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白穴在崩漏中的应用
2024-04-07陈雨霏杜怀斌
陈雨霏 杜怀斌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崩漏是妇科临床的危急重症,发病比较普遍,容易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精神压力,还可能引起贫血等继发性疾病,扰乱患者的日常生活。艾灸隐白穴治疗崩漏历史悠久,效果显著、价廉易行,受历代医家青睐。为探析隐白穴在崩漏中的具体应用及艾灸隐白穴治疗崩漏的作用机制,文章围绕古代文献研究与相关报道,整理艾灸隐白穴在崩漏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运用提供有效参考。
1 隐白穴
1.1 隐白穴的简介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起始穴位,又为足太阴脾经的井穴和十三鬼穴所在,别名鬼垒、鬼眼。《灵枢·本输》记载:“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隐白穴位于“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现代标准定位在足大趾内侧距趾甲角0.1寸处。
1.2 隐白穴主治的古代文献研究隐白是足太阴脾经的第一个穴位,又是五输穴之一,古人对其有丰富的使用经验。《针灸大成》中记述隐白穴:“主腹胀,喘满不得安卧,呕吐食不下,胸中热,暴泄,衄血,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能温,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小儿客忤,慢惊风”。作者通过对《中华医典》(第五版)收录的古代医籍研究[1]发现,使用隐白穴单穴进行治疗的条文共129条,累计频次403 次。从数据上看,隐白穴在古代医籍中尤其擅长治疗中医内科病证,共有记载334 次;其次为主治中医妇科病证,共34次。
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有升发补益足太阴经气的作用。脾是少气多血之脏,其主运化和升清阳的功能容易被身体内外邪气困阻。当脾气不足或气行不畅时,可能出现运化无力、水湿停聚、清阳不升、胃失和降等证。因此,隐白在古代多被用来治疗呕吐、腹胀等脾胃系疾病[2],在一些心系疾病和妇科病中也会用到。
而在现代研究中,人们格外注重隐白对于经期延长、崩漏、月经过多等妇科病的止血效果。中医认为,气有统摄血液的作用。太阴本就多血少气,气若进一步减少则无力统血,血溢脉外,发为崩漏。隐白穴能补益足太阴经气,加上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还可以生化气血以补充所失血液[2]。故隐白穴治疗以血液外溢为主的妇科病效果显著。
2 崩漏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如果漏下迁延不愈,则会转化为崩中,所以二者在临床上并称为崩漏。《景岳全书·妇人规·崩淋经漏不止》云:“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说明崩漏为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调的病症。
激素类药物的应用是现代医学治疗崩漏的主要手段,如黄体酮、雌激素等,效果确切但不良作用大。中医针灸对治疗崩漏有丰富的经验和明显的效果,无毒副作用且安全可靠,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患者正在接触和尝试中医针灸治疗。
2.1 崩漏的中医认识崩漏多归因于虚、热、瘀,病机为伤及血气、脏腑受损、血海蓄溢失常、冲任二脉无法控制经血,导致经血非时而下。大部分“虚”是指脾虚或肾虚,也可以二者兼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若脾气亏虚,统摄无力,则冲任不固,发为崩漏。肾主藏精,乃天癸之源、冲任之本;如果肾气失充,冲任气血失调,经血则不能按时下行。《伤寒明理论》中记述:“冲之得热,血必妄行”,冲为血海,血海生热不宁,则会迫血妄行,发为崩漏[3]。孙思邈认为:“瘀血占据血室,而致血不归经”,新血没有归处,只能外流,这是瘀血导致的崩漏。刘帅等[4]分析了1076例崩漏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其中脾虚证、脾肾两虚证、肾虚证分别占总数的46.6%、17.9%和9.6%。说明临床七成以上患者是因“虚”而崩漏,其中尤以脾虚证为多,接近总数的一半。因此,医者在临床诊治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患者是否因虚而崩漏,并对几种虚证进行仔细鉴别。
