夫妻恩爱、邻里和睦、勤劳善良等理念的内容,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

(一)祈福娱乐

山歌由古老的祭祀活动发展而来,传统的祭祀活动有仪式、有歌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更加关注个体的生活感受,山歌演变为男女对唱模式,这时山歌的功能不再是单一的祭祀功能。传统的山歌活动往往与节日习俗、岁时农事相关联,人们唱山歌的目的仍在于祈求丰收、兴旺家业、福荫子孙。如今,山歌的娱乐功能居于主要地位,虽然山歌活动也在节日期间开展,但此时祈祷的功能已经淡化,唱山歌活动已经发展成在平时、赶集的日子都有的活动。

(二)以歌传情

通过唱山歌来寻找结婚伴侣是山歌的传统功能之一,彝族青年男女会通过唱歌来相互了解,表达互相之间的倾慕之情,通过若干个回合的山歌对唱,双方能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为之后的交往奠定基础。如:

男唱:舍不得来舍不得,一天陪你玩到黑。白天夜晚想着你,不知情妹给认得。

女唱:郎想妹来妹想哥,青菜白菜做一窝。郎吃青菜想着妹,妹吃白菜想着哥。

对歌在寻找人生伴侣过程中发挥着很强的媒介作用,对歌过程一般是随机应答,山歌唱得好的人除了嗓音条件优越,对个人知识储备、文化涵养、道德品质等也有较高要求,因此,往往山歌唱得好的人会受到他人尊敬,也更容易得到异性的青睐。

(三)群体维系

在传统艺术观念中,杰出的艺术形式是具有独特个性的,而山歌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却恰巧相反,它反复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空间重复,这种重复审美感受的获得体现出的是一种集体认同。山歌将淤泥彝族民众的生活同艺术融合起来,涵盖生活常识及地方性知识,表达民众的诉求,是民众精神生活的享受,山歌的重复传唱增强群体维系功能,同时群体维系又刺激民众传唱山歌,二者相互促进。

四、淤泥彝族民歌(彝族山歌)特征及功能的嬗变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认为:“文化就是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体系中的意义模式,是以象征符号体系表达出的传承概念体系,人们借此交流、延续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淤泥彝族民歌也随时代的发展产生变化,无论是传唱的空间、方式还是功能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一)乡间田野到城镇舞台

“七天七天赶一场,背起酒壶去赶场,不背酒壶不打酒,不为情郎不赶场”,此句歌词为女子在集市旁的广场所唱。歌词中描述了女子为了见到心仪的男子,每周都上街赶集希望能够偶遇,从歌词中可以看出,现代山歌的场域不再局限于山间田野。

随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我国城镇化进程全面、快速推进,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由大众创造的山歌其传唱空间也随之发生改变。相对于传统空间,山歌能够在城镇得以延续与发展的原因如下:(1)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可以安排生产活动,客观上为现代山歌场域的转移創造了条件;(2)现代社会分工的高度细化与复杂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演进,出现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迁移,随着人口的流动,人们所创造的文化也将随之迁移,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相互影响;(3)城镇公共娱乐广场或是各行政村修建的村活动室基础设施条件的完善,符合现代人的选择需求。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度不断提升,通过举办大型表演传播传统文化,以将山歌推向城镇舞台。

(二)多元社会功能到单纯娱乐与教化功能

音乐绝非仅仅是由于欢乐产生,而是有一定社会功能的存在。山歌文化经过多年的传承仍然被人们所喜爱,与其独有的功能性是密切相关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山歌想要更好地传承,其功能也需要随之改变。在20 世纪80 年代,山歌娱乐功能开始凸显。一方面婚育观念的改变,山歌的择偶功能退化;另一方面,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山歌的娱乐功能也逐渐弱化。除了娱乐功能,山歌还表现出道德教化的功能。山歌涵括了历史人文、婚丧嫁娶、岁时农事、道德礼仪等方面,从中可以更好地认识传统淤泥彝族乡的社会面貌。随着山歌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日益正规,山歌的教育功能得以进一步凸显,增加了弘扬民族文化、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的内容。

(三)线下口口相传到线上广泛传播

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加之现代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山歌的活动场域发生变化,催生出了新兴的网络对歌场域。由此可以窥见新技术可成为人们新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来源,并进而成为一种新的影响人们交往与互动的力量。山歌的传播手段也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对唱,而是以数字化网络对唱为主。一些山歌爱好者建立山歌交流群,在网络平台发布录制的唱山歌视频进行互动。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环境下,山歌的活动空间被重新构建,对唱场域的迭代酝酿了新的文化实践,这是当代民众将传统文化与新技术完美融合应用的创新见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网络山歌”的形成为山歌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但传统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也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四)民间自发到官方参与

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山歌不再是农村百姓独有的娱乐、教化活动,山歌活动场所逐渐扩展到城镇,以政府或者社会团体主办的山歌活动规模更大,参与者更多、影响范围更广。实地调研以及日常生活观察中发现,参与山歌对唱活动的大都是中老年群体。

五、结语

传统彝族山歌传承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调整功能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放松身心、抒发情感、传递正能量的作用,语言通俗,蕴意深刻,娱乐与社会文化传播价值并存。本文主要探讨了淤泥彝族民歌(彝族山歌)的传唱场域、传承形式、主题内容以及其功能的变迁,对其保护与传承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简介:王金梅,女,硕士研究生在读,贵州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民俗)

(责任编辑 王瑞锋)

猜你喜欢

山歌淤泥彝族
山歌还要妹起头
莲为何出淤泥而不染
彝族海菜腔
山歌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三百山山歌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苗山歌
深厚淤泥爆炸挤淤填石围堤沉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