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教学融入思政元素探究 *
2024-04-07张建伟
赵 帅 张建伟 相 珊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1)
在全国高校2016 年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特别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望,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不应仅仅停留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而应该重点强调爱国情怀、创新能力、社会主义责任心以及时代下的民族认同感。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重要的分支,在发展中逐步成形和丰富,是一门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防治女性特有疾病的临床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人才培养为宗旨,重点关注学生的临床技能、创新精神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医学院校承担着培育优秀医学生的重要责任,新阶段优秀医者肩负着承建“健康中国”之路的历史使命。中医妇科学教学要时刻把握思政课程的发展方向,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履行好专科培养的社会责任,重视医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立德树人的成效。中医妇科学的课堂讲授以理论课为主、见习课为辅,如何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让思政内容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需要每一位中医妇科学教师仔细思考。
1 案例教学是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重要方式
中医妇科学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专业基础性课程,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为了能在传统的课堂教授方式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教师需要采用更加别出心裁的授课方式。在既往的中医妇科学课堂讲述中,案例式教学法能更加方便地引起学生的共情,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社会价值观、职业道德以及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在异位妊娠、绝经前后诸病、胎漏胎动不安等经典案例中加入人文思考,比如异位妊娠急救患者的处理、隐私的保护以及输卵管切除患者今后生育能力的指导,牵扯到细枝末节的问题,需要医者仁心;对于同样症状的崩漏患者,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给予不同的具体治疗方案,即青春期患者重在调经、育龄期妇女重在助孕、更年期患者重在止血防恶变;对于更年期绝经综合征患者的调摄与干预,不应该局限于关注某一种症状,而应该更多地给予人文关怀,包括妇科检查时的耐心体贴、讲述病情时的仔细入微;对于正常妊娠患者出现阴道少量流血、腰酸腹痛等症状,除了用药干预之外,还需要辅以生活指导,关注其家庭生活及工作给疾病本身带来的问题。从发现症状到成功顺利地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认同感,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操[3]。再比如对于不孕症患者,问诊中对夫妇双方的婚育史要重视隐私的保护。不孕不育夫妇多年不孕,饱受着来自家庭生活中的精神压力,日常诊疗中除了针对病因给于药物或者手术治疗外,心病还需心药医,要常常去缓解夫妇双方或者家人的焦虑情绪。治病救人,治疗的不仅仅是病,更是形神合一的人。案例式教学法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关键的教学方法,而思政元素的加入是提高学生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方式。
2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中医妇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女性解剖生理、病理与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以肾主生殖和生殖健康为主导思想的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中医妇科教研室以本学科特点为依据,梳理深层次德育资源,强化学科的育人功能,将思政主题与学科教育紧密融合。在课堂教学中,科学有效地融汇问卷星、雨课堂、剪映、中医四诊仿真模拟系统、慕课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实现思政资源课前、课中、课后及线上、线下全覆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优化教学流程,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医学生的参与感及自主学习的热情。临床学科的授课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妇科检查、后穹窿穿刺、腹腔镜探查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专业操作技能。教师可充分利用云课堂、问卷星等信息数据分析功能,及时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人制宜,定期开展阶段性考核,提升学生们学习的能动性及自我约束性。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及妇科杂病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在诊疗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注意不同疾病的鉴别诊断,比如育龄期妇女异常的阴道流血可能由情绪问题、节育环、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导致,甚至也可能是妊娠所致;妊娠期出现的小腹疼痛,可能有饮食不节、感受生冷寒邪导致,抑或阑尾炎,甚至是异位妊娠所致;同样症状的经行腹痛患者,病史不同则治疗各异,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原发性痛经重在理气调经,经行产后留瘀导致的继发性痛经重在针对内异症、宫腔粘连等不同病因对症治疗。而病种的讲述及临床的实践,都要以人文关怀、同理心、共情感等内在价值观的培养为重点,通过门诊跟诊、病房查房、手术观摩、知识竞赛、病历讨论、标准化模拟病人诊疗考核、规范化培训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专业课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医学生的团队协作、严谨科学、求实创新的南丁格尔精神,引导医学生建立“大医精诚、救死扶伤”的职业操守,实现知识及技能、价值观与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4]。医生的职业色彩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培养一名医生尤其是一名合格的医生需要经历很多年
3 在教学大纲中融入思政元素
中医妇科学的教学目标包括两方面:(1)知识目标:女性经带胎产乳皆以血为用,血常不足,气常有余。使学生结合女性自身独有特点掌握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及中医在调经种子、助产安胎、产后调摄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基础扎实、基本功踏实才能做好临床工作。(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建立临床思维,培养扎实的中医妇科实践操作能力。中医妇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百闻不如一用,动手实操能力以及临床诊疗能力远比只是单纯背诵课本上的内容重要得多。要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学会排除误诊疑诊,学会当医生、当好医生。顺应思政内容,在教学大纲中加入德育目标,帮助和指导医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即医疗诊治重视保护患者、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让患者及家属充分知情同意、严防商业化以及保护后代的基本原则[5]。
中医妇科学经带胎产杂以及女性基本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识是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知常才能达变。课本的讲述是按照某一章某一节分别阐述的,但是在临床的诊疗中,疾病的发生是错综复杂的,经常是月经后期合并月经过少、经期延长合并月经过多、崩漏伴有痛经、不孕症合并盆腔炎性疾病、痛经合并子宫腺肌症、带下过多合并盆腔炎性疾病。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案例式及反转课堂等多种有意义的形式,将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充分地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补齐医学生思政教育“短板”[6]。医学发展到当今,也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是一条不变的宗旨。医学不是冷冰冰的技术的产物,而是有温度的情感的产物,行医也不是一种交易,而是一种责任与使命。医学生要走出商业交易和技术崇拜的误区,加强德育体验,成为具有良好职业情操和道德操守的温暖的“白衣天使”,成为新一代以人为本、有情感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
4 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政意识
思政教育的落实离不开师生两个方面,除了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切实落实好思政内容的融合外,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政意识刻不容缓。教学相长,只有真切从各个方面将思政体系贯穿始终,才有可能使思政教育形成一脉相承的教学模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答学生的困惑,立德树人,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传道的道,重在言传身教、教学相长。为人师表要严于律己,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将德行教育贯穿于教学中、临床上,时时刻刻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7]。“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8],教学工作者是医学生的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9]。
中医妇科学学科体系的思政建设以培养有责任心、有担当感和极富敬业精神的医务工作者为己任,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不断注重理论教学的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思政队伍建设,从基础上不断提升整个教师团队的思想政治素养;深入挖掘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在教学环节中不断渗透强化,以德树人,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实现学科体系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10]。
5 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炼,是以德育人的具体实践。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融入思政元素,会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启迪,思想受到净化,对医学生临床思维、大医精诚精神、人文关怀以及综合技能的提高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如何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的建设,如何在各项专业课中不断融合思政元素,需要来多家高校、大学科内部交流思政内容,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文化共识。也只有如此,高校教育系统才能形成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课程教育的完美融合,互相促进、互相弥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学生的学习背景不同,家庭成长经历以及思想状况千差万别。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实现个体化的中医妇科学思政教育,是需要教师团队共同研究的重点。充分挖掘中医妇科学等专业课程学习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教学环节中,通过专业知识讲授、基本技能培养和思政教育引导,达到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发挥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协同作用,实现完美融合和同步前行。