2.2 崩漏的治疗
2.2.1 治则治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崩漏的治疗原则[4]。患者失血量多且急,应当先减轻损耗,阻止血液继续外流,即“塞流”。待出血缓解后,需辨证求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即“澄源”。最后应当治病求本,解决根本性问题,使月经周期、经期、经量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即“复旧”。塞流、澄源、复旧是崩漏不同阶段的三大治法。
2.2.2 分年龄阶段治疗崩漏崩漏在现代医学中属于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妇女。《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中指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青春期与围绝经期女性发生崩漏的病机又不相同。因此按年龄阶段各有侧重地诊治崩漏尤其重要[5]。
“女子七岁……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青春期女性多因天癸初至,冲任二脉欠通欠盛,肾气未实、不能封藏,冲任无法制约经血,从而出现崩漏。王从斌[6]明确提出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致使心肝火旺,诱发经来淋漓不断,或暴崩不止。由此可见,针对水亏火旺的青春期崩漏,可补肾水之不足,泻阳邪之有余,使阴平阳秘,崩漏遂止。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围绝经期女性肾气逐渐衰减,天癸将竭,先天不足,所以更加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的补充。如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则先天无以滋养,胞宫藏泻失度,发为崩漏。李绍林[7]总结,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主要治则为补肾益精降火,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主要治则为滋阴健脾补肾。
3 隐白穴在治疗崩漏中的应用
3.1 单纯艾灸苏文武等[8]对比隐白穴麦粒灸与服用地屈孕酮片治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调节后经期延长的临床效果,发现灸法使经血干净需要的天数更短,且治疗后宫腔中积血更少、子宫内膜的形态和血流供应更良好。说明针对此类患者,隐白穴麦粒灸不但可以迅速、有效地止血,更有助于后续子宫内膜的准备。
肖静等[9]治疗脾肾两虚夹瘀型崩漏,将直接灸隐白与时辰疗法相结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治疗组24 h内止血总有效率为86.96%,治疗结束后2 h内出血量与治疗前2 h 内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9]。这说明直接灸隐白穴对崩漏能起到快速止血的效果。
张涛等[10]治疗1 例脾气虚弱型崩漏患者,头顶百会穴上使用小麦粉圈隔药粉(人参、黄芪、白术、升麻、当归、生姜)进行施灸,脚上予以隐白麦粒灸,效果卓佳。灸百会可补虚健脾、升阳举陷,灸隐白以缓急摄血,配合小麦补脾胃、摄漏血之功用,加上面圈中的水分蒸发,通过药粉形成药气后,经由百会穴向全身输布,更能达到标本同治的效果。
3.2 针刺结合艾灸冯亚莉等[11]针刺结合艾灸治疗崩漏,总有效率为97.2%,效果显著。针刺以隐白、中极、三阴交为主穴,辨证配合太溪、太冲、足三里穴;除了隐白穴施以艾条温和灸20 min,其余穴位均以毫针捻转补法为主,得气后留针40 min。大部分患者治疗不超过5次,即可止血。
潘风琴[12]采用温针灸治疗崩漏,毫针平补平泻关元、隐白、足三里、三阴交穴,留针30 min;隐白穴用温针灸,灸2壮,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刘佩云[13]选取关元、三阴交、隐白三穴治疗崩漏,两组患者分别采用针刺和艾灸治疗。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崩漏都有明显的疗效,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使用关元、三阴交、隐白三穴治疗崩漏,艾灸与针刺的效果相当。
3.3 中药结合艾灸余次碧等[14]使用艾灸隐白穴合固冲汤治疗脾虚型崩漏患者,与单纯服用固冲汤对比,起效迅速,优势明显。胡靳乐等[15]同样采用艾灸隐白穴联合固冲汤内服治疗脾虚型崩漏,取得了相似的结果。
康建华等[16]以118 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益气健脾、安冲摄血的安冲汤与安冲汤联合艾灸隐白穴的疗效,发现联合方案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内服中药。杨玉珍等[17]治疗80 例崩漏患者,均使用安冲方联合隐白穴直接灸治疗,发现此法效果显著,可在短时间内控制出血,有助于缩短患者病程。上述二方虽均源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但康氏与杨氏在原方基础上有所加减。同方不同药、同药不同量的情况在临床上经常出现,需要仔细对比其异同。
4 讨论
灸法是最古老的传统疗法之一,有温经散寒、扶阳益阴等作用。早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就有与灸法相关的记载:“其病……诸病此物者,皆灸……脉”,证明当时已有灸法治疗疾病的经验。艾灸是以艾叶为灸材的一种方法,是最主要的灸法种类。麦粒灸是艾灸的其中一种形式。除了前文已论述的隐白穴对崩漏的针对性作用以外,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光、烟物理效应和艾叶的化学效应,以及麦粒灸的特殊作用,都是艾灸隐白穴可以有效治疗崩漏的关键因素。
4.1 艾灸的热效应艾灸的热效应是其最显著的机制之一,又可总结为温通与温补两个方面。“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温通作用是指通过艾灸的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特定部位,从而达到促进气血运行通畅、消除瘀滞的作用。温补主要体现对机体的保护和修复,恢复其原本健康完整的功能[18]。《灵枢·官能》有言:“阴阳皆虚,火自当之”,说明艾灸不仅能够温阳益气,还能使阳生阴长,滋阴补血。
4.2 艾灸的光效应艾灸有特殊的光效应。艾绒燃烧的光谱不仅有远红外的热辐射,还有近红外的光辐射;光辐射可以进一步产生光电和光生化作用[18]。远红外光通常作用于机体的浅表部位,能够传导和扩散热量。而近红外光因其波长短、能量强,更能作用于深层组织,穿透机体的深度能达到约10 mm,并且能被毛细血管更广泛地传递和吸收[19]。这是热敷、远红外灯等热效应无法达到的效果。
4.3 艾灸的烟效应艾灸的烟效应主要体现在抑菌作用上。艾灸具有广谱抗生素的作用。有研究[20]显示,针对艾灸的杀菌作用,艾烟是其基本且惟一的因素。龚长平等[21]研究发现,吸入低浓度的艾烟可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杀毒、灭菌、消炎、改善微循环、提高免疫力。而高浓度的艾烟可能对人体有害[22]。
4.4 艾叶的化学效应艾叶性温,味苦、辛,归肝、脾、肾经[23]。古代医家认为,艾叶对崩漏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包括煎汤内服和作为灸材使用。《本草经集注》记载,艾叶“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妇人漏血”;《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艾叶“主灸百病,温中理气,开郁调经,安胎种子,止崩漏”;《长沙药解》记载,艾叶能燥湿除寒、温经止血。现代研究[24]发现,艾叶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具有抗菌消炎、止咳、平喘、祛痰、抗癌抗肿瘤等作用。
4.5 麦粒灸麦粒灸是将艾绒搓成如同麦粒大小的艾炷,直接放于皮肤上施灸。考虑到多方因素,现麦粒灸普遍不会在患者身上留下疤痕,而是在患者感受到灼热疼痛时立即用镊子移除残火,再继续施灸下一壮。因此麦粒灸的灸感介于普通温和灸的温热感觉与直接灸的剧烈疼痛感之间,主要是一种强烈的热烫感,伴有能忍受的疼痛;部分患者可以出现“如针刺状”的穿透感。
艾灸的热传递包括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温和灸的热传递主要靠热辐射,而直接接触皮肤的麦粒灸更多通过热传导。温和灸能使一小片皮肤温热潮红,引起更大范围的毛细血管扩张;麦粒灸的刺激部位局限在艾粒着肤处,引起血管扩张的范围虽小,但局部温度能达到45 ℃甚至更高;组织因热损伤产生疼痛,说明麦粒灸借由艾火损伤引起持续的无菌性炎症,激发一定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